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共莱芜市委宣传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344&run=13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宣传工作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先后组织开展一系列规模大、内容实、效果好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理论教育 1993年至1994年, 全市以学习十四大文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邓小平
文选》第三卷为重点,掀起理论学习的热潮。1995年至1996年,重点实施理论学习“三项
工程”(即以领导干部的学习为重点工程、一般党员干部的学习为基础工程、青少年学生
的学习为希望工程)。1997年,以中心组学习为主要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和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1998年,围绕贯彻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这一主题,在全省
率先制定《莱芜市县级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规范化建设细则》,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
经验在全省推广。1999年,紧紧围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理论
学习的检查和考核;下半年开展“理论下基层,群众学理论”活动,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向
全市,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围绕巩固“三讲”教育工作成果,全市继续加强理论武装
工作。2001年,各级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改进学风,理论学习“三项工
程”扎实推进。在重点工程方面,制订《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县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
论学习的意见》,举办“纪念建党80周年,实践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和为期45天的市委
中心组读书会。在基础工程方面,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争创一流
业绩”为主题的立功竞赛活动,表彰了王守东等一批先进典型。
2003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
在全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和《在全市兴起学习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工作方案》,组织全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
深入企业、 乡村、学校开展宣讲50余场,听众达5万人。2004年,在全市党员中组织开展
“争当创业先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党性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抓了优秀党课下基层活
动,有7篇党课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党课,其中4篇入选全省优秀党课论文集。印发《莱
芜市基层党校工作条例》《莱芜市党员活动室工作条例》,指导各级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
设。以解放思想为重点,开展“培育全民市场精神、大兴全民创业新风”主题教育活动,
推出一批自主创业、岗位创业的典型,使全民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市场
化问题研讨征文活动,开阔市场化思路;总结提炼并宣传“崇德尚实、重工厚商、团结奋
进、共铸辉煌”的莱芜特色文化主题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组
织科学发展观宣讲14场,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65场,直接听众3万多人。
2005年, 在全省优秀党课下基层活动中,莱芜市荣获8个单项奖和优秀组织奖,是获奖最
多的市之一。以“‘绿色钢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成功组织“中国城市论坛——莱
芜论坛”活动,提高了莱芜作为“绿色钢城”的知名度,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有益借鉴。出版论坛成果汇编《城市的远见——“绿色钢城”莱芜的发展谋略》。
组织编写《“绿色钢城·魅力莱芜”特色文化丛书》1至8卷,全面反映莱芜独特的文化品
位和文化魅力,为弘扬莱芜地域优秀文化、扩大对外影响和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各级宣传工作部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市
委、市政府制订的重大经济举措和加快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宣传。1993年,围绕市委经
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突出三个重点,打好三个硬仗,走好五条路子”的总体思路,“力争
两年、确保三年实现经济翻番”的目标以及“小而富、小而美”的要求,市第九次党代会
提出的“翻三番”(以1992年为基数,力争两年,确保三年实现第一个翻番,再分别用三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第二、第三个翻番)的战略目标,各新闻单位组织精干力量,推出一批
分量较重的评论、消息、专题访谈等文章和栏目,结合莱芜实际对市委的重大决策进行阐
述,创造出一个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舆论氛围。到1995年,各级党组织和宣传工作
部门围绕“经济翻番”的学习、讨论、调研活动保持强势。1996年,市委在全市开展“学
习先进找差距,加压鼓劲创一流”大讨论和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激发干部群众建
设富裕文明新莱芜的热情。1997年,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省委宣传部先后两
次转发莱城区、钢城区农村经常性思想教育和集中教育的经验。莱城区“富民书库”和声
波声像工程、建立宣传教育中心和钢城区推行“小立法”的经验得到省委领导肯定,在全
省推广。1998年,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市委制订《关于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
的意见》,召开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评先树优活动,激
发各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
1999年,市委针对国内外一系列突发事件,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0年,结合开展以
“四优”(优化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化管理)为主要目标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开展文化阵地建设。2001年,大王庄镇被确定为全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典型,房干村
被确定为弘扬“五种精神”典型,口镇西街村被确定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典型,
