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共莱芜市委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340&run=13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全市组织系统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民主化、
制度化水平;加快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发现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
用好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广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满意度;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
基层组织和党员 1993年,市委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倾斜,全年发展党员1383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8人、 中专321人,工作在企业、农村生产一线的785人。1994年,在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着力抓经济强村和贫困后进村党的建设,突出乡镇企业党建。
制订《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在乡镇企业中建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207个、
党小组637个。 全年发展党员1638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81人,乡镇企业劳动者
265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16%,在生产工作一线的占70%。
1995年,市委突出抓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工作突出青年、
妇女和生产一线三个重点,改善全市党员队伍的结构,在新发展的2012人党员中,35岁以
下的1541人、占76.7%,女党员496人、占24.7%,生产一线的1163人、占57.8%。1996年,
抓好后进村党支部班子的整顿工作, 全市127个后进村支部有125个转化升级,其中4个进
入全市先进村行列。年内,表彰全市50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后进村整顿中涌现出的先
进典型,新发展党员2029人。1997年,市委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
见》,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在企业党组织中实施“政治核心工程”,引导企业
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探索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年,全市共有基层党委
93个,党总支226个,党支部2689个;党员60277人,其中男党员53859人、女党员6418人,
预备党员1891人,少数民族党员96人。1998年,市委召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三年集中整顿
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王石门场村等20个整顿成效显著的党支部、李树林等30名先
进驻村工作人员、莱城区财政局等10个先进包村部门。年末,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认真
做好农村党支部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各级党组织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换届工作顺
利完成,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达到25.1%。全年发展党员1328人,党员总数达到60767人。
1999年,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争创“百佳”活动,评选出10个红旗党支部、40名优秀党
支部书记和50名优秀共产党员。 促进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三讲”理论,组织443名县级干
部进行以“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年内,全市30个乡镇创办98个示范服务基
地, 参与示范服务基地建设的机关干部有701人。对全市排出的70个重点整顿的后进村进
行整顿, 有57个得到转化升级。加强农村干部培训工作,换届后新上任的277名党支部书
记和547名村主任全部得到培训。 2000年,重点整顿的70个后进村有32个村跨入先进村行
列,其他村都有明显转化。继续加强对1999年度市级10个红旗村党支部的培养工作,其中
莱城区房干村、王石门场村、邢家峪村、郎郡村,钢城区陶家岭村等一批先进村有新提高。
2001年,全市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月11日至5月29日,学习教
育活动在乡镇、 区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展开,参加学习的区直部门144个,参学
人员5665人; 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分别在莱城区牛泉镇、钢城区艾山街道进行村级“学
教”活动试点;11月起,在全市村级两委班子和农村干部中集中开展“学教”活动,参加
学习的有17个乡镇(街道) 的965个村(居)的“两委”干部5722人。强化“富民强村”
工作,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分别印发“富民强村”实施意见和方案。加强对乡村领导班子换
届的领导工作, 精简干部职数, 其中村书记主任一人兼的516个、占86%,两委成员总数
2547人, 交叉兼职的1830人,交叉兼职率达到72%。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对全市评
选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部分单位和个人
受到了省委、党中央的表彰。2002年,全市继续进行村级“学教”活动,对查摆出的问题
进行整改。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和区乡干部驻村蹲点制度,16名市级领导与乡镇建立
党建工作联系点。重视和抓好农村两委换届工作,实行兼职或交叉兼职,农村干部比上一
