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其他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444&run=13

农民团体 农民协会 1914年,县农会建立,各区设区农会,均无群众基础,纯系官办,职
责是管理农、林、桑、麻事业,提倡群众造林等,其作用有限。1928年秋,国民党莱芜县
党部将县农会改组为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任务是促进农业生产,下乡发动群众,建立
区、乡农民协会。在筹组区、乡农民协会过程中,向农民宣传实行三民主义,改善民众生
活,打倒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打倒贪官污吏,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
放足、剪发等,一时颇具影响,组织发展较快。1930年1月,筹备委员会改称整理委员会,
下属有各级农民协会38处、 委员1334人。1931年3月,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将县农民协会整
理委员会改为县农民协会,年内发展乡农民协会50处、委员1834人。但这些农民协会仅为
装潢门面,对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因此县农民协会的领导人员感
到工作难以开展,前途暗淡,先后离去。是年11月,国民党莱芜县党部派一国民党右翼分
子任干事长,引起会员们强烈抨击。是年,中共莱芜特别支部秘密建立后,便借此机会夺
取其领导权,利用其合法地位开展活动。首先指派毕指南、刘宗汉带领60多个乡农会代表,
向国民党莱芜县党部请愿, 撤销原干事长职务。1932年4月,进行改选,由孙启明任干事
长,吴立源任副干事长,毕指南任干事会成员。从此,农民协会领导权为中共莱芜地下组
织所掌握,其组织迅速发展。是年底,全县成立乡、村农民协会组织59处,有会员2260人,
并成立第十区(鲁西)农民协会1处。1933年4月,县农民协会改称县农会,由孙启明、吴
立源、 毕指南担任干事会负责人。是年,3人均被选为中共莱芜县委委员,农会领导权全
部被中共莱芜县委控制。全县乡、村农会达到67处,有会员2665人。农会联合其他组织和
开明士绅,与劣绅、县财政局局长毕华桥、一贯欺压百姓的县联庄总会副会长栾仲久(正
职由县长兼任)、强行推行劣质新秤的县度量衡鉴定分析所所长孙某等展开斗争,向山东
省政府告发和向社会各界揭露他们贪污横行、鱼肉人民的罪行,给封建反动势力以沉重打
击。1934年12月,为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中共莱芜县委通过农会改选,增补亓聘如任
副干事长。 全县各级农会达到71处, 有会员3427人。1935年10月,发展到90处,有会员
4500人。中共莱芜县委通过各级农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向封建势力、
贪官污吏展开斗争,以合法手段贯彻党的主张,改革乡村政治。抗日战争开始后,农会组
织改建为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农民救国会。1945年10月,莱芜县恢复原建制后,复称农会。
1949年,县农会在莱芜县各界建设联合会基础上恢复建立后,即在县委领导下,团结广大
农民,积极投入结束土改、组织生产合作等运动。1950年11月,县农民代表大会召开,依
据政务院颁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 ,选举产生莱芜县农民协会委员会。1951年2月,
县第一届农民代表会议召开,实到代表202人,其中贫农代表116人、中农代表76人、富农
代表10人,选举新一届县农民协会委员会。之后,县农民协会在中共莱芜县委领导下,紧
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对农民进行组织发动和思想教育。
各界建设联合会(农救会) 1939年3月,县农民救国会(简称县农救会)在原农会基础上
成立,孙启明任会长。组建中贯彻以贫雇农为骨干、团结中农的原则。其任务和开展的活
动有:团结组织进步农民参加抗日救亡;向农民进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抗战不
忘生产,生产不忘抗战”的教育;组织农民群众抗日支前,担负抬伤兵、运弹药、送给养、
当向导、破袭公路和桥梁等任务;在青黄不接时,发动农民向地主、富农借粮度荒,实行
减租减息;年关时节向债主提出“缓期还债,大家过好年”的口号,保护农民利益。1941
年5月,莱芜划为3个县后,在建立中共各县县委的同时,建立各县农救会,继续组织和发
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支援前线等。1945年10月,县农救会改称各界建设联合会,以农民
为主体,联合各阶层、各群众团体担负起支前和搞好后方大生产等项工作,团结农民和广
大群众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进行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争恶霸地主、土地改革和
增产等运动。
贫下中农协会 1964年10月,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县委书记李运文兼任主席。
