第三节区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22&run=13

区划调整 汉代置莱芜县, 后时合时分。金代以前,莱芜辖区时扩时缩,从金代开始
基本稳定下来。境内区划自明朝以后多次变更。明初,全县编为30里,天顺年间增为42里。
正德年后改为保,全县编为4乡42保,乡辖保。民国初年,全县划为10个区,251个乡、34
个镇。1941年,民主政权将莱芜划分为三县。1945年10月,民主政权恢复原莱芜县建制,
全县划分为13个区。 1946年,辖16个区。1950年,调整为15个区、189个乡。1956年,合
并乡镇,全县设86个乡、1个镇。1958年3月,撤销区级建制,划为1个镇、27个乡、1个办
事处,10月设24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合并为15个人民公社。1960年4月,调整为13个
公社。1964年5月,调整为15个人民公社。1982年,全县辖1个镇、14个公社,91个管理区,
1003个生产大队。1983年,莱芜撤县设市。1984年4月,全市设15个办事处,下辖72个乡、
8个镇、1个办公室。1985年10月为1个办事处、15个镇、12个乡。1990年8月,莱芜市设立
钢城办事处(副县级单位) ,辖2个镇、1个乡。1991年1月,将沂源县的黄庄镇和新泰市
的寨子乡划归钢城办事处管辖,辖3个镇、2个乡。1992年11月,莱芜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设莱城、钢城两个区,辖1个办事处、16个镇、13个乡。1995年10月,两区辖2个街道、16
个镇、12个乡。2000年12月,合并30个乡镇(街道)为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其中莱
城区辖15个乡镇(街道),钢城区辖4个镇(街道)。2001年5月,设立莱芜市经济开发区,
将莱城区凤城街道的4个村划归其管理; 12月,又将4个村划入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
莱芜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 2002年10月,设立莱城区鹏泉街道,将高新区管理的8个村和凤城街道18个村划归其
管辖,鹏泉街道由高新区管理。2003年5月,将钢城区黄庄镇小上峪村划归艾山街道管理,
随后将艾山街道所辖的5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钢城分区;6月,设立泰钢工业园,将莱
城区凤城街道的6个村和张家洼街道的4个村划归其管理; 10月,将莱城区凤城街道5个村
划归鹏泉街道管辖。至2005年,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莱芜经济开发区、泰钢工业园。
其中, 莱成区辖3个街道、11个镇、1个乡;钢城区辖1个街道、3个镇;经济开发区辖1个
街道;泰钢工业园辖10个行政村。
勘界工作 中国的行政区域界线有法定线、 习惯线和争议线三种。历史上境内虽然没有全
面勘界,但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传统习惯线,为习惯线、争议线、法定线并存,习惯线占绝
大多数, 争议线占相当一部分,法定线仅占少数。1984年9月,民政部提出全面勘界,从
根本上解决边界争议的意见。 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进行勘界试点工作。地级莱芜市建
立后,境内两区界线和相邻市界线,多数为习惯线,有部分争议线,无法定线,边界争议
时有发生。1996年,勘界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1998年,根据省民政厅统一安排,境内全
面开展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 3月,召开全市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大会,成立莱芜市
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11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为
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莱城区、钢城区也相应召开勘界工作会议,成立领
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全市共8条边界线、482.362公里,7处三交点,需埋设42棵界桩,涉
及周边3市5县(市、区)。其中,由莱芜市牵头勘定5条边界线和2处三交点,分别是沂源
莱城线、沂源钢城线、新泰莱城线、新泰钢城线、莱城钢城线及沂源莱城钢城、新泰莱城
钢城三交点, 全长206.207公里。至年底,共联合勘定边界线7条392.8公里,埋设界桩23
棵, 解决边界争议50余起,形成勘界文字卷、地图卷档案60余卷。1999年1月,省政府对
莱芜市牵头线《协议书》予以批复并将勘界成果上报国务院备案。11月,省勘界办公室、
省测绘质量检测站一行11人对莱芜市牵头的边界线、三交点资料及边界线现场进行检查,
综合评比后认为文字卷、地图卷准确、清晰、整洁,测绘精度高于标准要求,文、图、现
场三相符。2000年,省勘界办组织全省进行资料交接,勘界工作正式结束。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境内历史上对行政区域界线长期粗放型管理,引发许多边界争议,
积累不少棘手问题。全面勘界后,莱芜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
化。
2002年6月, 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举办培训班,并在边界地区进
行广泛宣传, 把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3年5月, 根据国务院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关于深入宣传贯彻〈行政界线管理条例〉的通知》
精神,组织两区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自查工作,对勘界档案、边界线走向及界桩状况进
行全面检查,查出问题10多项并逐一整改。是年,建立边界线界桩管理制度、维护报告制
度、 定期检查制度、 定期回访制度和勘界档案管理制度,对全部勘界档案设立电子卷。
2004年3月,组织两区区划地名办对5条边界线进行全面自查,重点对界线标志物现状作了
详细的调查摸底和维护,对自查出的11个问题及时督促两区作了整改;11月,在全市实行
“两图一责”(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示意图、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网络图、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责任书)管理模式,明确区、乡、村三级界线管理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健全责任明
确的三级管理人员网络, 建立了“三位一体” (区划、边界线、地名)信息管理系统。
2005年3月中旬, 对钢城新泰线进行全面自查。同时,加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宣
传力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以界桩管
理制度、维护报告制度、定期回访制度和定期维护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
2003年起,莱芜每年都进行边界线的联检,按照民政部和省勘界办《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
合检查实施办法》,逐项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果断处理,上报、归档。2004年,按照省厅
下达的任务,牵头检查莱城沂源线,配合淄博市检查博山莱城线。经过双方的联合检查,
莱城沂源线界线两侧的地形、地物没有明显变化,界线位置没有改变,界线实地位置清晰
易认, 界桩保存情况完好。2005年6月初,会同泰安市、新泰市勘界办联检钢城新泰线,
更换受损界桩。至年底,莱芜市边界线标识物和与之相关的地物、地貌无明显变化,界桩
维护、修复情况良好,边界地区无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