届减少1248人。2003年,全面总结在实施“富民强村”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加强村级
班子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 全市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104个新型经济组织中有97个建立
党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也都设立党小组或与临近的企业联合建立党支部。
在新型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25人。2004年,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
工作, 全市村书记、 主任一人兼的比例达到91.4%,两委交叉兼职的比例达到83%。修订
“五个好” 乡镇党委创建标准,制定考核细则,表彰“五个好”乡镇党委8个,莱城区通
过省委“三级联创”检查组的验收,作为第一批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受到省委表
彰。2005年,加强“双带双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建管学用并举,农村党员干部现
代远程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对新发展的党员实行公示制和党的基本知识考试制度,保证发
展党员的质量, 全年共发展党员1573人, 其中,企业、农村、学校、科研一线发展党员
940人, 占发展党员总数的59.8%;35岁以下的党员1159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73.7%;高
中以上学历的1397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8.8%;妇女党员379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4.1
%。
至2005年,全市共有基层党委97个,党总支194个,党支部2720个,党员69443人,预备党
员1623人。其中,男党员60477人、女党员8966人,少数民族党员114人。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市委在干部任免工作上严格按照干部“四化” 方针和德才兼备
的标准,坚持“严格职数,优化结构,配强配好”的原则,对两个区、31个市直部门、36
个企事业单位的县级领导班子,通盘考虑,合理搭配。1993年,共配备县级干部56人,副
县级干部228人。 会同两个区对30个乡镇(街道)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配备,从市直机关
选拔10名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为28个乡镇(街道)配备女领导
干部, 全市30个乡镇(街道)共配备领导成员371人,其中党委成员217人,政府成员154
人。1994年,对市直50个部门(单位)及两区的领导班子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进行全面
考察,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可靠依据。1995年,对钢城区及市直
33个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充实,共调整干部82人,提拔副县级以上干部76人。印发《关于乡
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对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的指导思想、领导班子的职数和结构、
进班子人员的标准条件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换届后的乡镇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有较大改善。
对市属10家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察。 1996年,对64个县级领导班子284名领导
成员进行年度考核。配备、调整、充实县级领导班子106个,涉及县级干部179人,其中提
拔干部109人, 交流干部44人。在领导班子调整配备中,加强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使
用。对199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女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考察,提拔19名女干部担任正、副
县级领导职务; 对党外干部培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有7名党外干部担任副县级领
导职务。 1997年,对全市78个县级领导班子和400名县级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对两区和市
直63个部门领导班子全面考察, 年内调整县级干部102人。对市属11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
领导班子及77名领导成员全面考察, 企业领导班子调整5个,涉及人员10人,建立起68人
的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提拔12名后备干部进班子,其中在两区领导班
子换届调整中,充实6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
1999年,按照“基本稳定,个别调整,完善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的原则,调整充实区和
市直部分单位领导班子,共调整125人,其中提拔61人、交流45人、降职1人、退居二线18
人。考察10家大中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和78名领导干部,调整部分企业的领导班子,调整干
部15人。2000年,调整配备市、区两级法院,市检察院等部分单位的领导班子。调整提拔
副县级干部55人。指导市委经贸工委和企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
设。同时,协助省委组织部做好莱芜市党外副市长人选的考察和任前公示工作。2001年,
调整提拔县级干部153人, 其中副县提正县的21人,正科提副县的49人,离岗的53人,新
提拔40岁以下的干部18人, 女干部6人。完成市级领导班子届中调整的有关工作,顺利实
现省、市委的人事安排方案。完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工作,调整配备乡镇党
委书记9人,其中新提拔4人。调整部分企业的党组织设置和领导班子。2002年,调整提拔
县级干部262人, 其中副县提正县的17人,正科提副县的141人,副科提副县的4人,离岗