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年内莱芜市“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的典型经验被省委宣传部列入
全省集中推出的九大典型之一,莱芜战役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
示范基地。是年5月9日,全市启动经济开发区、全民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动员大会后,
新闻单位开辟专栏、专题,大张旗鼓地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有关部门在全市范
围内开展“创优良环境、做招商功臣”大讨论,短时间内形成全民招商引资的强大声势。
2002年,全市以迎接十六大和庆祝建市十周年为主线,推出一系列举措,营造团结奋进的
氛围。 各级以促进发展为目的, 开展“思想再解放、环境再优化”的大讨论活动,强化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观念。
2003年, 在全市集中开展“培育市场经济精神、 干事创业富民强市”大讨论活动,营造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在党员中开展“两学两创”活动,即学
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发展中创业、在岗位上创新,推出一批
典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召开两月一次的思想动态分析会制度,拓宽分析渠道,及
时了解群众思想脉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开展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评选活
动,表彰集体创新奖、个人创新奖及提名奖20个。2004年,向全省推出军转干部先进典型
谷体东、老典型王守东、房干村被选为推向全省、全国先进典型。先后开展“弘扬和培育
山东精神,塑造新时期山东形象”“企业学海尔、职工学振超”等教育活动和庆祝新中国
成立55周年、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全省组织的“五优”“双十佳”企业
文化建设论文评选和企业报刊展评活动中,有21个集体和个人分别荣获10个类别的荣誉称
号, 是建市以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2005年,全省组织4次重
大典型宣传,集中推出重大典型19个,其中房干村作为“科学和谐发展”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典型两度进行集中宣传,钢城区作为“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典型、泰钢作
为“发展循环经济” 的典型分别在全省推广。十七地市中只有莱芜4次都有典型入选,而
且数量最多。组织全市第三届十佳文明市民、第二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以及十大创业人
物和感动莱芜明星评选表彰活动,壮大典型群体。在全市开展“看招商成果,促思想解放”
大讨论活动,先后就“招商引资引来了什么,学外商创业学什么,我为优化发展环境、建
设文明莱芜做什么”等专题展开讨论,促进人们思想的再解放、发展环境的再优化、招商
引资工作的再发展。以“读有益书,做文明人”为主题开展全民读书、健身、创业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读书长知识、健身强体魄、创业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新闻报道 地级莱芜市建立初, 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撰写的庆祝莱芜建市的文章,在
《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分别以半版、整版篇幅刊发。1993年全国和省人代会期间,莱
芜市分别在北京、济南召开新闻座谈会,邀请主要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到会,使关于莱
芜的报道以大容量、多角度推出,提高莱芜知名度。是年,莱芜市在省级以上主要新闻媒
介发稿1000余件, 其中省级700余件,中央级300余件,重点稿件400余件。1994年至1995
年,莱芜市围绕工业立市、农业问题、基础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分别在省级以上
新闻媒介发稿1680件、2230件。1996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介发稿2500余篇,其中中央级
122件。 《人民日报》 头版发表《小车滚滚推出莱芜路》 《莱芜注重做好双拥工作》,
《经济日报》发表《“共建”之花——莱芜市精神文明建设纪实》《莱芜市力促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从不同侧面宣传莱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成绩,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1997年至1999年,新闻宣传重点突出,形成战役性效应,宣传重点是小康建设、企业效率、
市场经济,各年度分别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介发稿2392件、2605件、2720件。2000年,全市
开展“对上报道质量年”竞赛活动,全年在省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890件,其中中央级用稿
343件。6月24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分别在头版头条刊发介绍莱芜市泰山钢铁总
公司党委书记王守东事迹的长篇通讯《一位共产党员和六千人的大家庭》、介绍房干村发
展生态农业的长篇通讯《绿色银行造就绿色天堂》。2001年,市委制定《市级领导公务活
动宣传报道制度》,调整充实新闻阅评队伍,严明新闻报道纪律,保证新闻报道主调鲜明,
导向正确。全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介发稿3100件。这些稿件除关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点
问题外,加大对招商引资和维护稳定的宣传报道力度。
2002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介发稿1250件,莱芜市“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的经验经中央
10家新闻单位集中报道,在全国推广,并被收录省委宣传部编写的《公民道德建设100例》。
2003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介发稿1200余件,反映建市十周年建设成就的《十年铸剑图利
器》、反映招商引资工作的《日新月异看莱芜》、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莱芜倾力打造发展
平台》等一批重点新闻稿件,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2004年,新闻宣传实
现新突破,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半月谈》《新华社内参》等重要媒体
刊发重点稿件84件, 《金桥》杂志第1期、《山东画报》第11期、国家大型画册《发展才
是硬道理》都对莱芜市发展成就作重点报道。2005年,围绕唱响“绿色钢城”品牌,《人
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等6家主要媒体在“经典中国”栏目及全国各大网站同时介绍莱芜
在“红色土地”上建设“绿色钢城”的发展成就。全年省级以上重点新闻媒体刊播反映莱
芜工作的重头稿件440余件,其中省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10件,在全省名列前茅。
对外宣传 1993年, 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莱芜画册》,在香港招商会期间发行。是年,
先后在香港《文汇报》和《中国日报》(外文版)、《山东画报》上进行宣传;在青岛经
贸洽谈会期间, 向外商播放专门摄制的介绍莱芜情况的电视片, 发放介绍莱芜的彩报。
