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服务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43&run=13

餐饮 新中国成立前, 饮食业均为个体经营,分布在莱城及较大集镇、村庄和公
路沿线。1955年,莱城有30多家个体饮食经营户。1956年1月1日起,归矿山供销社领导。
此后, 各基层供销社相继设立饭店。1958年1月,在长途汽车站对过西邻开设营业面积90
平方米的汽车站饭店。 1960年, 对饮食业的网点进行调整,撤销城里饭店和回民饭店。
1963年, 在莱城东门外开设大众饭店,关闭汽车站饭店。1965年,开设营业面积400平方
米的工农饭店,关闭东关饭店。1966年,西关大队开设红星饭店。1969年,东方红大队开
设东方红饭店。1978年,工农饭店停业。1979年,饮食服务公司开设包子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饮食业加速发展,个体饮食经营户日渐增多。1982年,
冷饮酒馆和农贸市场饭店相继开业。1984年,莱芜饭店大楼建成开业。1986年,交通宾馆
饭店建成启用。1987年,城区除国营、集体经营的饭店外,较大的个体经营饭店有协成饭
店、燕喜楼饭店等,个体饮食业遍布城区车站附近和集市贸易市场;各乡镇驻地及较大村
镇、公路沿线均设有各种规格的饭店。全市共有饭店547家,其中国营和集体经营252家、
从业人员1171人,个体经营户295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境内205国道沿线和庄至孝义段,以炒鸡为主要特色的饮食业
迅速发展起来。1992年后,国有饮食业本着“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
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退则退、宜转则转等措施,相继对地处偏僻的饭店和效益不景气
的网点妥善处理,有的建成服装商场,有的建成家具商城,有的经过装修出租。1993年,
对莱芜饭店实行“全员抵押、集体承包”管理,对工农饭店、西关饭店等13个饭店实行国
有民营、 租赁、大包干等形式管理。投资15万元对原莱芜旅馆餐厅部进行改造装修,9月
开业,至年底创收34.6万元。1994年12月,莱芜大酒店投入试营业,总投资1700万元,建
筑面积9500平方米,按三星级酒店标准装配,是当时境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
的综合性服务酒店。1996年,莱芜大酒店成为全市首批涉外饭店。1997年,创建星级酒店,
推出的大酒店蒸包被评为山东名吃。1998年,市百货大楼兼并大酒店。1999年,莱芜饭店
快餐厅改造出租,综合效益提高30%。2000年,莱芜大酒店对餐饮部、客房部、包子铺实
行经营承包,餐饮部投资20万元扩大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5.6万元。
2000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房干、碁山等景区的饮食业日益繁
荣,雪野鱼头、碁山炒鸡等特色名吃发展起来。同时,随着国有饮食业体制改革深入,国
有饮食业基本消失。 至2005年,全市有大小饭店2000多家,其中莱城的饭店600多家,特
色餐饮主要以金家羊汤、雪野鱼头、棋山炒鸡等为主。莱城内羊汤馆有30多处;雪野鱼头
集中于雪野湖周围40余家饭店;除碁山周围有70多家饭店以炒鸡为主外,炒鸡店遍布莱城
和乡镇;莱城的清真饭店有10余家。胶东庄户城是规模较大的以海鲜为特色的饭店,年年
红大酒店为档次较高的四星级酒店。
宾馆 新中国成立前,莱城及口镇、颜庄、寨里等较大集镇均有私营旅店、车马
店等。1958年,县服务局用莱城东门外20余间公用旧式平房开设矿山旅馆,设备简陋,仅
有20多个床位。1962年,迁入红旗钢联“下马”腾出的二层砖砌楼房,床位增至140余个。
1969年, 县商业局在城关东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南侧建成东方红旅社,共3层楼房,面积
1520平方米, 设床位170个。此后,各基层供销社均在驻地开设旅馆。1974年,矿山旅馆
改建为莱芜旅馆,共5层,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设480个床位,配有1440平方米的餐厅,
可供400人就餐。1979年后,莱城及乡镇驻地、公路沿线较大村镇相继建起一些个体旅馆。
1987年,全市共有旅馆201家,其中国营、集体经营者126家,个体经营者75家;设在莱城
者58家。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全市宾馆业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宾馆设备
日趋先进,功能愈加齐全,一般设有餐厅、接待室、会议厅等,客房内有沙发、写字台、
空调、地毯、彩电、卫生间等。进入21世纪,宾馆设备更先进,服务项目更齐全,星级宾
馆一般设有会议室、健身房、棋牌室、洗浴、桑拿、酒吧、餐厅、商务中心、订票中心等。
