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重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332&run=13

初期革命斗争 中共莱芜党组织创建后, 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组织,发动群
众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有力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初,中共山东省委迭遭破坏,莱芜党
组织也遭到破坏,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由于莱芜群众基础较好,县委又及时采取措
施保存了党的力量,党的活动仍然保持较好势头。30年代中期,莱芜一度成为全省党组织
最活跃的地区,成为山东省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驻地。
捣毁“百货捐” (即税务所) 莱芜区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地下斗争,秘密翻印《共产党
宣言》《共产党告工人书》,以及省委的通讯刊物《红旗》《红星》等,到泰安车站和莱
芜口镇等地方散发,扩大党的影响。
1927年10月,省委根据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精神,决定泰莱县委首先在莱芜组织
暴动。泰莱县委和省委巡视员郝连章召开县委会,研究省委指示,后由马守愚陪同郝连章
到莱芜具体指导。莱芜区委对省委提出的暴动指示进行多次分析研究后,认为条件尚不成
熟,决定先执行原定的捣毁“百货捐”计划。冬天的一个夜间,吕敬宝带领本村和白龙店
子3名党员群众, 向村自卫团借了一支枪,到30多里外的浆水沟子村,捣毁一个横征暴敛
的“百货捐”。这是莱芜党组织为扩大影响和发展壮大迈出的第一步。
改造国民党县农会 1914年,国民党县农会建立,属官办机关,其职责是管理农、林、桑、
麻等事业。1929年后,经多次改组,农民协会组织发展较快,许多农民加入农协,共成立
乡农会38个, 会员1334人。1931年3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改组县农民协会为县农会,下设
乡农会50个,会员1834人。由于国民党县党部职员腐化堕落,县农会日趋衰败。1932年春,
刘仲莹等中共莱芜特支成员经过研究分析,决定借此机会夺取莱芜县农会这一阵地,利用
这一公开合法的组织开展党的地下活动。毕指南等遵照刘仲莹指示,组织乡农会代表60多
人,由毕指南、刘宗汉等带头到国民党县党部请愿。代表们提出,莱芜县农会的负责人,
应按农会组织法规定, 由乡农会代表开会选举产生,不应当由县党部委派。是年4月,国
民党县党部迫于形势召开代表大会, 选举孙启明、吴立源(吴建章、吴卓先)、毕指南3
人(均为中共党员)为县农会干事,推举孙启明为干事长、吴建章为副干事长。不久,王
其人也到县农会作工友。这样,莱芜县农会几名成员中,多数是中共党员。县农会的领导
权基本掌握在莱芜党组织的手中。改造后的县农会,成为莱芜早期党组织活动阵地和秘密
联络点。此后,为加强对农会的领导,在县农会成立特别支部,先后由吴建章、王其人任
书记。
领导县师学生运动 县师范讲习所是当时莱芜的最高学府, 学校教育腐朽落后,学生对学
校教学和教育当局极为不满。莱芜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县师中领导开展革命活动。
1932年3月, 县师学生窦光宇(原名窦子顺、窦秉坤,鹁鸽楼村人)由刘仲莹、黄仲华介
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窦光宇入党后,先后发展于秉琛、亓怀忠入党,并建立县师党小组,
窦光宇任组长。
县师党小组在县特支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外围群众组织,准备开展一场
学校斗争,发展壮大党组织。他们首先成立学生自治会,下设学习部、讲演部、文娱部、
体育部、卫生部等,并通过这一组织向同学们介绍阅读一些进步书刊,研讨革命理论,活
跃政治气氛。这一活动得到一些进步教师支持,也提高了学生自治会的威信。在学生自治
会的教育发动下,大部分学生的思想逐渐倾向革命,对学校封建行为和社会黑暗产生了极
大愤慨。党组织抓住这一突出矛盾,利用纪念“五四”运动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一场罢
课斗争。罢课的宗旨是改革旧的教育方式,公开提出赶走不称职的教师,罢免教育局长等。
罢课斗争始终在党组织领导之下, 规定每个党员团结5个同学,并成立罢课委员会,制定
斗争公约,即团结斗争到底、妥协是公敌、服从领导、不准离开学校。这些内容在各室长
(自习室)联合会议上都作表决,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拥护。罢课前夕,召开学生大会。
1932年5月初,县师学生正式举行罢课。
20余天的罢课斗争,是莱芜党组织发动青年学生,向旧势力进行斗争的一次尝试,震动全
县,县师自此出现新气象。对这次学潮,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交口称赞,党组织也在斗
争中看到学生的朝气和力量。通过这一斗争,学生中的党员受到锻炼,学校的党组织得到
巩固和发展。
发展群众组织 中共莱芜县委建立前, 刘仲莹等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秘密发展壮大
