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共产主义青年团地方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438&run=13

组织机构 1933年春, 共产主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成立,刘伯戈任书记。1936年春,中
共山东省委特派员秦化龙带来省委关于团员一律转党的指示,境内团员随即办理转党手续,
团组织活动中断。
1947年秋,境内开始创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由陶振民、孙卓峰、孟庆云等组成团县委,
陶振民任书记。1948年秋,莱芜被列为泰山区整团试点县,团组织发展很快。团县委设立
办公室、 组织部、宣传部、少儿部。1952年,增设军体部,各区均设立团区委。1957年7
月,根据团中央《关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定》,新民主主
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各区亦改称为共青团区
委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团组织活动中断。1969年12月,团县委工作归县革委
政治部群工组管理。 1973年1月,在共青团莱芜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共青团莱
芜县第八届委员会,团的活动恢复正常。团县委机关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
1993年,团市委内设办公室(工农青年部)、组宣学少部、经济部。2005年,团市委内设
办公室(组宣统战部)、工农青年部、学少权益部。
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1年秋召开, 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表200人。听取并通
过吕焕亭代表团县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第一届委员会。
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2年冬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表300人。听取并通过张梅林代
表第一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第二届委员会。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55年9月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17人、列席代表27人。
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二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第三届
委员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8月23日至26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00人、列席代表100
人。大会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三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
县第四届委员会。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9月1日至4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581人。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处
书记田光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四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
莱芜县第五届委员会和出席济南市团代会的代表。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4月30日至5月3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46人。中共莱芜县委副
书记刘廷海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华希和代表第五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
团莱芜县第六届委员会。
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66年5月23日至27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70人、列席代表19人。
中共莱芜县委副书记杨子玉到会作国内外形势报告,大会听取并通过魏述珍代表第六届委
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七届委员会。
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73年1月23日至27日召开, 出席会议的代表1030人。中共莱芜县委书
记朱云恒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孙启松作的《以批林整风为纲,加强团的建设,沿着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决议》,
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八届委员会及出席共青团泰安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3月22日至24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950人。中共莱芜县委书记
周兴礼到会致词,大会听取并通过孟昭章代表第八届委员会作的《学四化、干四化,为四
化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九届委员会。
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2月26日至2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04人。中共莱芜县委书记
周兴礼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刘汝哲代表第九届委员会作的《全县青年动员起来,为
振兴中华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通过《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动员起来,争做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先锋》的倡议书,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十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6年1月16日至1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03人。听取并通过刘民
胜代表第十届委员会作的《勇于改革,奋发进取,全面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
告,通过《关于动员全市青年为振兴莱芜经济建功立业,争做四有新人》的决议,选举共
青团莱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1990年9月10日至12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91人。中共莱芜市委副
书记张继山到会讲话,听取并通过陈灿群作的《坚定信念,扎实奋斗,为振兴莱芜再立新
功》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市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于1994年5月3日至5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00人。中共莱芜市委书记
张敬茂到会讲话,听取并通过王圣林作的《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责任,为建设富裕文明的
新莱芜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开展为莱芜经济翻番做贡献的决议》,选举共
青团莱芜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1999年5月3日至5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30人。中共莱芜市委书记
时立军作《勇担历史重任,创造一流业绩》的讲话,听取并通过刘静作的《在邓小平理论
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市团员青年阔步跨入新世纪》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市第十四