18人。印发《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做好2003年区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调整配备乡
镇(街道) 党委书记6人。扩大民主公开,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市直教育系统采取
竞争上岗方式, 选聘19名副县级干部。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聘任制,对189
人进行任前公示,对88人实行试用期制,对25人实行聘任制。推进干部交流,共交流县级
干部111人, 其中提拔交流29人,平职交流82人。加强对年轻干部、女干部的培养选拔,
印发《关于调整充实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提拔40岁以下的干部38人,其中女干部
15人。
2003年,调整提拔县级以上干部258人次,包括市级干部79人次、县级干部179人次,其中
副县提正县的14人、正科提副县的49人、离岗的30人;调整配备乡镇(街道)党委书记16
人。立足优化班子结构,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通过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等程序,
采取担任实职、挂职、聘任等形式,为有关部门单位配备10名招商引资局长助理,专职从
事招商引资工作,选派部分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开发区学习锻炼。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经常性考察考核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继续推行任
前公示制、试用期制、聘任制,对新提拔的63名县级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对22人实行试用
期制, 其中对2人实行聘任制。同时,对96名试用期满的副县级干部进行考察,办理正式
任职手续。推进干部交流,市区之间、市直部门之间交流县级干部29人。2004年,提拔县
级干部81人,调整76人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乡镇长(办
事处主任)管理的意见》,加强对乡镇党政正职的管理,调整乡镇党委书记2人,乡镇长4
人。 对拟考察的81名人选进行考察公示和任前公示,对其中的47名干部实行试用期制,1
人实行聘任制。对21名试用期满的副县级干部进行试用期满考察。对全市县级干部在企业
兼职的情况进行摸底,对3名在企业兼职的县级干部按照规定进行妥善安置。选调8名干部
到综合试点镇、重点促进镇工作。印发《关于选调部分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的通知》,
选调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 选派12名政治素质好、熟悉城建工作的干部到浙江省嘉善
县、杭州市萧山区跟班学习一个半月。
2005年,考察挑选专业对口、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干部充实到
领导班子中,改善领导班子结构。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领
导班子配备和干部调整工作, 选好人、用准人。补充调整了70名正县级后备干部和316名
副县级后备干部。
干部教育人才培训 1994年,选拔30名县级后备干部,参加为期半年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市委组织部首次开办干部大学后续教育进修班, 全市269名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
培训。在市委党校举办6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班,全市266名县级干部全部参加培
训,12名地级干部分期带班参加培训;与山东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干部业余大专班,共招生
375人;举办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500余人。1995年,培训各级
各类干部8101人次, 其中政治理论培训1079人次,业务知识培训3391人次,岗位培训608
人次,学历培训2985人次,国外、境外培训38人次。开展首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
管理工作, 选拔出18名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两个区各选聘1名科技副区长,30个乡
镇(街道)共选聘科技副乡镇长35人,其中有5个乡镇各选聘2名科技副职。1996年,培训
各级各类干部17474人次, 其中,政治理论培训4707人次,业务知识培训6355人次,岗位
培训1808人次,学历培训4559人次,国(境)外培训45人次。先后举办县级干部进修班,
优秀中青年干部、科级干部、党外干部、妇女干部、组工干部、非公有经济代表人士等培
训班。完成全市省级第二批拔尖人才的考察和上报工作。在全市选拔首批49名跨世纪优秀
青年科技人才,并建立管理档案。
1997年,举办县级干部轮训班、进修班、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乡镇党委书记研讨班、
科级干部和厂长经理进修班等, 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7971人次。完成第二批市级拔尖人才
评选和省级第五批拔尖人才、省首批农村科技大王人员推选工作。对科技副职工作情况进
行调研,提出加强科技副职工作的意见。实行知识分子工作分工负责制,规范知识分子工
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1998年,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2094人次,其中县级以
上干部414人次, 优秀中青年干部41人次,科级干部3502人次,一般干部8137人次。表彰
了第二批6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首批11名农村科技大王。 1999年,举办13类14期培
训班,培训各类干部874人次。组织443名县级干部参加以“三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
考试。 加强与外地莱芜籍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寄发350封《致莱芜籍教授、副教授、研究
生的一封信》。加强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选拔出10名
第三批市级拔尖人才和56名第二批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000年, 举办14类16期培训班,培训干部685人次。培训市、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跨