各公社亦分别成立贫下中农协会。1969年,县贫协筹委会归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工组。
1973年11月,成立县贫协委员会。1978年12月撤销。
工人团体 同业工会 工友联合会。1928年10月,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印刷所工人任瑞先(王
其人),联络国民党县党部、县女子小学、县建设局、县中山小学、县商会、县教育局等
单位的20多名勤杂人员成立工友联合会,任瑞先为负责人。该会成立后即配合学生举行反
日游行示威,贴标语、撒传单,为学生印制《告全县人民书》,还经常进行拆庙、毁神等
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这些活动,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虽然名义上允许,但又慑于其活
动范围逐步扩大及与共产党发生联系, 于1929年1月将印刷所停办,工友联合会被迫停止
活动。
行业工会。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一些工匠艺人分别组织石匠、木匠、泥瓦匠等行业工会。
如1938年,牛泉、圣井一带就组织起石匠工会。这些工会分别以公开、半公开或秘密方式
存在,是中共的外围组织。他们通过发动雇农、手工业者向地主要求增加工资和进行罢工
等活动,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职工救国会 1939年4月,莱芜县职工救国会成立,吕子仪任主任,各区均成立职工救国会。
县区两级职工救国会在中共莱芜县委直接领导下,根据山东省救国总会关于“工会工作要
面向农村”的指示,针对境内产业工人少,大部分是分散于农村的雇工和手工业者的特点,
与农、青、妇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重点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借粮增资等斗争,并发动
群众参军参战,支援战争。除县、区级组织外,还在南冶、港里等几处煤矿秘密组织工会,
发展革命力量。
青少年团体 青年联合会 1989年11月21日召开一届一次会议,历时1天,出席会议委员100
人。泰安团市委副书记、青联主席黄龙华、中共莱芜市委副书记房逢玉、莱芜团市委书记
刘民胜到会讲话。听取并通过王敦利作的《动员全市各族各界青年,为振兴莱芜贡献青春
和力量》 的工作报告。选举莱芜市青联第一届常务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于1993年8月24
日召开,历时1天,出席会议委员63人。中共莱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杜焕常到会讲话。
听取并通过陈灿群作的《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各界青年
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莱芜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莱芜市青联第二届常务委员会。三届
一次会议于1998年12月20日召开, 历时1天,出席会议委员65人。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
主席翟鲁宁,中共莱芜市委副书记杜焕常到会讲话。听取并通过刘静作的《高举邓小平理
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各界青年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莱芜贡献青春》的报告。会
议选举莱芜市青联第三届常务委员会。 四届一次会议于2003年12月30日召开,历时1天,
出席会议委员83人。中共莱芜市委副书记孙振文到会讲话。听取并通过张钊作的《解放思
想,干事创业,团结带领全市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的报告。选举莱
芜市青联第四届常务委员会。
童子军 1930年, 县童子军理事会成立,理事长由县教育局长兼任。之后,在县立中学建
立组织,登记为一个童子军团,每个班编为一个中队,中队下设小队,每小队10人左右,
在校学生均参加。童子军教员多半由学校的体育教员兼任,教育和训练内容主要有纪律、
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重点是军事、露营和纪律训练。
课程分初级、 中级、高级3种,一年级学初级课程,二年级学中级课程,三年级学高级课
程。 身着统一制作的黄制服,帽子有大沿、船形两种,佩戴领章、肩章及1.5米长的木军
棍。是年6月,随着县立初级中学撤销,童子军停办。
儿童团 1938年底, 县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设立儿童部,对外活动时称儿童团。1939年上
半年, 在各区、乡、村相继建立组织,团员均是8至15岁、有爱国热情的儿童。其主要任
务是配合青救团、农救会执行各项任务,积极发动和带头参军参战,站岗放哨、盘查行人,
传递情报,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学习,拥军优属等。经常性的工作是手持大刀长矛,轮流
