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9&run=13

民族构成 境内居民历来以汉族为主,其次为回族。清末,有汉族95558户、458212人,回
族43户、188人。
1964年人口普查, 有汉族711852人,回族877人(城关772人、牛泉22人、高庄2人、颜庄
52人、 辛庄1人、 茶业1人、上游1人、大王庄1人、寨里15人、城子坡10人),满族10人
(城关5人、颜庄3人、牛泉1人、城子坡1人),壮族1人(在城子坡),苗族6人(在城关),
蒙古族1人(在城关),彝族4人(在城关),白族1人(在城关)。
1982年人口普查, 有汉族1018688人,回族2085人(城关1475人、口镇3人、羊里1人、方
下12人、牛泉48人、高庄116人、颜庄388人、苗山3人、常庄3人、茶业1人、上游1人、大
王庄13人、寨里18人、杨庄3人),满族128人(城关93人、口镇2人、高庄4人、颜庄28人、
杨庄1人) ,蒙古族18人(城关4人、方下3人、颜庄11人),朝鲜族17人(城关10人、口
镇1人、颜庄4人、大王庄2人),壮族15人(颜庄11人、高庄2人、牛泉1人、常庄1人),
彝族7人(城关3人、羊里2人、口镇1人、颜庄1人),白族6人(颜庄5人、城关1人),布
依族1人(在城关)。
1990年人口普查,有汉族1165268人,回族2495人(城区办事处1793人、北孝义乡1人、张
家洼镇67人、口镇1人、方下镇5人、牛泉镇42人、高庄镇27人、南冶镇112人、苗山镇3人、
见马乡1人、 常庄乡2人、大王庄镇1人、大槐树乡1人、寨里镇15人、杨庄镇2人、城子坡
镇221人、 颜庄镇71人、黄庄镇15人、里辛乡115人),满族183人(城区办事处43人、圣
井乡1人、铁车乡22人、张家洼镇88人、口镇3人、羊里镇1人、南冶1人、城子坡镇21人、
黄庄镇2人、寨子乡1人),蒙古族36人,藏族1人,苗族7人,彝族12人,壮族24人,朝鲜
族29人,侗族4人。
2000年人口普查,有汉族1229525人,回族3293人,满族412人,蒙古族83人,藏族11人,
维吾尔族3人, 苗族14人,彝族49人,壮族15人,布依族6人,朝鲜族24人,侗族4人,白
族6人,土家族4人,哈尼族12人,傣族4人,黎族5人,傈僳族13人,佤族26人,畲族4人,
土族2人,达尔族1人,布朗族3人,锡伯族3人,其他未识别的民族3人。
文化构成 明永乐二年(1404年) 至清末,境内共有进士31人、举人133人、贡生379人。
1912年至1935年,有出国留学生10人、大专毕业生24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
展,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每千人中有大学毕业生0.56
人、 高中毕业生4.58人、初中毕业生18.55人、小学毕业生243.34人。1982年,每千人中
有大学生2.93人、高中毕业生59.63人、初中毕业生190.42人、小学毕业生353.54人。6岁
及6岁以上人口总数927579人, 其中大学毕业生2655人, 大学肄业或在校生341人,高中
60878人,初中189009人,小学360952人,文盲半文盲308344人(其中6至11岁28708人)。
1990年、2000年进行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1990年,每千人中有大学生8.7人,高中、
中专毕业生80.22人, 初中毕业生338.41人,小学毕业生396.41人。2000年,每千人中有
研究生0.11人, 大学生31.61人,高中、中专毕业生127.21人,初中毕业生397.35人,小
学毕业生276.41人。
年龄构成 各年龄分组,0至6岁为学龄前儿童,7至12岁为学龄儿童。18岁以上为有选举权
年龄。女性20至45岁为有生育能力年龄。男性16至60岁、女性18至55岁为有劳动能力年龄。
此外,义务兵役年龄为18至25岁,征兵年龄为18至22岁,民兵年龄为男性18至45岁、女性
18至35岁。至200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共168816人,占人口总数的13.52%。其中,
60至64岁男性24650人,女性23188人;65至79岁男性49122人,女性51397人;80至99岁男
性7529人,女性12918人;100岁以上男性3人,女性9人。
职业构成 境内居民历来以农业为主。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全县48160人中,除
工匠40人、 县衙内服务人员400人左右外,其余皆从事农业。清代光绪末年,全县458399
人中, 从事士、工、商者10918人。民国时期,崇尚实业,除从事农业者外,其他行业人
数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有农业与非农业之分。1949年,农业人口512029人,非
农业人口4500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为114∶1。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
分工越来越细,在业人员职业构成越来越复杂,至2005年底,农业人口749120人,非农业
人口494638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为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