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工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437&run=13

组织机构 县(市)级机构 1950年6月,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1年1月,建立
县工会联合会。1959年4月,改称县工会。1963年3月,改称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工会活动中断。1973年,工会组织恢复。1984年,县总工会改称市(县级)总工会。
1993年,成立市(地级)总工会。2005年,市总工会内设办公室(事业部)、组宣女工部、
经济法律保障部、 财务部。辖2个区(莱城区、钢城区)总工会、19个产业(部门)工会
委员会和两个派出工会(工贸工会和高新区工会),有3个直属事业单位(市工人文化宫、
职工技术协作办公室、职工法律服务处)。全市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1011个,涵盖法人单
位1849个; 有专职工会干部704人,兼职工会干部2674人;全市共有职工154749人,工会
会员151036人。
产业工会机构 1951年2月,中国教育工会莱芜县委员会成立。1952年,店员工会筹备委员
会和金融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6年6月,店员工会分设为商业工会和金融供销社工会;
粮食及农副产品采购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1980年7月,莱芜县总工会工交系统工作委员
会成立。 1981年,财贸、文教系统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1984年,撤销3个系统工会委员
会,在各局设工会工作委员会。1987年,有工业公司、城建局、建委、交通局、煤炭化工
局、物资局、商业局、市联社、粮食局、农牧局、水利水产局、教育局、卫生局、建材公
司、林业局15个工会工作委员会。
基层机构和会员 1950年, 县工会以口镇为重点发展基层组织。1951年底,基层工会发展
到21个, 其中县工会直属的4个,即口镇酒厂工会、铁厂工会、金融工会、店员工会,会
员1200多人。1956年,基层工会发展到44个。1957年,有基层工会65个,会员4000余人。
1964年,有基层工会62个,会员5732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基层工会活动中断。
1973年, 恢复工会组织,当年发展基层工会71个、车间工会54个、工会小组896个,会员
10235人。 1984年,有基层工会168个、车间工会95个、工会小组2158个,会员22935人。
2005年,全市有基层工会组织1011个,工会会员151036人。
乡镇(街道) 工会 1987年6月7日,高庄镇工会工作委员会作为莱芜市第一家乡镇工会成
立,此后全市30个乡镇(办事处)工会相继建立。2000年12月,改建为19个乡镇(街道)
工会。 至2005年,全市15个乡镇(街道)工会配备副乡镇级专职工会主席,4个乡镇(街
道)配备兼职工会主席。
村级工会联合会 1999年12月15日, 莱城区口镇西街村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该
村下属11家企业的108名代表参加会议。 此为全市第一家村级工会联合会。至2005年,村
办企业较多的村相继建立工会联合会。
乡镇企业工会 根据全国总工会十届二次执委会关于在乡镇企业组建工会的指示精神,
1986年初,市总工会在莱芜市矿山建筑公司进行乡镇企业组建工会工作试点,建立莱芜市
第一家乡镇企业工会。此后,全市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工会组织。
私营企业工会 1994年, 莱城区联谊制革公司组建工会。此为全市第一家私营企业工会。
至2005年, 有405家私营企业组建工会,同时在个体户中建立一些行业性、区域性联合工
会。
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7年6月4日召开,历时1天,出席会议的代表50人。县委副
书记李聚馨到会讲话,李成典代表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县
工会委员会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12月6日至7日召开,到会正式代表135人,列席代表5人。县委副
书记曹学亮到会讲话,县工会主任郭同茂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县工会第二届执行委
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73年7月28日至8月2日召开,到会代表364人。泰安地区总工会副主席
张凤荣到会讲话,县委书记朱云恒作政治报告,郭乾武代表大会筹备领导小组作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产生县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3月29日至31日召开,到会正式代表374人,特邀代表25人。县委
副书记毕翠禄作动员报告,泰安地区工会办事处主任张凤荣讲话,高视长代表上届委员会
作题为《全县职工动员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
产生县总工会第四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10月15日至17日召开, 到会正式代表251人,特邀代表14人。市
委书记朱应铭到会讲话,许淑武代表第四届委员会作题为《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
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
委员会。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8年4月22日至24日召开,到会正式代表260人。市委书记朱应铭到会
讲话,许淑武代表第五届委员会作题为《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团结带领全市职工为振兴
莱芜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六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91年12月22日至24日召开,朱茂昌代表第六届工会委员会作题为《全
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努力搞活企业,为振兴莱芜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
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5年5月24日至26日召开,到会正式代表219人。省总工会副主席薄振
明、莱芜市委书记张敬茂出席会议并讲话。钱传菊代表第七届工会委员会作题为《抓住机
遇,开拓进取,为加快莱芜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八
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九次代表大会于2002年2月27日至3月1日召开, 到会正式代表207人,特邀代表4人。省
总工会副主席王祝玉、市委副书记杜焕常、莱芜军分区副政委朱铁良、市妇联主席高金莲
分别代表省总工会、市委、驻莱部队和群众团体向大会致词,朱学胜代表第八届工会委员
会作题为《围绕大局,开拓创新,为加快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产生市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重要活动 宣传教育 1950年至1952年,县工会围绕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压