1994年,摄制的外宣片《莱芜——为了二十一世纪》获省精品工程一等奖。1996年,通过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时报》等外宣媒体发稿38件。1997年,小折页《鲁中钢
城》、在《香港商报》刊发的莱芜系列专版、电视专题片《雪野人家》分获省对外传播优
秀作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998年,在外宣媒体发稿80余件,其中《小乡村与大市
场》《善待土地》两篇稿件和电视外宣片《山凹》受到广泛好评。1999年至2003年,对外
宣传工作保持良好势头,多媒体光盘《山东通》莱芜部分、电视专题片《土地开发综合治
理》 《希望的田野》 《锡雕人家》、新闻报道《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集邮纪念册
《中国莱芜》、外宣画册《绿色钢城·中国莱芜》等一批重头稿件和作品充分展现莱芜市
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活力的发展现状、发展亮点、发展前景。2004年,精心制作两种版
本的外宣画册,发行一套绿色钢城纪念邮册,拍摄三部介绍莱芜情况的综合专题片和一部
四种语言的对外宣传片。2005年9月6日,经省政府新闻办批准,由莱芜日报社负责筹建的
莱芜新闻网开通,是全市唯一一家具有新闻发布权的网站,为全市对上、对外新闻宣传开
辟新渠道。
精神文明建设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市委始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
硬”的方针,按照抓基础、抓载体,教育为先的原则,着力构建全方位、系列化、分层次
齐抓共管的格局,做到精神文明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教育活动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要求, 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
的大局,区分不同对象,确定不同内容,采取分层施教的方法,加大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
众及青少年学生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特色
理论教育。采取领导干部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市委党校分期培训等形式,突出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这一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特色理论教育,组织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1993年,开
展“经济翻三番,我们怎么办”大讨论;1994年,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开展“打好改革攻
坚战,确保实现第一番”教育活动;1995年,是第二个翻番的起步年,开展“比学赶超创
一流,一鼓作气干翻番”教育活动和“学习先进找差距,加压鼓劲创一流”大讨论。2001
年,开展“创优良环境,做招商功臣”大讨论;2003年,开展“培育全民市场经济精神、
加快富民强市步伐”主题教育活动和“诚信莱芜”建设活动,2004年,以“美化绿色钢城、
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加大“诚信莱芜”建设力度,广泛开展“诚信莱芜”大讨论活动,
推出一批诚信典型;2005年,开展“看招商成果、促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推动招商引
资工作健康开展。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努力倡
树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印发《文明市民读本》《市民文明公约》《社会
公德十不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规范等内容的宣传画,
广泛张贴,规范市民行为。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利用“五一”、“七一”、“十一”、
元旦、春节等节日和莱芜战役胜利5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香港回归、莱芜建市十
周年等大型纪念活动,举行文艺晚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
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
载体创建 以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为龙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
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文明市民评选,“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
评选,“讲文明、树新风”,“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市民”等活动;在城市组织开展文明
街道、文明小区创建、“四进社区”活动;在行业,开展社会服务承诺活动和以“正行风、
评质量、树形象”为主题的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活动影响大,效果好;在农村,组织
开展十佳文明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三下乡”“六进家”活动,组织“百里文明
带”建设,实施“富民书库”和“电波声像”工程。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在全市农村广泛
开展“五个一”工程,即建一条文明街、一个电子小康书屋、一套家政档案、一套村庄资
料、一个科技示范基地,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军民、警民、工农共建
活动不断深入,共建对子250多个。
树立典型 发挥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广大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弘
扬社会正气,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实施文明示范工程。向社会公布了包括文明行业、
文明乡镇、 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窗口、文明村(居)等6大类60个示范点,在《莱
芜日报》开辟“精神文明示范点巡礼”栏目,介绍先进单位的事迹和经验,为各行各业树
起学习榜样。开展“月评十件好人好事”活动。采取层层推荐、民主评审、集中宣传等方
法, 每月评出全市的十件好人好事,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至
2005年, 从3000多件好人好事中评选出900多件,向社会及时公布,倡扬助人为乐、救危
扶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良好社会风尚。各行各业注重发现培养典型,用身边的典型
教育身边人。
设施建设 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加大投入,各区建立培训基地,乡镇普遍建立
成人教育中心,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投资新建市委党校,成为全市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基
地。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莱芜战役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新建文化中心、文
化广场,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场所。新建莱芜有线广播电视台和莱芜教育电视台,节目由
原来的6套增加到30多套,实现全省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