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支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515&run=13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军队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敌后游击,支前工作量不大。1939年6月
至1940年2月, 莱芜妇女募集鞋子6700双、 棉衣1005套、袜子1740双、毛巾688条、棉被
100床及其他物品一大宗,支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需要大量民工担任战勤运输。1946年下半年,
莱芜县支前委员会在全县进行支前人力调查, 15至50岁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左右,编入
常备民工者占10%左右, 编入临时民工者占5%左右。并规定革命军人家属超过5%的村庄,
常备民工比例低于5%;低于5%的村庄,常备民工比例高于5%。同时,县民主政府训令各地
募集生铁, 开展献钱、献棉、献物运动,支援解放战争。半年内,募集生铁7.5万公斤,
捐献现金5898.4万元、子棉3743公斤、粮食2384公斤。从1947年2月莱芜战役至淮海战役,
全县共出动支前民工20多批支援重大战役,迎接全国解放。为适应部队外线出击、大范围
机动作战需要,常备民工实行班、排、连、营、团编制,团长、政委由县里选配领导干部
担任,团部配备参谋长和政治处、供给处主任,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参谋、干事;营级领导
由区委委员以上干部担任;连、排长由村干部担任。同时,建立中共各级临时组织,结合
立功创模发展党员,并注意民工队伍的阶级成分。1949年秋,随军渡江的莱芜支前民工团
共1715人,有851人立功,其中一等功82人、二等功258人、三等功277人、记功234人,党
员4人、干部57人;3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21人,提拔为村干部30人。
他们凯旋时,境内沿途设立接待站,县委、县政府召开盛大会议欢迎。在出动民工支前的
同时,莱芜县区干部不断外调,有的三三两两外调,有的成批外调,所调干部除大西北外
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成批外调莱芜干部共有三次,近500人。
支援莱芜战役 1947年2月,莱芜战役前,中共莱芜县委召开紧急备战会议,部署全县
党政军各级干部带领群众备战,配合华野战役行动。县委书记王醒、县长吴冶山分别兼任
正副主任,亓汉三任莱芜县支前总指挥,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兼任民站、民力、粮食、
生支、政治部正副部长,各区、村成立支前小组,积极筹措、组织和落实战役所需的人力、
物力,率领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详见军事编)。
支援兖州战役 1948年7月,围攻兖州的解放军东线兵团发生粮弹短缺。上级急令各地,迅
速运送粮弹到前线。 7月7日,莱芜县接受向兖州前线运送弹药500吨,加工粮30万斤,原
粮20万斤的紧急任务。 当时,弹药运输最为紧急。上级要求8日到辛庄装货,夜行昼宿,
星夜赶运曲阜。为保证准时起运,县委决定由汶南、鲁西、颜庄、汶阳、圣井、矿1116个
区负责,各区派一名分区委委员带队。8日下午,500辆小车先后到达辛庄兵站,当晚踏上
运输的征途。运粮任务也很艰巨。为保证15日前全部运到泰宁的者沟村(楼德南60里),
中共莱芜县委根据存粮数目,分配各区的运粮数目和运粮地点,提出集中全部人力,暂缓
其它工作,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的要求。各区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干部、民工开展工作,
加工粮不够的区,同群众预借。经过10余天的努力,胜利完成55万斤的运粮任务。除完成
运粮、运弹药的紧急任务外,还出担架200副,小挑130副。兖州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东兵
团直属、九纵、鲁中兵团、教导团等进驻泰山区休整,大部驻在泰莱边一带。部队每天约
需加工面9万斤, 粗粮4万斤,马料柴草3万斤。当时,阴雨连绵,调剂困难,除从章丘调
入加工面30万斤, 淄川100万斤外,全部由莱芜、泰安负责供应,莱芜人民担起供给的主