党组织的同时,积极发展外围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同盟军,开展对敌斗争。先后领导组织
建立由铁、木、泥水匠和织布工等参加的职工会,由先进妇女参加的妇女会,由进步知识
分子参加的读书会等。县委建立后,更加重视群众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并利用这些组织开
展一系列对敌斗争。
1933年初,县委首先建立团的基层组织。鹁鸽楼一带由王传斌负责,鲁西一带由曹春耕、
刘子正负责,县师由窦光宇负责,分别开展发展共青团员的工作。同年春,成立团县委领
导机关,由刘伯戈任团县委书记。团组织建立后,在通讯联络、开展斗争、培养后备力量
等方面,起到党的助手作用。
是年夏,由鹿丕山负责建立雇工会组织。雇工会建立后,发动农村雇工,以增加工资和改
善其他生活待遇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公开对地主、富农进行斗争,并在一定程度
上取得胜利。党领导的这些公开斗争,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农民群众获得直接利益,得到
群众的信任;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党的影响。是年冬,鹿省三、刘子正还负责成立了莱芜
县反帝大同盟,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县委通过发展群众组织,团结各阶层群
众,壮大革命力量,也为进一步开展对敌斗争奠定基础。
建立秘密联络点 1933年秋, 县委为搞好隐蔽工作,保存力量,经毕指南提议,决定开设
一处书笔文具店,作为县委的秘密联络点。县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营业点选在经济文
化比较发达、便于活动、离县城西30华里的鲁西镇。县委书记刘仲莹向县委委员提议由王
其人筹办。 1934年2月,文成书局正式开业。“文成”二字取意于王其人之师题赠的“墨
醉花香动,文成剑气豪”条幅,蕴含斗争豪气。
文成书局作为县委秘密联络点发挥了很大作用,做了三项重要工作:第一,担负起县委各
领导之间及县委与下级党组织的联络,并负责与泰安中心县委、省委联系;第二,做好小
学教师和学生工作,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火种,壮大
革命力量;第三,利用书局购销关系,为县委解决国民党禁购的油印机、钢板、蜡纸、油
墨等宣传用具、用品。
1935年10月,刘伯戈、周茂森叛变投敌,文成书局遭到破坏。
建立中共山东省工委 刘伯戈、 周茂森叛变投敌后,莱芜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县委采取
隐蔽的斗争方式,坚持开展艰苦的地下斗争,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积蓄力量,先后与新
泰、淄博矿区的党组织建立联系,党员很快恢复发展到100多人,并发展100多名贫农团员。
随着全省党组织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各地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指导全省进一
步开展党的工作。1935年初冬,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从济南赶到莱芜鹁鸽楼村,与刘仲莹、
鹿省三、黄仲华等秘密商讨后,在刘仲莹家成立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推选刘仲莹任书
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鹿省三任宣传部长,黄仲华任农民部长,于一川、陈太平为委员。
省工委代行省委职责,开展工作。会议还决定继续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继续寻找上级党的
关系。为尽快与全省各地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工委作了分工,刘仲莹主持全面工作,赵健
民负责济南和鲁西地区,鹿省三负责鲁东地区,黄仲华负责莱芜、新泰等地。之后,工委
成员积极到各地联络党员,恢复发展山东党组织。后因缺乏活动经费,刘仲莹无法在济南
活动,省工委决定由赵健民代理书记,主持省工委的日常工作。
1936年4月下旬,北方局根据黎玉报告的关于山东党组织的情况,委派黎玉重建山东省委。
同月底,黎玉由河北磁县到达济南,听取省工委代理书记赵健民及济南各党支部的汇报,
肯定省工委在恢复、重建省及各地党组织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传达北方局重建山东省委的
决定;提出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壮大抗日救国力量,积极而谨慎地恢复党员
关系及党组织关系等任务。5月1日,山东省委重新成立。黎玉任书记,赵健民任组织部长
兼济南市委书记,林浩任宣传部长。至此,山东省工委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组织莲花山等起义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拉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莱芜