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8人;协调有关部门为5名拔尖人才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对30名拔尖人才健康查体。 2001年,举办主体班次11类12期,培训干部840人。选调34人
参加省委党校、干校等举办的培训班。组织市属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开展“三讲”
教育活动。2002年,举办16类18期培训班,培训干部1500人次。针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新情况, 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党政机关860多名科级干部,分5期系统学习WTO(世界贸易组
织) 有关知识。年内先后选调6名厅级领导干部、18名县级领导干部、1名科级干部、3名
民营企业法人代表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调训率达到100%。为符合条件的首批
11名硕士研究生发放安家补助费8.5万元。组织4次人才交流招聘洽谈会。2003年,对全市
在职县级领导干部、 市属大型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型企业532名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
举办12类14期主体和专题班次, 培训干部1295人。先后选调5名厅级领导干部、17名县级
干部、1名科级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班次。与113名硕士研究生达成工作意向。2004年,对全
市500多名在职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学习教育和培训。 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6类20期,培训干
部1923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引进的6名硕士研究生每人发放安家补助费1万元,
并为市医院李学慧补发安家补助费5000元。
2005年,按照“讲质量、讲效益、讲效果”和“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抓好特色培
训,开设加快乡镇发展、旅游管理等专题班,聘请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大专院校
的专家教授授课、 作报告,举办各级各类主体培训班次12类13期,培训人员592人次。协
调有关部门举办第一期民营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评选出10名莱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 纳入专家管理范围; 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 会同有关部门评选出9名
“莱芜市首席技师”;制订莱芜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组织开展“莱芜名师”评选活动,
评选出14名莱芜名师。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1993年,莱芜市首次面向全省公开招聘市直部分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
主要侧重经济管理人才。 全省有16个地市的201人报名参加笔试,39人参加答辩,16人被
确定为考察对象, 经过组织考察和市委研究,2人被聘为市经贸委副主任和市重工业公司
副经理; 4人被聘为市外贸总公司、市商业集团公司、市重工业公司、市轻纺工业公司经
理助理,聘期一年。1995年,面向全市公开招聘女领导干部。有183名女干部报名,155人
参加笔试, 42人参加面试答辩,确定17名考察对象,经市委研究录用10人,其中2人担任
文化、 计生部门副职,8人分别担任卫生、商业、供销、民政、团委、妇联和钢城区行政
领导助理职务。1996年,经过一年锻炼,全部走上县级领导岗位。2000年,面向社会公开
选拔副县级年轻领导干部,全市有217名符合条件的干部报名参加考试,有52人进入面试,
30名干部被确定为考察对象,有10人担任副县级领导干部。2004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副
县级年轻领导干部,共有586人符合报考条件,涉及全国9个省份、山东省14个市。经过笔
试、面试、考察三个环节,选拔出12名优秀年轻干部,其中,莱芜市8人,市外4人(省外
3人)。
1996年,全省“一推双考”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全市有16名符合条件的干部报名,报名
率67%。2000年,按照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要求,组织175名领导干部进行民主
推荐, 确定24名报考人选,经笔试、面试,有1人被列为副厅级干部考察对象。2001年,
全省公开选拔副厅级女领导干部和副厅级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莱芜市从符合报考副厅级
女干部条件的17名干部、 符合报考副厅级非中共党员干部条件的6名干部中分别确定15人
和5人作为报考人选,经笔试、面试,有2名干部进入考察范围。
干部选派与锻炼 1993年, 市委组织部设立下派干部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全市下派
干部工作。5月,全市选派174名干部到10个乡镇48个村、市直10个企业帮助工作,并对下
派干部进行岗前知识培训。12月,市委、市政府制订包村、包企业考核奖惩标准。1994年,
从下派干部中选拔96名后备干部。各单位无偿支援40个包村点钱物折款达138.24万元,完
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39个,打深井6眼,建塘坝28座,修渠道10831米,治山整地14722亩,
26个村吃上自来水,修街道21条32.1公里;所包市直10个企业中,有4个扭亏为盈,其他6
个企业走出低谷。1995年,完成首批下派干部返回和第二批下派干部选派工作。年内,各
部门无偿支援包村点钱物折款达128.3万元, 10个市直企业经营形势明显好转。1996年,
下派干部工作围绕总结三年包村、包企业和组织开展市直机关“千人下村、百人进厂”建
立联系点两项重点开展工作。2月份,市直82个党政部门和有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的861
名副科级以上干部, 3人一组,由县级干部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带队,分别到
莱城区牛泉、辛庄、苗山、和庄、腰关、上游、大王庄、杨庄和钢城区里辛、寨子等10个
乡镇的252个村以及市直20个工业企业建立联系点。 三年中,各单位无偿支援包村点钱物