反革命等运动,向广大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1953年至1954年,
各级工会组织发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营企业内部守则》和发展国民经
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文件。1955年至1957年,县工会围绕贯彻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发动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60年至1962年,向广大职工进行形势任务、艰苦
奋斗教育,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3年至1965年,通
过请老红军、老干部、老工人、老店员讲厂史、家史、个人成长史忆苦思甜,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其间,县工会还组织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
王杰等先进人物的事迹。1978年后,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以
四化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各项工作”的新时期工运方针。1980年起,县工会开展以共产
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职工为要求,以青工
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
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5年至1988年,市总工会以提高职
工队伍素质为己任,以“四有”教育为重点,开展“做改革主力,促观念更新,为四化服
务”“十看十学十比”等活动。1989年,对职工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反对“和
平演变”的教育。1994年,在全市职工中广泛组织开展“主人翁与市场经济”主题教育,
全市有5万多名职工参加“主人翁与市场经济” 答卷知识竞赛活动。1995年至2005年,全
市各级工会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加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组
织开展以学习理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安全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
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1958年1月31日,县邮电局召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为境内首家召
开职代会的单位。1960年9月、1961年4月,照临焦化厂、矿山机械厂分别召开职代会。此
后中断。 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至1985年,在159个应建工
会的基层单位中,全部建立健全职代会。在厂级职代会建立健全后,又在车间和班组建立
民主管理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总工会制定《关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提高职代会质量的意见》《关于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各级工会组织认
真贯彻文件精神,职工代表大会成为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2002年,开展职代会资料
展评活动。2003年,开展职代会星级创建活动,同时实行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和企业
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2004年,开展职代会质量民主评议、第二次职代会资料展评活
动、职代会星级创建活动,评选表彰1个优秀星、20个先进星、201个合格星单位。2005年,
市总工会开始在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业、事业单位中推行职工代表竞争上岗和职工代
表证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实行职工代表竞争上岗和职工代表证制度的意见》。
推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1995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
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市总工会开始就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
进行试点。1月4日,联谊制革公司率先进行签订,并在全省签订集体合同经验交流大会上
作了私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工作经验介绍。是年,全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17家。此后,
按照《山东省集体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完善和修订续签工作。至2005年,全市签
订集体合同1248家、 覆盖职工9.8万人,签订率、覆盖率都达到90%以上,履约兑现率和
职工满意率达到97%以上。
1999年4月, 成立全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当年,有市直98家企业、乡镇46
家企业实行这一制度。此后,市总工会不断完善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和公开形式,力
求厂务公开工作的时效性。至2005年,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在全市585家企业推行。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950年至1957年, 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县工会
组织全县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8年至1963年,继续开
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同这一时期中心工作相适应,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除增产节约外,
增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等。1964年至1966年,工会配合各级组织,在企业中大张旗鼓地
开展创“五好”企业、当“五好”职工和“比、学、赶、帮、超”运动。“文化大革命”
后期恢复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工会组织主要带领会员和广大职工开展技术比武和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
竞赛。1994年至1999年,开展“岗位创一流、行业争排头”立功竞赛活动,活动内容主要