各级党组织遵照中央、省委关于开展抗战的指示,一方面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工作;一方面组织抗日力量,发动武装起义。相继举行莲花山、金蚕寺、大英章、
黄庄等抗日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莲花山起义。这一系列抗日武装起义,为领导广大
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使莱芜成为山东抗战的一面
旗帜。
1937年9月, 山东省委派巡视员孙汉卿到泰(安)、莱(芜)、新(泰)宣传抗日,指导
党的工作,并建立中共鲁中工委。同月,省委又派刘居英到莱芜,重组县委,由秦云川任
书记、黄仲华任组织部长、李如瞻任宣传部长,为发动武装起义奠定组织基础。
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省委关于发
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逐渐深入人心,广大群众抗日热情进一步提高,一些青年积极参
加抗日武装。 到12月初,抗日游击小组发展到100多人,为便于行动,县委将抗日小组划
分成10余个分队,并筹集到近百支枪;同月底,刘居英向省委汇报莱芜的抗日武装准备情
况。省委指示,莱芜的抗日武装,要于日本侵略军占领莱城的当天在莲花山举行起义。为
增强起义的力量,省委派程绪润、陆干等8名红军干部到莱芜工作。
1938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莱城。莱芜县委立即下达莲花山起义预告令,要求各地参
加武装起义人员迅速集合, 做好训练和宣传工作;同月6日,与泰安、新泰起义部队会师
于徂徕山光华寺,参加徂徕山起义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
队第三中队。程绪润担任中队长,刘居英担任指导员,秦云川任党支部书记兼文书。中队
下设3个排,一排长亓宝仁、二排长刘夏峰、三排长黄仲华。
此后,这支部队与其他部分抗日武装共同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为抗日
战争的胜利做出突出贡献。
建立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莱芜党组织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发展地方抗日武装,
县委领导发动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并率领起义部队参加省委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近万名,开辟并巩固泰莱抗日根据地。
各级党组织以根据地为依托,运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同日本侵
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领导莱芜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巨大贡献。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 莱芜县委在时方下村河滩召开会议,发动党员积极开
展抗日活动。1938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莱城,莱芜县委积极联络失掉关系的党员,
恢复党组织,发展新党员,成为领导莱芜人民抗战的中流砥柱;1月3日,按照省委指示,
莱芜县委组织60余人携带50多支枪,举行莲花山武装起义;1月6日,起义部队参加徂徕山
起义, 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三中队;2月,日本侵略军由
于兵力不足,暂时撤离莱城,县委借此有利时机,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建立以莱芜为中心
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
坚守抗战阵地 1938年12月12日, 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占莱城,莱芜县委与八路军驻莱办
事处移驻口镇以西,对外以“动委会”“青救团”的名义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8月8日,
莱芜县委在四支队的支持下,遵照山东省委关于“必须迅速建立抗日政权”的指示,在雪
野朱家庄召开由170多人参加的全县各界代表大会,选举谭克平为莱芜县县长;同月20日,
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城子县村成立。这是泰山区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它的成立,标
志着莱芜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新时期。为加强对民主政权的领导,县委派一定数量的共产
党员担任各部门主要领导职务,并在政权内部成立党组织,以教育党员和非党政府成员正
确贯彻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为更加机动灵活地开展对敌斗争,泰山地委于1941年5月
