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政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360&run=13

机构 1961年9月, 中共莱芜县委设立政策调研室;1962年6月撤销。1984年11月,中共莱
芜市委设立研究室,是莱芜市委18个工作部门之一。
1993年11月, 市委研究室更名为市委政策研究室,为市委办公室内设机构。1996年4月,
市委政策研究室升格为一级机构(正县级)。1997年1月,市委政策研究室内设行政科室3
个:城市经济科、农村经济科、政治社会科,机关编制总额11名,其中行政编制10名、工
勤人员编制1名,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同时设立《莱芜调研》编
辑部(挂刊物资料科牌子)为全额拨款的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2001年6月,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列入市委政策研究室,设行政科室3个:
政治科、经济科、农村科,机关行政编制10名、工勤人员编制2名,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
2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
2005年3月,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增加行政编制4名、工勤人员编制1名,市农村工
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委政策研究室一名副主任兼任。
调研活动与成果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市委政研室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总体工作部
署,充分发挥“服务市委决策、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实践”的职能作用,就走好工业
立市、大企业带动、科教兴莱、外向带动、城乡一体五条发展路子,组织调查论证,形成
一批对全局有重大指导作用的调研成果。1997年,提出“落实一个根本要求,努力实现两
大目标”,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的
根本要求,努力实现小康和第二个翻番的目标。1998年,提出“实现一个确保,建设三个
基地,强化一个功能”,即确保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人均主要指标跨入全省先进
行列;建设钢铁能源基地、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强化城市
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1999年,提出在工作指导和部署上坚持做到“四抓”,即经
济抓调整,工作抓典型,干部抓作风,社会抓稳定。2000年,结合形势发展要求和面临的
任务,提出“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顺应形势
发展变化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廉政意识。
2001年,就抓紧启动经济开发区、实行全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的围绕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抓住招商引资和载体建设“两个关键”,突出工业、
农业、民营经济和环境建设“四个重点”,实现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占
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工作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三个目标”,“一二四三”总体
思路在市委十届六次全委会上形成决议。2002年,针对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就如何改善发展环境展开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对市委形成《关于环境是莱芜发展
生命线的决议》产生直接推动作用。就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越式发展进行研究
探讨,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建议纳入市委决策。2003年,在莱芜市第十次
党代会报告形成过程中,充分调研,阐发“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文明进步,把莱芜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会议主题和“实现三步跨越,把莱芜建设成为全面开放、工业发达、
群众富裕、环境优良、文明进步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作思路与目标。2004年,组织较大
型调研活动10项。通过到苏浙沪考察,完善市委“收拢拳头、突出重点、专业蹲点、集约
招商”的蹲点招商思路;对高新区发展提出“完善南区、建设中区、开发北区”“新园新
产业、新城新景点”和“打造省内一流工贸园区”的建设目标,针对乡镇工作面临的深刻
变化,提出“把乡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把二三产业作为乡镇发展的首要
任务”“实行分线作战、重点突破”等建议;通过深入莱钢座谈调研,赴上海宝山区考察
学习,作出“莱钢发展快,莱芜机遇多”的科学判断,提出深化企地合作要“以沟通求互
动、抓两头引项目、靠规划管长远”,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配合省委办公厅、
组织部、宣传部深入房干村调研,形成《苦干实干、科学发展》的调研报告,在省委《参
阅件》 和《山东通讯》 《人民日报》刊发;通过全市砂资源乱采滥挖情况的调查,提出
“我市的砂石资源管理到了非下大决心整治不可的地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迅速在全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砂石资源集中整治活动;对莱芜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民
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进行全面梳理
和理性总结,编辑出版《开放的脚步》;关于经济开发区用地和失地农民安置情况的调研,
提出“妥善安置、重在发展、满足温饱、促进致富”的原则和“四置换、一保障、一加强、
一规范”的工作建议;关于城市土地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尽快建立“五统一”的城市土
地经营管理工作机制;关于“中国(莱芜)冶铁科技博物馆”的调研与论证,提出“莱芜
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冶铁史”的论断,起草关于建设中国(莱芜)冶铁科技博物馆的初步方
案。
2005年,围绕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开展了12项专题调研。其中,新型企地
关系调研,提炼形成企地“零障碍沟通、零差距服务、零距离互动、零缝隙配套、零差别
激励”的服务合作机制和“利益联结、互动双赢”新型企地关系内涵,得到市委主要领导
的高度重视和较高评价;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对莱芜发展影响调研,就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对
莱芜市区域定位、特色产业、城市布局、莱钢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一
线带全盘、腹地变前沿”的判断,对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作出初步构想,以呈阅件形式报送
市委常委;产业集群调研,向市委提出规划先行、政策扶持、培育关键性龙头企业等建议,
主要观点被吸收到《工业立市发展纲要》中;闽苏川等地先进经验调研,调研学习晋江全
力打造“品牌之都”、龙海从“农业当家”到“工业立市”、海门园区撑起城市框架、锦
江特色产业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先进经验,服务莱芜“十一五”规划,提出“融入济南、
接轨半岛、崛起鲁中”的区域发展定位,规划发展以钢铁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等建议;钢城
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调研,提炼出“钢城在干中确立企地合作促发展的开放型思路,在干
中与莱钢建立起水乳交融、互动双赢的新型企地关系,在干中培育一支想干事、会干事、
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在干中打造有后劲、有活力、有实力的经济强区”等四条经验,形成
《干出来的活力》的调查报告。同时,围绕莱芜会展业发展、颜庄镇自主创业等开展专题
调研。在做好政治、经济、文化和党建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的同时,承担或参与市委文件、
领导讲话和其他文稿的起草;全程参与顺河大街改造、泰钢工业园建设、从雪野水库向莱
钢调水工程等重点工作的调研论证、跟踪推进等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刊物编辑 《莱芜调研》创刊于1993年,为双月刊,1999年5月起改为月刊。2001年5月9日
全市启动开发区、实行全民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后,《莱芜调研》及时
开辟“聚焦一号工程”“环境——发展的生命线”“城市论坛”“就业再就业”等栏目,
形成宣传强势,促进了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至2005年底,出刊129期(其中3期专刊)。在
编辑工作中,坚持“突出中心、服务决策、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的办刊宗旨和“党刊、
市刊、名刊”的办刊思路,紧扣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个主题和“一二四三”工作思路,围绕
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活动,一期一个主题,一期一个热点,注重在思想上求深、内容上求
实、形式上求活,体现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