届委员会。
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于2004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大会回顾市第十四次团代会以来全市共
青团工作,明确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听取和审议张钊代表共青团莱芜市第十四届委员会
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市第十五届委员会。
重要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青年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挽救国家危亡”的号召下,
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7月,县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成立并组织青年抗日武装—
—青年中队,配合其他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军。年底,青年中队配合县独立营在冶河阻
击沿泰莱公路东进的日本侵略军,青救团员刘学贤、王化栋、魏佑焕以身殉国,成为境内
首批为国捐躯的抗日青年。其间,青年救国团县团部不定期编辑《抗战青年》,宣传共产
党的抗日主张和各界群众抗日模范事迹,对全县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团组织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入参军参战、反奸诉苦、
三查三整和土地改革等运动,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46年底,境内掀起父母送子、妻
子送郎踊跃参军的热潮,全县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达到6846人,受到中共山东分局表彰。
1947年,莱芜战役中,全县有9万余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其中常备民工2万余人,
主要是青年,不少人战场立功,有的献出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团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开展各项中心工作的突击队。在农业
合作化运动中,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担负大量的宣传任务,以黑板报、标语、文艺演出等形
式,向农民宣传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和团组织的壮大,活
动范围更加广大,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上级部署组织志愿垦荒队赴黑龙江省开发建设,团组织积极发动青年报名。不到
一个月,全县报名青年达到11459人,其中4492人被批准为垦荒队员开赴黑龙江。1958年,
在农业生产中,全县青年成立各种突击队(组)94个,承担打井、修水库、进行农田建设
等重要任务。年内,打井6760眼,积造土杂肥5000万吨,改造工具1万余件,营造青年林3
万余亩, 四旁植树900万株。此后,青年突击队成为共青团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遍及工
业、农业、交通、基建等各条战线。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题
词后,全县掀起以团员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学习雷锋活动热潮,形成“见困难就上,见荣誉
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人人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社会风气,出现一批照顾孤
寡老人、帮助烈军属、见义勇为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的典型模范人物。1977年底
开始,团县委以“学雷锋,树新风”为题开展活动。至1983年,全县建立学雷锋小组9018
个, 参加活动的青少年92774人,做好事186500余件。此后,学雷锋活动持久不衰,对精
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976年,团县委在王家洼大队进行创办青年之家试点,之后在全县基层团组织中普遍开展。
除组织青年一起读报、唱革命歌曲、演文艺节目外,逐步增加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成为主
要内容。 各级青年之家拥有活动室, 并配备电视机、收录机、电影机、幻灯机等设备。
1984年,全市有青年之家870处,占应建数的86.7%,其中达到红旗青年之家标准的65处,
达到一类青年之家标准的285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发挥团员青年在经济建
设中的突击队作用。1983年起,团市委带领各级团组织开展“一团两户”(科学致富报告
团、 青年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活动。年底,全市共有青年“两户”1.2万处,其中团员
“两户”3210处。1984年,在工业系统青年中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
小设计、小建议)竞赛活动,全市涌现竞赛成果140多项,其中3项获山东省“五小”成果
二等奖和三等奖,22项获泰安市“五小”成果一等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在
农业战线开展“两户一体”(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青年联合体)夺杯竞赛活动;在
工业战线开展立我志向、爱我岗位、强我素质、兴我企业的“立、爱、强、兴”活动,并
在活动中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重点。1986年,根据莱芜实际,强化“四级”(团市委、
基层团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户)培训措施,办培训班2873期,培训农村青年1.7万多人,
被团省委授予“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达标竞赛先进单位”。1987年,在农村开展“农村
青年科技致富新星竞赛”“争当青年新技术示范户”活动,全市涌现出致富新星50人、新
技术示范户300个, 推出青年致富典型440多个。 在工人中开展“功勋杯”活动,全市有
267个企事业单位25161名青年工人开展各种活动684项,有860名青年分别受到企业晋级和
各种奖励,团市委夺得团省委“功勋杯”。在中学生中开展“争做进步成才的奋飞之鹰”
活动,全市127所中学、3万多名中学生参加,开展活动370项,形成稿件250多篇,团市委
被团省委命名为“奋飞之鹰活动红旗单位”。
20世纪90年代起, 农村青年科技星火活动不断深化,全市培养300名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和上千个青年科技星火户,成为“科技兴农”的骨干力量。1993年,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科
技成果博览会上,莱芜获两项金奖。市青联组织针对青年特点,先后开展“青春献八五,
奉献在岗位”“为质量、品种、效益献计出力”“星火杯”青年科技开发等活动。
1999年,各级团组织大力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
万村青年致富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爱国、立志、成才、奉献”主题教育
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莱芜基地正式
挂牌成立,此后清华大学研究生多次到莱芜市进行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和挂职,带动了市
校高层次的全面合作。
2000年,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动员和组织全市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农业
结构调整。2000年至2001年,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表彰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十佳“青年能
手”。企业团组织开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培养各级各类青年岗位能手6000余人,团
市委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优秀组织奖”。开展下岗青工创业活动、青春创业行动,
帮助未就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门路,帮助青年实现了就业、创业。开展“保护