在村口要道站岗放哨,发现可疑人员立即向抗日组织报告。在抗日斗争的残酷形势下,儿
童团员以一颗质朴的童心支持父兄们抗日,经常成群结队地在村头、会场或抗日部队开赴
前线的路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你是灯塔》《游击队之歌》《前进,
中国的青年》等抗日歌曲;经常帮助烈军属挑水、拾柴、扫院子、田间生产等;逢重大节
日或抗日人员立功,就制作光荣匾,敲锣打鼓送到烈军属和立功者的家里。许多儿童团员
还直接参加战斗。1940年初,年仅15岁的县儿童团团长高德山在谢家官庄随同县独立营与
日本侵略军作战中,中弹牺牲。抗日战争胜利后,儿童团的县级领导机构自行消失,大多
数区、乡、村还继续保留儿童团组织,以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拥军优属、文娱宣传、生产劳
动和支援前线等活动。
红小兵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小学学生组成红小兵组织参加运动。1973年,团县委根
据上级团委指示,始将红小兵作为小学学生组织进行建设,并有专人分管,每公社设一名
总辅导员(设在教育组内),每校设一名大队辅导员、一名校外辅导员,每班设一名中队
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各公社总辅导员由团县委聘请。发展范围主要是小学,队员
年龄7至14岁,其组织系统采用少先队形式,学校建大队,班级建中队,学习小组建小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红小兵组织自行消失。
抗日团体 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 1938年7月, 中共莱芜县委支持赞成联共抗日的县长梁竹
航成立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动委会由县政府领导,国、共两党共
同派员组成,张川(国民党员)任主任,刘子正(中共莱芜县委委员)任副主任。是年11
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莱城,张川逃跑,由刘子正兼任主任。动委会成为中共领导的
群众组织,对揭露日本侵略军侵华阴谋,动员各阶层投入抗日救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8年7月,在中共莱芜县委领导下,县三民主义
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团)在丰登官庄成立,下设办公室、宣传部、儿童团。1939年上半
年,各区、乡、村相继建立青救团组织。1940年秋,莱芜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
在青救团基础上成立, 归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领导。莱芜分为3县后,各县及所辖区亦
成立青救会。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建制后,各县青救会结束历史使命,青救会干部
并入县各界建设联合会。
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 1940年8月,中共莱芜县委为加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在动
委会的基础上,倡导成立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由吕子仪任会长。成立后,充分利用赞成
抗日救国的士绅名流在各界的影响,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中苏友好协会 1951年4月, 莱芜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1953年,下设支会226处,其中县
机关支会6处:县委、县政府、公安局、联合社、粮食局、口镇酒厂;区支会每区1处,共
14处;乡支会每乡1处,共172处;学校支会33处:莱芜师范、莱芜中学及31所完全小学。
协会会员面向社会各界吸收, 年内达到24745人。协会成立后主要通过会议、集市等场所
和放映幻灯、展览图片、演讲等形式,宣传中苏友好的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
及学习苏联、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等内容。后自行消失。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5月,莱芜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挂靠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下设
15处分会, 有会员8605人。 1984年,改称莱芜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发展到9525人。
1986年,下设16处分会,会员发展到16341人。1987年,有会员16258人。至1987年,印发
学习材料3万余册,会员集中受教育面达95%;为会员提供各项服务,举办无线电修理、缝
纫、针织等培训班12次,培训925人;召开4次表彰会,表彰奖励会员1250人(次)。