至2005年,全市有宾馆6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5家。
机关招待所 1956年1月,县人委办公室在县直机关第一生活区大院东北隅开办县机关招待
所,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公务人员。1963年, 迁至城东门里路北。1969年,为适应外事需
要,在县直机关第一生活区大院西南隅开办县机关第二招待所。1972年,在老县城北即今
凤城西大街中段北侧建成第一招待所大楼, 有房间95个,床位390个。1973年,第二招待
所关闭并入第一招待所,称县机关招待所。1978年,机关招待所北楼建成,有房间90个,
床位130个, 市机关招待所占地8.5亩,建筑面积1703.40平方米。1984年起,隶属于机关
事务管理局。1987年,机关招待所共有房间194个、床位520个,配有食堂、大小餐厅、饭
店、会议室、小卖部等设施,年经营额在200万元左右。1998年7月,机关招待所划归莱城
区管理。 2004年3月,机关招待所停业。此外,各乡镇政府均开设小型招待所,接待公务
人员。
莱芜宾馆 1987年, 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文化北路与英雄路交叉口西北侧筹建莱芜
宾馆,1989年正式启用。1995年3月,宾馆2号楼建成启用,客房、餐厅及娱乐等设施完备
(A区);2002年5月,扩建客房及大型会议室(B区);2005年3月,扩建客房楼(C区);
6月, 扩建大型宴会厅及部分小餐厅。宾馆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楼两
座,均为四层仿古式建筑,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式宾馆,莱芜市档次较高,集
食、宿、娱、购、游多功能于一体的政务宾馆。有各种类型的中、高档客房279间,近400
个床位。客房有先进的微机管理系统,并装有TM卡电子门锁,安全方便,房内设国际国内
直拨电话、卫星电视、中央空调、宽带网、自动消防报警系统等,24小时供应热水。有风
格各异的中西餐厅38个,能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可以开办各类规格的宴会、酒会、自助
餐、 零点餐,有鲁、粤、川、淮等不同风味的菜肴。宾馆有可容纳20至300人的大、中、
小型会议室17个,有先进的音响及投影设备。有健身房、棋牌室、卡拉OK歌舞厅、室外网
球场、美容厅、商务中心、洗涤中心等设施。另有占地4000平方米的商城超市一座,客房
利用率50%以上,餐厅利用率80%左右。
龙园宾馆 位于高新区凤凰路。2005年,龙园宾馆建成营业,占地面积138亩,建
筑面积3.2万平方米。宾馆有宽敞、豪华、舒适的高级套房、单人房、标准房共113套,其
中套房12套,共202个床位;配备大、中、小宴会厅、西餐厅、包间17个,可同时容纳600
人就餐;设有商务中心、精品商场、美容美发、健身、桑拿、按摩、游泳馆、网球场、卡
拉OK歌舞厅、KTV包间、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服务设施。
泰山饭店 原北苑大厦。2002年1月,泰山钢铁集团公司租赁经营,改称泰山饭店。
泰山饭店位于莱城区文化北路,主楼12层,是一所集住宿、餐饮、商务、会议、娱乐为一
体的三星级旅游饭店。有总统套房、豪华及标准客房91间(套),有中西餐厅、影视厅、
大中小会务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桑拿部、美容美发厅、健身房、桌球室、棋牌室
等服务场所。
理发美容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理发从业者大都流动服务于集市,仅有少数小型理发铺,
均为个体经营。 1953年,矿山供销社兴办浴池时一并开设理发室,有职工2人。1960年,
浴池迁至城关西路东段北侧, 理发职工增至4人。1962年,县服务公司建起第一家国营理
发店。1964年,在胜利南路与东关路交叉口东北侧建莱芜县国营第一理发店,建筑面积90
平方米,有职工14人。此后,各基层供销社相继开设理发店,有条件的大队开设理发室。
1974年,在胜利南路西侧建成国营第二理发店。1979年,县服务公司在城关西路中段北侧
建成140平方米的理发店。同年11月,第一理发店迁至城关西路东段北侧改称甲级理发店。
1982年,在东方红旅社开设第三理发店。1980年起,个体理发店在莱城、各乡镇驻地、公
路沿线及较大村镇纷纷开业。 1987年,全市有理发店196家。其中,国营、集体经营者44
家, 个体经营者152家;设在莱城者32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理发业迅速发展,大多为
个体经营,且规模也不断扩大,基本涵盖全市每个村庄,国有集体理发业逐渐退出市场。
同时,境内以女士美容护肤为主的美容业逐渐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理发美容业务扩展
为理发、剪发、削发、冷烫、热烫、干洗、吹风、剃须修面、面膜美容、焗油、按摩及头