将原莱芜县划分为莱芜(北)、莱东、莱南三个县,并将原来的10个大区划成若干小区,
有效地保护了抗战阵地。
全面建设根据地 1943年初, 为贯彻上级打虎上山、敌进我进的对敌斗争新指示,三县党
组织开始深入到敌人心脏地区,建立“白皮红心”的抗日根据地;至同年春,境内伪乡、
村政权基本上被瓦解,大部分村庄成为有据点无敌区的局面。在此情况下,莱芜党组织进
一步开展工作,通过在这些村加强党组织建设,恢复各抗日群众团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逐渐将其建设成“白皮红心”的抗日根据地。此后,抗日斗争形势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县委陆续展开拔除敌伪据点的工作。1945年,境内绝大多数日伪军据点被拔除,抗日根据
地规模空前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也迅速壮大;是年8月29日,经抗日军民7昼夜围困,日本
侵略军撤出莱芜,莱芜获得解放。
领导土地改革 1946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共莱芜
县委抽调干部派往芹村等村镇进行土地改革试点,随后在全县展开;11月,土改开展区基
本完成任务, 改出的土地财产均按等级分配给烈、军属和贫农、中农。1947年7月23日,
按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土改复查的新指示》,中共莱芜县委部署开展以查田查财为内
容的土改复查,一度出现乱捕、乱打、乱杀、“扫地出门”(即将地主、富农等土改对象
全家赶出门)及侵犯中农利益等左倾错误,一批地主、富农分子产生恐惧心理,投靠国民
党反动派;12月,按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及中共鲁中区委指示,停止土改复查。1949年10月
起,按照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部署,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确定地权、
改定成分等结束土改工作, 为被错斗的2635户、13175人改定成分,经济上补偿。1951年
春, 颁发土地证,境内土改运动全面结束。全县分到土改果实的农民60871户,共分配土
地161680亩、房屋5709间、粮食446416公斤及其他财产。
组织支援莱芜战役 1947年2月,国民党军企图歼灭华野主力,占领华东解放区。华东野战
军随机应变,主动放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隐蔽北上,一举将深入莱芜的国民党李仙洲
集团全部歼灭。在莱芜战役期间,莱芜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踊跃参战支前,举全县之力,
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47年1月16日, 北线国民党军经章丘南犯莱芜,一路十二军顺章莱公路到雪野,一路七
十三军顺博莱公路到辛庄响泉一带。同日下午,中共莱芜县委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机
关干部迅速分散到各区,组织民兵积极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国民党军踏响地雷60余枚,
炸死团长、营长各1人,死伤士兵43人、马8匹,有效地阻滞国民党军的进犯。
2月3日,国民党军重新南犯,当天占领和庄普通、苗山见马等村。莱芜县委立即组织群众
开展地雷战、交通战,严密封锁各个山头、路口,设立盘查站,有重点地清查户口,抓获
大批特务侦探。战役期间,莱芜人民共查获特务604人、顽军3152人、嫌疑犯418人、顽政
工人员84人。 2月20日,围歼国民党军的战斗先后在和庄、普通、锦阳关、吐丝口、莱城
打响。战斗前夕,作战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给部队当向导,帮助部队侦察情况。在激烈
的战斗中,广大武工队员领着部队冲锋陷阵,给部队提供很大方便,仅给部队当向导的就
达8033人次。
莱芜战役期间, 莱芜县委组织3万余民夫,冒着敌机扫射和炮火轰炸,奔波在火线上,奋
不顾身地抢运伤员。 全县共出常备担架3376副、16903人,挑夫1300人,民夫2485人,临
时担架1705副、6690人,挑夫18027人,民夫22722人,驴骡517头。
战役中,为满足部队需要,保证随时供给,莱芜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家家储粮秣、随时供
急用”。时值春寒料峭,没有蔬菜,群众便把储藏在地窖里的大白菜、萝卜等贡献出来,
把自己仅存的一点油盐也送给部队战士吃。柴草缺乏,许多群众把秋上刚铺到屋顶上的谷
秸拆下来供给部队当马料、做柴烧。仅一周内,全县就赶办给养500万公斤,并做到粮干、
粮净、面细、馍白、煎饼香,保证了参战部队的伙食供应。
战后,为表彰莱芜人民全力支前、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大众日报》先后载文20余篇,以《莱芜人民坚持斗争的经验》等为题,报道莱芜人民坚
持斗争、全力支前的事迹和经验。鲁中区党委机关报《鲁中大众》也载文30余篇,报道莱
芜人民参战、支前的英勇事迹。之后,莱芜县委和县民主政府组织民工队,从人力、物力、
财力上全力支援兖州、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