1988年,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增设一室三组,即办公室、宣传教育组、生活福利组、生产经
营指导组。1989年,分别举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产品展评展销会,获泰安市展区总分
第一名。
1993年, 协助市、区工商物价局为781户无证经营者补发营业执照,引导会员为灾区捐款
5.3万元,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260多万元。1994年,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认购国库券70多万
元,捐资助教40多万元,为灾区捐款6.8万元,捐衣物1000多件。举办培训班6期,受训人
数300余人,有212人领取技术等级证书。1995年,建立会员互助基金会,当年筹借资金60
万元, 为100多户经营中有困难的职工提供借款服务;开展保险业务,为全市8000户个体
经营者加入财产保险, 保险公司为会员支付赔款近1500万元;聘请法律顾问6人,为会员
受理案件12起,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1996年,全市个体私营业户为公益事业捐款50多
万元,组织开展各类义务服务活动12次;为80户会员提供借款服务,累计借款30多万元;
为会员调解纠纷12起, 受理案件8起,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1997年,市委、市政府和
有关部门授予13家会员单位“文明私营企业”称号,表彰“模范个体工商户”30户、“市
级劳动模范”1人、“市级先进生产者”7人。1998年,发展私营企业会员2960人,评选出
“五星级文明户” “光彩之星”120户。1999年,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871户、从业人
员21415人、注册资金6761万元,至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23986户。
2003年,着重对会员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推选出国家级“光彩之星”1人,省级6人,
市级30人;评选“青年文明号”9家、“信用示范户”100家。2004年,市和两区成立个体
私营经济企业投诉中心,免费为企业咨询620多人次;免费为企业举办培训班2期,为企业
解决纠纷5起。2005年,组织全市6家民营企业参加省人才招聘洽谈会,达成意向82份,签
约78人。评出国家级“光彩之星”1家、省级“光彩之星”10家、市级“光彩之星”52家。
评出市级“青年文明号”10家、省级“青年文明号”2家、“外来青年创业明星”6家。
附:新民会、中华红卍字会莱芜分会
新民会 1940年3月, 日本侵略军宣抚班策划建立莱芜新民会,隶属于泰安道新民总会。
该会标榜是独立于日本侵略军与伪县公署的“民意咨询”机构,实际是日本侵略军搜集情
报、破坏抗日、监督控制伪军政机构的特务组织。会长由伪县知事国化东兼任,事务次长
由日本人桥本担任(掌管实权),下设组织、宣传、庶务科,并在口镇设立分会,宣传科
设青年队3个班。 还设有联合协议会,每年召开一次各区、镇长参加的会议。主要进行亲
日反共宣传。10月,由次长桥本主持,在城区附近招募兵痞、流氓、汉奸50余人,训练一
个半月, 成立特务武装组织青年队, 主要任务是武装宣传,搜集情报,偷袭抗日政权。
1941年春,在城关区召开各村伪村长会议,策划建立情报网,强令各村挑选1至3人担任情
报员,并规定每天到新民会报告一次。新民会设有专人记录每天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群众团体的情报。1942年春,会同伪县公署宣传班部分人员,首先在安仙建立“爱护
村”。“爱护村”对火柴、煤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进行配给,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
锁。 是年4月,会长由伪县知事郝庆泉担任,事务次长改为联络员,由日本人中山担任;
口镇分会改为办事处,三个科改为第一科(下设人事、庶务、文书)、第二科(下设宣传、
青年队、 配给所、 医疗室)。为在各区建立办事处,年底从每区抽调两人开办训练班,
1942年1月,训练班结束后将青年队撤销,除1个班10人调往安仙编入日铁矿警队外,其余
两个班20余人和训练班的20余人,分配到10个区建立办事处。1943年春,会长由伪县知事
刁成襄兼任,日本联络员由野间担任。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撤离莱芜,该会随之解体。
中华红卍字会莱芜分会 民国初年,滨县县长李智真首创中华红卍字会。1923年12月16日,
莱芜县长王肇杰与绅士于粹甫、 张逢甲、许子翼、李增裕等200余人组建红卍字会莱芜分
会。1927年和1937年分别建立颜庄、口镇支会。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体。1947年夏,国民
党军队进占莱城,该会重整旗鼓,恢复组织,进行活动,其骨干人员绝大部分加入国民党,
充当县参议员等。1948年初,随国民党军队撤离莱芜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