要任务。
支援济南战役 1948年8月中旬,华东局下达《济南战役总动员令》,要求各级党政部
门做好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9月1日,莱芜接到抽调担架团、小车队、小挑队的任务。由
于事先有准备, 很快组成303副担架、 1668人的担架团,476辆小车、1060人的小车队,
413副小挑、 532人的小挑队。9月上旬,莱芜县担架团、小车队、小挑队和10个民兵连先
后奔赴前线,开始支援十三纵、鲁中纵队、鲁中兵团的工作。济南战役期间,莱芜除随军
支前民夫、民兵外,出临时担架574副、小挑2027副、小车3694辆、驴203头;向历城、泰
安送粮45万公斤; 碾米、磨面40多万公斤;接收渤海区运入粮食500多万公斤;查获化装
逃入莱芜的敌参谋处副官胡邦君等人。莱芜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济南战役。据当时统计,全
县18至45岁的青壮年54032人,平均每人出工12个。
支援淮海战役 1948年10月中旬, 人民解放军开始部署淮海战役。县委抽调1000副小挑,
筹集2.5万条枕木, 修通境内所有公路干线。为保证支前生产两不误,县委从总结支援济
南战役入手,进一步强调以自卫团为单位公议出夫,以班为单位照顾生产的方针;检查落
实一等功奖工夫5个, 二等功奖工夫4个,三等功奖工夫3个,逃亡者重返前线的规定,保
证各批常备民夫的质量和数量,胜利完成随军服务2至3个月的小挑1000副、1500人;担架
500副、2500人;小车1800辆、2200人;临时担架400副,小车1000辆的任务。两个月内,
筹集2.5万条枕木、400条电线杆,并运到泰安、明水、博山等地。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县委反复说明征购枕木、修筑铁路的重要意义与支援淮海战役的密切关系,并采取广泛宣
传、专人负责、分散登记、统一定价、包杀树木、包运木材的办法。12月中旬,全县超额
1416条,完成枕木征购任务,并于12月25日胜利完成枕木运输任务。为保证弹药等军用物
资运达前线,莱芜与泰山专署联合组成“张兖公路莱芜段建桥委员会”。11月,莱芜县组
织小车120辆、木工100人、泥工30人、石匠150人、小工900人,与泰安、章丘、历城等县
的广大民工,开始公路桥涵的修建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完成见马、汶河等74座桥
涵的修建任务。与此同时,莱芜县各护路小组也修整路面,填平泥坑,保证张兖公路的畅
通无阻。 除完成上述任务外,莱芜还向泰安车站运粮328万公斤,动员归队1500人,为淮
海战役的胜利做出贡献。
支援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整顿 1948年3月至1949年2月,莱芜县区干部不断外调,
给莱芜党的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大批村干部提拔到分区,使本来就不健全的农村支部,问
题更加突出;新提拔的干部热情有余,经验不足,违犯政策、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1949年4月10日,为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克服无组织、无纪
律的错误倾向,提高领导水平,县委作出《关于克服党内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
性的决议》 ,并对全县的基层党组织开始调查、整顿。至9月底,全县整顿和新建村支部
821个、 村党小组129个,党员达到12590人,基本消灭空白村。同时,县、区两级党委重
新建立机关党支部18个。至新中国成立,莱芜各级党组织的整理、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完
成。
抽调干部支援东北和邻县 1945年9月,根据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鲁中区党委决定,莱北、
莱东、新甫三县合并,恢复莱芜县建制。同时决定,合并后的县级机关组成以莱北为基础,
适当配备莱东、新甫两县的部分干部;在配备县区干部的同时,完成抽调百余干部支援东
北和抽调部分干部到历城、章丘等县任职的任务。10月,新县委组成后,首先分析研究区
划调整、干部配备和抽调干部支援东北和邻县的工作,决定将抗战时期的30个小区合并为
12个大区;合并后的区干部和支援外地的干部实行统一调配,首先保证外调干部的质量和
数量;外调干部的主要条件和对象是政治思想水平高,历史清白,有一定对敌斗争经验的