发染色等。 2005年1月,商务部《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境内理发美容行业逐
步规范。同年,仅莱城理发美容店就有100多家,较高层次的有名阁美发造型、标榜发艺、
红星造型广场、新偶像专业发型设计等。
洗浴 1953年,矿山供销社在东关街路南鸭子沟西侧开设澡堂1处,营业场地150平方米,
设有大通铺,浴池面积40平方米,土法烧水,每天接待六七十人,20世纪60年代初停业。
1960年, 县饮食服务公司在城关东路东段北侧开设新生浴池,建筑面积986平方米,备有
蒸汽锅炉,分男女池室,各设有单间。进入90年代,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大中型企业和
机关大部分建有职工内部浴池,居民家庭也逐渐安装热水器,浴池业逐渐衰落。洗浴顾客
以流动人口为主,价格在1元至3元。2000年至2005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名人会馆、
大浪淘沙浴都等一批以保健为主的洗浴中心、洗脚城也随之发展起来,价格多在每人20元
左右,并配有足疗、搓背、桑拿、汗蒸、按摩等服务。
摄影摄像 新中国成立前, 莱城、口镇各有私营照相馆1处。1953年,口镇照相馆迁至莱
城,开设同德照相馆和增华照相馆,均系私营。1955年,两家照相馆合并纳入公私合营,
设备、原材料均折价入股。1956年,划归矿山供销社。1958年,划归商业系统,成为国营
照相馆,摄像、晒相等均采用原始工艺。1962年,始用室内灯光摄影,并增添升降式摄影
座机、上光机等。1963年起,先后在寨里、口镇、颜庄设立固定摄影服务点。此后,部分
基层供销社在公社驻地开设照相馆。1969年,商业局在城关东路与胜利南路交叉路口东南
侧建成百货公司营业楼,照相馆迁至楼下,改称红旗照相馆。1981年,在东方红旅馆开设
东方红照相馆,设有自动曝光机。1983年,红旗照相馆迁至城关西路中段北侧,改称红艺
照相馆。 此后,莱城及各乡镇驻地逐步开设个体照相馆。1987年,全市有摄影从业者106
家,其中,国营、集体经营者16家,个体经营者90家;设在莱城者18家。进入90年代后,
以开业庆典、结婚录像为主的摄影业也逐步发展起来。1994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投资40万
元, 在原市东方红旅馆处,改建市东方彩扩中心,装配从日本进口的先进彩扩设备1台,
并投资维修装饰营业设施, 年内创收4.5万元。1997年,投资60万元,在红艺照相馆新上
彩扩机1台, 在北苑开设照相分部,成立柯达、富士照相器材连锁店。2000年,红艺照相
馆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一批高档次的影楼也陆续建立,业务多以艺术照、儿童照、结
婚录像、数码冲印和照相器材销售为主。2005年,莱城有照相馆2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巴
黎春天、幸福童年、青岛真爱等。
个体刻字 境内刻字业历史较长,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快发展。 1955年, 成立刻字社。
1987年, 莱城有专业刻字社1处,还有一些个体刻字者。1989年,莱芜市刻字服务部(莱
芜市金岚定点刻章中心)成立,为全市最早的一家公安局指定的刻制公章单位。1993年,
莱城有公安局指定刻章点2处。至2005年,莱城公安局分局指定刻章点5处,主要为企事业
单位篆刻公章。人名章170元/枚,圆形章、椭圆形章180元/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公章刻制需出示上级单位介绍信、单位负责人身份证等证件。
维修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修理业以修配钥匙、钟表、自行车、铝制炊具为主。
1955年,修表业纳入公私合营,后改为国营。此后,修表门市部多次迁移。1984年,定驻
城关西路中段南侧。20世纪50年代末,西关农具厂在城里开设修理门市部,各公社农具厂、
基层供销社相继开设修理门市部,至70年代末。1980年起,东风村在城关东路开设修表店,
个体户在城里街面摆摊或租赁国营商店柜台,修表店有10余家;较大乡镇驻地均有个体修
表者。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手表、自行车市场萎缩,修表业者和自行车修理者迅速减少,
代之以手机、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电器修理业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生产—销售
—售后服务一条龙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经销商大多实行“三包”(包修、包退、包换),
单一维修行业所占比重减少,产品维修以经销商或厂家为主。2005年,全市有各类维修网
点500多家,主要有汽车4S店,家电售后服务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