折款341万元,帮助引进资金82.8万元,完成农田水利工程395项;帮助所包企业引进先进
技术42项,提供信息125条,开发新产品39个,10个亏损企业中有4个扭亏为盈,其他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1997年,各联系点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460项,治山整地
19540余亩,修建村内外道路15.4公里,培训农民技术员33870多人次,传授农业实用技术
52项,推广优良作物品种、畜禽良种27个,帮助扩建新上工副业项目309个。
1998年,选派42名包村干部进驻包村点。1999年,加强对包村工作的调查研究,撰写《增
加农民收入是包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调查报告,组织到期的29名干部进行轮换,组织市
直各部门、包村工作组到包村点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00年,加强对下派干部
工作的管理,制定包村工作组和包村干部目标考核具体办法,完成24个工作组年度目标完
成情况考核。
2001年,建立市、区、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农村工作联系点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市直部门
包村联户制度, 区乡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制度。 全市15个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村得到包扶。
2004年,对15个包村点三年包村情况进行考核,包村工作组共为包村点打井20眼,建水库
(塘坝、 蓄水池)27个35万立方米,修防渗渠17条2.2万米,开发土地6498亩,修生产路
98.9公里,修建桥涵39座,整修村内道路28公里,修建校舍98间;帮助调整产业结构4040
亩, 发展养殖专业户233个,洽谈招商引资项目26个,为包村点新上工副业项目63个;开
展“送温暖、 献爱心”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近14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0余件;无
偿支援资金及物料折款达992.3万元。 2005年,开展以“联镇包村”为主要形式的新一轮
包村工作, 市委常委和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分别联系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
道)确定1个班子健全、工作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村作为包村点,3个市直部门或省以上
驻莱单位包1个村,每个部门单位选派1名机关干部为包村工作成员,驻村蹲点。年内,选
派包村工作组11个。
选调生工作 1994年, 市委组织部对在乡镇锻炼的12名选调生进行考察,加大培养力度;
从省内部分高校选拔12名优秀大学生,充实到有关乡镇和市直企业锻炼,为各级党政机关
培养后备力量。 1995年,市里选拔18名市委组织部选调生,接收2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
1996年、 1997年, 省、市委组织部分别选调18名、22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至
1997年底,全市共有省、市委组织部选调生99人,其中工作两年以上的57人,已安排到区
级以上机关或提拔使用的53人。1998年,从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23人,充实
到乡镇机关工作;接收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5人,全部安排担任乡镇长助理职务。1999年,
从全省12所高等院校选调23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锻炼, 接收安置省委组织部选调生9
人。推荐23人到区以上党政群机关工作,有6人被提拔到副科级岗位。
2000年,对省委组织部确定的15名选调生进行考察、分配和岗前培训。经过考试、考察,
从符合条件的选调生中选拔2人分别担任两区区长助理。 从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中选拔30
人担任乡镇党政副职。2001年,从高等院校选拔1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工作。经
过公开招考,有12名选调生被10个省直部门录用,有25名选调生被市直22个部门录用。全
市186名选调生有90人被选拔到区以上党政机关工作, 有54人被提拔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
职务。2002年,录用选调生7人,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从在乡镇工作的选调生中选拔30多
人充实到市直和区直机关工作。2003年,录用10名选调生,其中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
研究生。 举办为期5天的选调生培训班,在基层工作的往届选调生和当年的选调生全部参
加培训。加大对选调生的使用力度,从在乡镇工作的选调生中选拔16名充实到市直和区直
机关,1名担任乡长职务,1名考取省直机关。2004年,选调应届大学毕业生20人,其中硕
士研究生5人、 本科生15人,进行集中岗前培训。做好从基层选调生中选拔省直机关和市
直机关工作人员工作, 有1人考入省外经贸厅工作,10人选拔到市直机关工作。2005年,
录用32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积极对外输送优秀年轻干部,有2名选调生调往北京市工作,
其中1人考入外交部。
干部监督与管理 1995年6月,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工作联系制
度、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谈话打招呼制度、诫勉和回复组织函询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干部监督工作督查
员制度以及市直机关干部任职回避制度。1996年,同县级干部谈话346人次,对1名县级干
部的有关问题实施组织函询;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收集干部违纪方面的
信息44条。依据规定,为3人更改参加工作时间和工龄。1997年,收集干部问题信息29条,
同61名有问题的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组织部门列席下级和同级
党组织研究干部任免事项会议制度, 列席两区区委常委会议和市直8个部门的党组、党委
会议,涉及干部281人,对个别单位提名研究讨论的不符合程序的任用事项及时进行纠正。
收集有关干部问题信息25条,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对51名存在一定问题的干部进行谈话打