母亲河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资金募集任务,开工建设全省第一处区域性重点河流生态
保护工程——大汶河丰产林项目,团市委获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全市窗口行业、 工业企业和党政群机关中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涌现出4个全
国级青年文明号、24个省级青年文明号和205个市级青年文明号。
2004年,帮助50余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实施就业项目15个,提供就业岗位2864个,实
现转移就业1200人。钢城区颜庄镇青春创业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创业实践基地。
开展集中性青年文化活动100余项, 参加青年两万余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4365
名青年志愿者登记注册, 1人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消防志愿者”。为贫困青少年求学
提供服务, 收到26个单位和个人捐赠的电脑74台,建成希望电脑室8处。争取社会各界捐
款15万余元,资助55名大学新生和中学生。为弱势青少年维权提供服务。举办第七届“莱
芜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莱芜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十佳少先队
员”“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先后选调10余名团干部参加团中央、团省委举办的培训班,
2名基层团委书记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团干部。
2005年,新启动实施青春创业项目26个,协议提供就业岗位1300个,分别帮助26人、1800
名青年实现了创业和就业。积极推动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举办短期实用技术培训14期,培
训人员3200余人, 顺利实现转移就业2000余人。组织较大规模的志愿者捐书及宣传活动7
次, 捐献图书两万多本,建成9处“共青团书屋”。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林”建设、大
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新注册青年志愿者1900人,21个单位、37名个
人分别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和个人。为贫困青少年求学提供服务,收到捐
款9.53万元,资助中学生67人;募集捐款9.3万元,资助31名大学新生。筹措9.5万港币,
完成华材希望小学的后续建设。组织开展首届莱芜市“外来青年创业明星”、首届“莱芜
十佳(优秀)中学生”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十佳少先队员”,选树大批优秀青年典型。
少年儿童工作 组织和队员 1950年初,青年团莱芜县委设立少年儿童部,专做少年儿童队
工作。随即在寨里、陈楼两所完全小学进行建队试点并在全县开展建队。年底,各区、校
普遍建立少年儿童队组织, 建制分为大队、中队、小队,配备大、中队辅导员185人,有
队员1000余人。 1953年7月,团县委根据青年团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少年儿童队
改称少年先锋队。1956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41487人,占在校适龄儿童的87%。1962年,
达到46418人,占94.7%。“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活动中断。1978年,恢复少
年先锋队组织, 团县委建立学少部处理日常工作。1979年,发展队员95300人,占在校适
龄儿童的67.6%。 1980年,达到128050人,占93%。1987年5月20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莱芜
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成立少先队莱芜市工作委员会。此后,在全市建立基层组织。
1993年10月9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莱芜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少先队莱芜市第二届
工作委员会。1998年11月27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莱芜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少先队
莱芜市第三届工作委员会。 至2005年,建立区级少工委2个,建立乡镇(街道)少工委19
个,建立少先大队294个,在校适龄儿童全部入队。
主要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中,少年组织和广大少年儿童踊跃投
入斗地主、检举捕捉反革命残余分子、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三反”“五反”运动开始
后,许多少先队员动员亲属坦白检举。同时,少先队内部结合形势开展要爱护公物、要珍
惜时间、要艰苦朴素,不要损人利己、不要浪费、不要贪小便宜的“三要三不要”活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小五年计划”(即以五年计划的要求制定自己五年中在学习等
方面达到的目标) 活动。 1959年,广泛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
1963年后,全县少先队员响应毛主席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每个学校都建有学习
小组、助民小组、学雷锋做好事小组等组织,广大少先队员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己任,
勤奋学习、助人为乐、追求上进。
1978年后,陆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争戴新风尚小红
花”“六比六赛(比学习、赛进步,比纪律、赛自觉,比团结、赛风格,比礼貌、赛言行,
比文体、赛活泼,比卫生、赛整洁)”“红领巾卫生(文明)街”“红领巾小种植、小饲
养”“争做张海迪式的好队员”等活动。
1985年,全市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全国少工委发起的“创造杯”少先队竞赛活动,开展创造
性活动6800多项, 形成活动稿件3000多篇,夺得全国“创造杯”7个。1986年,省少工委
组织开展“万枚四有小金星”竞赛活动,全市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出主意、队队搞活
动、 校校育金星”的热潮,共开展活动1.1万项,形成活动稿件7000篇,获省级优秀活动
39项,有13篇活动稿件被《辅导员杂志》社评为“创造性活动征文”二、三等奖,莱芜市
被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评为“少先队四有小金星活动红旗单位”。
1988年,市少工委成立市少先总队、红领巾记者团、红领巾理事会等少先队自主组织,各
乡镇少工委分别建立红领巾理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此后,先后开展“爱劳动的
小金星”“争创功勋金星大队”“为了人民的利益”“学雷锋、学赖宁”“争做金星少年”
“赖宁奖章竞赛”和少先队劳动实践教育等主题活动。1992年,市少工委在全国少先队活
动现场会上介绍经验。
1993年至1999年,创办市少年军校,开展手拉手“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
律)学习实践、争创“国旗中队”、雏鹰争章达标、雏鹰假日小队、十佳少先队员辅导员
评选等活动。 有20名少先队员被评为“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1名辅导员被评为“全
国优秀辅导员”、1名少先队员被评为省十佳少先队员,3名辅导员获全国星星火炬一级奖
章。聘请党政领导、老干部、老教师、青年志愿者、解放军指战员担任校外辅导员。1999
年起,陆续开展“贯彻十六大精神特色小队”“学队章、立志向、争做二十一世纪主人”
“红领巾送温暖”“少先队防治非典”等活动。在“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
绿色”活动中,全市少先队员捐款近5万元。全市有160余所中小学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
6万余名少先队员结成手拉手对子。2001年,在莱城区茶业口镇建立全市青少年活动营地,
举办少年军校培训班。至2005年,全市共开展十二届十佳少先队员和五届十佳少先队辅导
员评选活动, 2名少先队员被评为省十佳少先队员,6名少先队员当选“齐鲁小名士”,1
个中队被评为“全国百强少先队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