县区主要干部。
11月24日, 莱芜支援东北的101名干部,编入鲁中区干部大队,在王子文、刘莱夫等带领
下, 奔赴东北,为发展东北解放区做出贡献。同时,莱芜的60余名县区干部和250余名战
士,在李频如、田勤耕的带领下调到历城县任职,李频如任历城县委书记。另外,还有数
10名干部调到章丘县、泰山地委、鲁中区党委机关工作。
抽调干部南下 1948年12月, 华东局根据中央抽调干部南下的指示,决定从鲁中南区抽调
3680名干部,配备1套区党委、10套地委、50套县委、400套分区委领导班子;所调干部分
两期集合,第一期600人,年底出发;第二期3080人,1949年2月底集合。当时,莱芜整顿
党支部的工作基本结束,776个基层党支部得到巩固和充实。县区两级党委得到加强。1.3
万余名党员的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有很大提高。数百名区村干部到各级党校进行培训,具
备迅速、大批抽调干部的基础。因此,泰山地委决定泰山区第一期南下干部,主要由莱芜、
地直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地委宣传部长金韬任大队长,莱芜县委宣传部长徐畹珍、县长亓
汉三参加大队部的领导工作。1949年2月底前,莱芜集中500名分区以上干部,县区配备两
套班子,做好第二批南下干部的准备工作。
莱芜县委接到任务后,立即召开县区干部会议,仅三天时间,就完成70名干部的抽调任务。
莱芜所调干部, 分为7个班,县长亓汉三任中队长(后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第八大队第二
中队。大队为地委级,中队为县委级,班为分区委级)。1949年元旦,这批干部到达济南,
后到安丘集中训练。训练期间,亓汉三等人奉命到山大、济中,进行一个多月的宣传动员,
建立300余人的“青年学生南下大队”。3月中旬,莱芜县第一期南下干部,全部由安丘出
发,路经徐州、镇江、上海等几十个重要城镇,于5月1日到达杭州附近。5月3日杭州解放
后,莱芜县干部除亓汉三等少数同志留杭州市军管会工作外,大部分分配到嘉兴地区。
1949年1月底, 泰山地委决定,泰山区第二期南下干部大队(后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第一
大队),由莱芜、泰安、章丘、历城、地直机关抽调干部组成;莱芜县委书记王醒任大队
长。第二期南下干部,莱芜抽调干部127人。大部编为第4中队,县委宣传部长周效儒任中
队长, 张照田任副中队长。鲁西、羊里、仪封等区的干部,与历城县合编为第6中队,其
中莱芜6个班, 历城4个班,莱芜县武装部长英宜之任中队指导员,王裕民任中队长。2月
25日,泰山区第二期南下干部全部集结到莱芜寨里(泰山地委驻地),进行短期的学习和
训练。3月奉命到达临(薛)城,与山东各地南下干部会合。4月初到达蚌埠;21日,解放
军攻占浦口后,奉命参加浦口的接管工作;24日渡江到达南京,又奉命参加南京机场和医
院的接管工作。 5月10日,顺利到达杭州,由浙江省委分配到宁波地区。莱芜干部大部分
配到奉化和定海两县。当时,这些地区刚刚解放,封建势力和土顽还很猖狂。在清剿土匪
中,莱芜县干部曹普云、陈荣祥、亓某某在奉化县壮烈牺牲。
两期干部南下, 莱芜共调出干部近200人,配备两套半县级班子,数十人担任地县主要负
责人,为落实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决定,为全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贡献。
支援川东及川、 黔、桂 淮海战役结束后,莱芜县支援淮海战役的6000多名民夫陆续复员
回家,带队干部大部分留下,继续支援渡江战役。
泰山区的干部留下后, 在莱芜县委副书记芦云亭等的带领下集中学习训练。1949年3月,
到安徽省帮助开展渡江战役的宣传、支前工作。4月22日,随“百万雄师过大江”;25日,
进驻南京。5月初,随军到达浙江湖州地区,进行解放区的政策宣传和征粮工作。6月,大
部调回南京,准备参加西南服务团。7月2日,西南服务团在南京原国民党行政院大草坪召
开成立大会。莱芜县近50名党员干部参加大会,并被编为川东支队壁山大队綦江中队。10
月1日, 服务团从南京出发,经过千里行军,于10月底到达湖南常德。从常德到四川,经
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于12月中旬到达壁山地区。自此,他们在川东开始工作。除支援川
东地区外,县委还根据鲁中南区党委《关于外调川黔干部的决定》精神,抽调20余名区级
干部,支援川、黔、桂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