招呼。 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5名调整工作的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对5名干部更改参加工作时间、提高待遇、
计算连续工龄等问题进行审理批复。 1999年,有重点地列席5个市直部门的党委(党组)
会议,涉及干部15人,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收集干部问题信息22条,市、区两级对67
名存在一定问题的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 其中,对9人进行诫勉,对6人组织函询,对7人
给予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或调整工作岗位。对15名调整工作的市直部门和企业单位的主
要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对10人的工龄、参加工作时间、职级待
遇等问题进行审理批复,对14人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答复。
2000年, 收集干部问题信息14条,先后与36名存在一定问题的干部谈话打招呼。对8人的
工龄、参加工作时间、党籍等问题调查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2001年,收集
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违法乱纪案件17起,涉及干部
19人, 其中县级干部2人,结案16起。办理反映干部现实问题的群众来信、上级组织部门
转办件和领导批办件9件。对2个年度实绩考核一般的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基本满意和不满
意票较多的14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对26名调整职务的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
行离任审计。2002年,对17人进行谈话、打招呼,组织有关部门对8名干部进行离任审计,
对10名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收集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问题信息17条,办理反映
干部现实问题的群众信访和领导批办件10件(次),对5名干部进行组织函询。受理4名老
干部的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政策规定做好解释说服工作。2003年,对17名领导干部进行谈
话、 打招呼。委托审计部门对9名职务调整的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任职期间经济
责任审计。 受理干部群众来信来访,调查处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批办件5件次,办理本
部信访件15件次,做好干部任前公示期间的来信来访工作。
2004年, 开通“12380”组织系统专用举报电话,接听受理举报电话14个,均进行分流交
办。与29名干部进行谈话,委托审计部门对15名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
计。 调查处理省委组织部批办信件5件次、市委组织部信访件14件次。对81名新提拔的县
级干部进行任前公示, 收到举报电话5个,举报信2件,涉及干部5人,均进行了查实。向
督查员提供干部调整配备165人次。会同市纪委对两区及7个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廉
政谈话。受理关于历史老案申诉来访6件,协助外地查实莱芜籍老干部历史遗留问题1件。
2005年,委托审计部门对16名职务调整或任职时间较长的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区党
政正职进行离任审计或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首次对钢城区党政正职进行任中经济责任
审计。修订完善《莱芜市市管单位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加强对领
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的监督。受理来信来访和组织系统“12380”
专用举报电话,健全了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干部实绩考核 从1998年起, 莱芜市开始实行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市委成立市目标责任实
绩考核委员会,设立办公室。通过目标制定、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反馈结果、兑现奖惩
等步骤,对领导班子按照实绩突出、实绩比较突出、实绩一般、实绩较差四个等次,对领
导干部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分别确定评价等次。当年,评出实绩
突出的领导班子31个,比较突出的77个,一般的4个,较差的2个;领导干部优秀等次的77
人,称职等次的312人,基本称职等次的9人,不称职等次的2人,未定等次的2人。1999年,
对两区、105个市直部门和21个省直部门的领导班子,507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评出
实绩突出单位35个,比较突出单位91个,实绩一般单位2个;评出优秀等次领导干部86人,
称职等次412人,基本称职6人,不称职3人。
2000年,对113个县级领导班子和507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考核,评出实绩突出的领导
班子36个,比较突出的75个,一般的2个;评为优秀等次的领导干部94人,称职的410人,
基本称职的2人,不称职的1人。2001年,把招商引资目标和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列入年度
考核内容。 对两区和市直98个县级领导班子、432名县级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评出实绩突
出领导班子52个, 比较突出的44个,一般的2个;评出优秀等次的领导干部89人,称职的
342人, 基本称职的11人。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优秀等次的领导干部进行表彰奖励,
对基本称职和群众意见比较多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打招呼。2002年,评出实绩突出等次领
导班子63个, 实绩比较突出等次领导班子39个;优秀等次领导干部118人,称职等次领导
干部485人, 基本称职等次干部1人。对124个单位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全市
