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共莱芜县(市)委统战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347&run=13

中共莱芜地方组织从建立时起,就重视争取和团结各界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保证
革命斗争的开展。 1932年5月,中共莱芜特支在县师范讲习所设立党小组,团结和带领百
余名学生罢课,并到县教育局及国民党莱芜县党部请愿,把镇压进步学生的教育局长周定
一赶走。同年,中共莱芜县委联合开明士绅和各界人士改造县农会,完全掌握这一合法组
织。 1933年2月,县委发动农会会员和各界正义人士,控告民国县政府财政局长毕华桥的
贪污罪行并取得胜利。1935年10月,叛徒刘伯戈、周茂森几次带领国民党捕共队到莱芜搜
捕共产党员,为打击刘伯戈、周茂森的嚣张气焰,县委发动开明士绅、国民党莱芜县党部
整委尚立斋,联合在济南的莱芜籍开明人士向山东省政府告发刘伯戈、周茂森敲诈勒索的
罪行,终使刘伯戈、周茂森被逮捕判刑,莱芜的局势得到缓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莱芜
县委贯彻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发展壮大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同
时, 广泛发动各界爱国力量,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界抗日救国团体。1938年4月,
县委在其公开活动场所——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召集莱芜各界抗
日人士300多人,选举成立莱芜县行政委员会,并相继建立乡、村政权;7月,支持成立以
梁竹航为县长的莱芜县政府, 并通过该县政府成立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1939年8
月,中共莱芜县委领导各界人士推选民主人士谭克平任县长,组成中共党员、进步分子、
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莱芜县民主政府。接着,又组织和领导各界人士选举
成立莱芜县参议会,建立农民、职工、妇女、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以及各界抗日救国会等
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委即将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改称各界建设联合会,其他各群众
团体也相应改称委员会、联合会。通过这些组织,教育各界人士认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
战的阴谋,做好反内战准备;动员各界青年踊跃参军。解放战争开始后,又通过这些组织
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进行战争动员,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争取中间力量,防止其走向反共
反人民道路;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后方。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加强统一战线工作。1951年起,由县政府1名副县长分管。
1975年12月,统战部重新列入县委序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形
成新气势、开创新局面”的总体要求,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在推进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做
出贡献。
民主党派工作 1957年起, 境内始有民主党派,各项工作随之开展起来。做好民主党派和
知名人士的接待工作,先后接待山东省民革成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李仙洲和山东省民
革主任委员张宣武等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
建国会相继发展成员。1992年,境内有民革成员4人、民盟成员34人、农工民主党成员4人、
民建成员1人、九三学社成员1人。中共莱芜县(市)委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政治制度,帮
助、指导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建立组织,对其加强教育,适当安排,落实政策,解决困难,
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
对台工作 中共莱芜县(市) 委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召开台属
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热
情接待回乡探亲的去台人员,支持台属去境外会亲;开展对台通信影响的指导工作;为台
属落实有关政策。1982年起,先后落实台属政策25件31人次。其中,清退“文化大革命”
期间查抄财物的8户、私房2户,纠正错案、遗属补助1件2人,恢复安排工作10件13人,办
理户口“农转非”12人,按五保户对待3件3人,其他1件1人。此外,还做好台属代表人物
的政治安排,支持台属勤劳致富,帮助台属排忧解难等。1987年11月起,两岸开禁后,台
胞、台属交往交流活动逐年增加。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全市有起义人员45人、投诚人员36人,其中国民党正规部队46人、
日伪游杂部队35人。1979年起,先后为25名起义投诚人员和两名受株连家属子女落实政策。
1985年7月至1986年5月,分3批为81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起义(投诚)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