体现在赛岗位练兵、技术业务知识,比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赛产品质量,比产品合格率和
优质品率;赛管理,比企业经济效益;赛产品开发,比产品产值利税的增长;赛技术改造、
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比综合效益指数;赛优质服务,比服务质量和信誉。2001年,
开展以“合理化建议赛、技术创新赛、销售状元赛、服务明星赛、安全标兵赛”为主要内
容的劳动竞赛活动。2002年,市总工会组织开展“建言献策尽主人责”活动,征集合理化
建议14698条, 采纳6004条。2003年,开展以“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
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杯”立功竞赛活动。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时代劳模展风
采,我为发展做贡献”活动,广大劳模在各自岗位上不懈努力,奋发进取,充分显示了时
代劳模的风采。2005年,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学振超、练绝
活、强素质、创一流”活动,开展“五一文明岗”争创活动。在基层单位重点开展“解难
关、攻难关、亮绝活、比贡献”活动和女职工“岗位建功”“素质提升”活动,培养大批
适应市场经济绝活高手,推动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增加效益,获得发展。
评先树优工作 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除评选表彰在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
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外,协助政府做好各级劳动模范的评选推荐工作。1994年,市人民政府
表彰劳动模范45人。1996年,市人民政府表彰劳动模范34人。2002年,市人民政府表彰劳
动模范46人。2005年,市人民政府表彰劳动模范59人。至2005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劳动模
范323人, 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3人, 省部级劳动模范81人,市厅级劳动模范229人;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55人。
建设职工之家 1984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
之家”活动的意见》后,市总工会在全市各系统开展建设“职工之家”的活动。1985年,
全市应建“家” 的基层工会组织有159个,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在“职工之家”受教育者
达2.5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71%。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职工之家”建设不断巩固提高。
1993年,泰山钢铁总公司、山东塑料橡胶机械总厂、槲林煤矿等单位相继建立“职工之家”,
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994年,全国总工会提出“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法》为契机,带动和推进工会各项工作,加强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新时期工会工作总体思路。1997年,市总工会
根据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把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的意见》的要求,调整充实建设职工之家的条件。此后,各级工会“建家”活动正常开展。
至2005年,境内有山东莱芜发电厂、华电国际莱城发电厂、山东华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莱芜供电公司4个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有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钢城区分公司1
个全国模范职工小家。
开展送温暖活动 工会组织建立以来, 即利用所掌握的经费,对生活困难的会员进行救济
补助,并发动职工组织互助储金会,互助互济。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工会建立健全困难
职工档案,组织开展系列帮扶救助活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集中送温暖活动,对困
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慰问; “五一”前夕,开展对困难劳模走访慰问活动;8月,开展救
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活动。2002年开始,组织开展市直机关结对帮扶救助困难职工活动,
市直71个部门与100户困难职工家庭结成帮扶救助对子。 2003年,市总工会成立困难职工
帮扶中心。 2004年, 全年救助困难职工562户, 救济款及实物折款41.89万元。 开通
“12351” 职工热线电话,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受理,认真协调解决。同时发挥困难职工帮
扶中心的作用,对因重病危症或天灾人祸造成特殊困难的职工随时进行救助。2005年,建
立困难职工档案1962户,救助困难职工、劳模及其子女上大学700人,支付救助金42.37万
元。组织开展劳模与下岗职工“手拉手促创业”活动,动员有帮扶能力的10名市级以上劳
模与有创业能力和需求的下岗职工拉手结对,帮助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开阔思路、提高能
力,实现二次创业。
文体活动 1952年, 港里煤井工会、店员工会、金融工会等基层工会组织职工篮球、排球
队,进行体育活动。1957年,县教育工会成立“钟声体育协会”。是年,全县建成职工俱
乐部1处, 有平房37间,设图书室、游艺室、球场、舞台等。1973年恢复工会后,职工业
余体育活动踊跃,市总工会和有关部门每年都举行1至2次职工篮球赛、越野赛。1987年,
市总工会有图书室1个,专职工作人员1人,藏书3000册,基层工会有图书馆(室)59个,
专职工作人员31人, 藏书55808册;许多基层工会有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艺创作等组
织;全市有体育协会2个,篮排球场46个,各类球队155个。20世纪90年代起,各基层工会
组织结合生产经营开展职工业余文体活动,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会费缴纳 1950年, 根据上级规定,会员每月向工会组织缴纳本人工资的1%作为会费,基
层工会留用70%作为会员生活困难补助和办公费,其余30%上交县工会。1957年,根据省工
会指示,改为基层留用80%,上交县工会20%。1959年10月,根据全总和省总指示,改为全
部留基层工会使用,不再上交。会费的20%至40%用于会员困难补助,其余作为人事费、办
公费。 1967年,停交会费。1977年6月,恢复会员缴纳会费的制度,缴纳会费标准为每人
每月1角,会费全部留基层使用,在不超过会费40%的范围内用作会员生活困难补助,其余
用作职工文体活动和宣传活动等开支。1978年11月起,根据上级指示,规定会员每月缴纳
本人工资的0.5%作为会费,所收会费全部留基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