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3.07亿元。
2003年, 评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60个,实绩比较突出班子44个;优秀领导干部108人,称
职领导干部478人,基本称职干部3人,不定考核等次1人。对全市109个单位招商引资任务
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7月,对两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承担的市重点工作目标运行情况和
两区民营经济工作目标运行情况、各部门单位所联系民营大户情况、各部门单位联系省直
部门聘请招商引资顾问和挂职情况进行督查。2004年,评出招商引资暨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59个, 工作实绩突出单位2个;优秀等次领导干部125人。72人获得记功、晋级奖励,1人
获“莱芜经济发展特别贡献奖”银质奖章。评出“经济开发区建设特别贡献奖”单位6个,
6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获“经济开发区建设功勋奖章” ,11个单位被评为经济开发区建设
突出贡献单位。加大对乡镇工作的考核力度,评出莱城区羊里镇、牛泉镇、张家洼街道、
口镇和钢城区艾山街道、 黄庄镇6个乡镇(街道) 为“目标考核先进乡镇(街道) ”。
2005年,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实绩考核为重点的干部
实绩考核办法。对上年度招商引资暨工作实绩先进单位、优秀等次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先
进乡镇(街道)、招商引资记功晋级人员等进行表彰奖励。建立乡镇(街道)经济主要指
标完成情况排行榜,对19个乡镇(街道)的经济主要指标按总量和增幅分别进行排序,激
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综合试点镇
和重点促进镇实现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劳动力转移、工商税收“四个明显加快”的目
标。
党员电化教育 1994年,全市有590个党组织配备播放设备,建立电教站(室),电教工作
人员达到680人,形成市、区、乡、村四级党员电教网络。在全市30个乡镇(街道)党委、
38个市直企事业单位党委建立定点定期播放点,每月发放一部电教片,健全电教片播放收
看制度, 对乡镇定点定期播放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共播放电教片27部(套),近800盘,
党员收视率达到80%以上。电教工作人员注重业务培训,拍摄专题片《莱芜农民闯北京》。
1995年,全市定点定期播放点发展到79个。投资50多万元,购置摄像、录像、编辑设备,
电教中心具备独立制片能力。拍摄反映莱城区口镇西街村党支部艰苦奋斗、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专题片《坚实的脚步》。1996年,定点定期播放点发展到95个。摄制完
成专题片《一个炼钢人的故事》《女支书亓爱莲》等电教片,其中《一个炼钢人的故事》
被省委组织部《山东党员电教》 采用。 1997年, 全市定点定期播放点达到129个。制作
《莱城区培训村支书》《为了大地的丰收》《王石门场村的带头人》《莱芜市农村基层组
织整顿工作纪实(上、 下篇)》等电教片,其中有2部专题片被省委组织部采用。在山东
省第五届党员电教片评比中,莱芜市选送的《一个炼钢人的故事》获精品三等奖。
1998年,制作《微灌技术及应用》《生姜地膜覆盖技术》两部科技片和《山东省科技大王
巡回报告专辑》《今日房干》《万粟待秋收》等电教片;向示范乡镇免费下发《玉米高产
栽培技术》《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黄瓜高产栽培技术》等科技片,组织党员群众观看科
技片3761场次,有18万人次进行了观看。演播室、机房进行重新装修和整理,达到了独立
录音、主持、编辑制作的要求。片源库扩展到360余部500多盘,资料库增加到20多个小时,
增强了为基层服务和制片的能力。1999年,精选下发25部实用技术电教片,组织有关专家
编写《莱芜市农村党员干部学科技用科技专题知识读本》。拍摄制作六集系列片《莱芜市
农村科技大王访谈——走向致富之路》《莱芜市农村科技大王巡回报告专辑》等电教片,
拍摄《“十面红旗”村的先进事迹》。参加全省第六届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拍摄的
专题片《擦亮税徽》获三等奖。2000年,拍摄制作反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专题片《以实
绩论英雄》、反映包村工作的专题片《为了共同的期盼》和反映基层党员电教工作的专题
片《电教花开嬴牟地》。其中《电教花开嬴牟地》被《山东党员电教》采用。与农业局、
林业局、畜牧局联合,录制下发大棚菜种植技术等7部140盘科技片。
2001年,制作下发《一心为民》《“三个代表”的实践者》《为了共同的期盼》等一系列
辅导电教片;摄制的专题片《熔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专题片《情铸泰钢》在全省
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新增播放点80个,全市播放点达到903个,
普及率达到85%以上。 2002年,新增播放点60个,农村版、城市版、领导内参版订阅量达
到169套。 为省电视台提供新闻片《西街村的领路人》 , 制作反映老干部生活的专题片
《为了夕阳更灿烂》。2003年,注重抓好播放网点建设,全市农村播放网点增加到965个,
建点率达到91%。 深化党员电教科技工程活动,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学科技、用科技,带领
群众致富的热情。拍摄反映异村任职的党支部书记吴兆兵先进事迹专题片《外村来的“傻”
支书》等电教片。2004年,制作的专题片《外村来的“傻”支书》,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
远程教育卫星专用频道“党建经纬” 栏目中播出;3部科技宣传片在省电视台播出。安装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1030套。2005年,加强远程教育队伍建设,
加大对站点管理员的培训管理,探索建立站点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远程教育的效果明显。
老干部管理 1978年起, 按照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开始实行干
部离休制度。1980年和1982年,分别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扩大离休干部范围,凡1949年
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 均享受离休待遇。其中,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
的,按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两个月;1937年7月7日至1942年底参加工作的,按
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一个半月;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
按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 每年增发一个月;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
的,照发原工资。增发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为老干部办实事、办好事,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
动,活跃老干部的精神生活。1994年,全市有离休干部1250人,其中享受地(专)级政治
生活待遇的9人, 享受县(处)级待遇(包括任县级实职)的388人,科级以下853人;党
员986人,成立党支部52个,党小组122个。投资140多万元,为市第二干休所8户老干部新
建住房,为第一、第二干休所安装煤气和暖气。组织老干部开展球类比赛、菊展、书画展、
参观旅游等活动。按照政策规定和审批程序,两次为军队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干部提高生
活待遇, 为101名离休干部审批护理费。此后,每年的重大节日,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干
休所走访慰问老干部,每年为老干部普遍查体一次并积极开展各项文体娱乐活动。1995年,
全市有离休干部1222人, 其中党员971人,成立党支部52个,党小组122个。投资100多万
元, 为市第二干休所7户老干部新建面积为120平方米户的两层宿舍楼。为118名离休干部
审批护理费。
1996年, 成立莱芜市委老干部局,副县级建制。投资250多万元,修缮、改造第一、第二
干休所。是年7月起,为老干部增发误餐费等各种形式的补助、补贴。全市老干部共创办、
联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98个,年收入30多万元。1997年,为18名军队移交地方安置离休
干部提高生活待遇。 为69名离休干部办理护理费审批手续, 建立离休干部信息数据库。
1998年,全市建立老干部党总支1个、党支部62个、党小组119个。市第二干休所建起集老
干部活动室、办公室、卫生室和职工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和沿街楼,面积2000平方米,并
添置办公、活动和医疗等用品。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离休干部增发电话费补贴。
按照政策规定, 为17名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提高生活待遇,为451名离休干部办
理护理费审批手续。 1999年,有离休干部1005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353人,解放战争
时期的652人;地(专)级的6人,县(处)级的310人,其他的689人;70岁以上的759人,
占75%。 建立老干部党总支7个、党支部76个、党小组109个。为第二干休所新建老干部活
动室、医务室,为第一干休所装修老干部活动室,改造厕所、水沟和门球场;为两干休所
购置彩电、 VCD和桌椅沙发等设施。2000年,有离休干部916人,其中市直单位478人,莱
城区388人, 钢城区50人。建立老干部党总支8个、党支部78个、党小组126个,老干部党
员人数较多、居住相对集中的单位均单独成立老干部党组织。
2001年, 有离休干部882人,其中市直单位470人,莱城区364人,钢城区48人;地(专)
级的6人,县(处)级的281人,其他的595人。建立老干部党总支8个、党支部78个、党小
组105个。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全部提高为每人每月200
元;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发放住房补贴,从当年10月起,与在职人员享受同等
标准;修订完善医药费报销办法,使易地安置离休干部可以享受与本地离休干部同样的待
遇;为11名军休干部办理提高待遇手续,为部分军休干部遗属申报生活困难补助和特殊抚
恤金。 全市共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室)78处,面积达2.5万平方米。2002年,有离休干
部837人,其中市直单位458人,莱城区337人,钢城区42人;地(专)级的6人,县(处)
级的268人,其他的563人。有老干部党总支8个、党支部83个、党小组153个。投入20多万
元,对市第一、二干休所的水、电、暖、房设施进行维修改造。
2003年, 全市共有离休干部781人。其中,市直单位429人、莱城区311人、钢城区41人,
平均年龄78.5岁。市直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大幅提高,达到每人每年7500元。完成市直特
困单位认定工作, 认定21家特困企业,所属110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统筹金82.5万元,全
部由市财政帮助解决。 2004年,有离休干部742人,平均年龄79.2岁。协同劳动保障、财
政等部门, 确定市直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为每人每年9000元。 认定特困企业30家,所属
140名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统筹金和增加待遇所需资金280多万元,全部由市财政解决。协调
有关部门为市直单位军休干部提高水电暖补贴标准,为第一干休所住房面积达不到规定标
准的离退休干部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以市老年大学为依托,成立莱芜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2005年, 有离休干部688人。其中,市直单位393人、莱城区261人、钢城区34人;解放战
争时期的460人、 抗日战争时期的228人;地厅级4人、县处级222人、其他462人,平均年
龄79.3岁。 建起离退休干部党总支8个、党支部120个、党小组267个。成立市委老干部党
校, 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离退休干部党员180多人次。印发《关于做好改制重组以及关
停破产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离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确定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不含泰钢)所
有离休干部,全部调整为企业主管部门管理,解除企业离休干部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