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医药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38&run=13

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 境内医药经营无专门管理机构,仅有中医为主的医药堂、新民
药房经营中药。1925年西医药传入境内。1948年,全县有私人医药店、铺292家。1950年,
有国办医药机构3个,私人药铺360家。1956年6月,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莱芜分公司成立,
隶属于县商业局, 设业务、财务、人秘组。1957年4月,改属县卫生局。1963年12月,复
属县商业局。1969年4月,并入“六二六”卫生公社。1979年9月,改属泰安地区药材公司。
1983年,县药材公司升为科局级。1988年,改称医药公司。1993年,地级莱芜市建立后,
市医药管理局(公司)成立,隶属山东省医药管理局,行使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药品生产、
流通监管职能) ,全面负责全市医药生产、经营和医药市场的管理。2000年1月,改称莱
芜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年4月,分设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医药公司,政企分开。
2004年11月,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名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市药品(医疗器械)
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等全过程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职能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
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至2005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办公室(挂政策
法规科牌子)、食品安全协调监察科、药品管理科、药品市场监察科、医疗器械科、人事
教育科和监察室,辖市药品检验所和市食品药品稽查大队2个直属单位。
医药销售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口镇即建有经营中药的“慎述堂”。前店后场,
加工经营于一体,主营中药饮片,自制膏丹丸散30多种,以货源地道,货真价实,足秤足
量而享有盛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寨里小下村人刘普庚等7人,收购柏子磨仁出售,
获利甚丰,全村30余户效仿,产品销往亳州、祁州等地。随后由加工制造柏子仁,转变为
兼营购销香附、 半夏、黄芩等100多个地道药材品种。1925年,西药始在境内有售,主要
有阿司匹林、山道年、“606”“914”、红汞、十滴水等。1946年秋,泰山专署卫生科在
口镇建立大众药房, 系批发零售兼营的国营中西药房,经营400多个品种,主要是供应泰
安专署地方医院及莱芜北部人民的医疗用药。
新中国成立后,医药国营、集体经营逐步发展起来,经营品种日益丰富。1953年,县人民
政府号召成药下乡,以满足患者自购药品的需求,各商店、供销社门市部、代销点均可代
销成药。 1956年6月,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莱芜分公司成立,担负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的中
西用药及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业务,自此境内医药开始由药材公司独家经营,实行单一渠
道、 多层次、多环节进货,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当年,经营西药200余种,完成
销售额1.97万元。1959年,县药材公司与莱芜一中合办制药厂,生产山楂丸、六味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黄连上清丸等10多种。20世纪70年代初,全县有853个大队卫生室利用当地
资源自制药品25种,各公社医(卫生)院也自制药品供临床使用。同时,县医院及部分乡
镇卫生院自制5%和10%葡萄糖注射液和盐水及甘露醇等针剂, 丰富药品供应。1984年后,
药材公司突破进货渠道界限, 80%由泰安二级站进货, 20%自行选购,品种也随之增加。
1985年, 经营西药1142种,1987年1382种,同时经营卫生医疗器械1093种、仪器614种。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中西药品种日益增多, 市医药公司医药经营额逐年提高。
1985年,总经营额达386.4万元。1992年,实现总销售额5190万元,利税302万元,达到中
型一级企业标准。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医药经营效益不断提高。1994年、1995年,销售收入均在7500万元以
上。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8213万元。2000年,山东益寿堂药业有限公司被省药监局确定
为第一批省内跨区经营的4家试点企业之一。 是年12月,莱芜益寿堂医药有限公司成立,
经营医药批发业务。2002年销售收入达1.28亿元。是年,莱芜益寿堂药品批发超市开业,
是全市第一家药品超市。2003年,市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9.4%;实
现利税300万元, 增长13.6%。其中,终端市场的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50%,利税总额达
60%以上。 2005年,市医药公司经营中成药2000余种、西药3600余种,全市医药商业实现
销售收入1.49亿元。
批零网点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私人药店、铺292家,即矿山区22家,其中西医药店1家;
口镇区34家,其中西医药店3家;仪封区9家;鲁西区21家;圣井区15家;汶南区28家;颜
庄区13家;辛庄区10家;苗山区20家,其中西医药店2家;常庄区11家;茶业区5家;雪野
区9家; 香山区22家,其中西医药店2家;水北区40家;杨庄区33家,其中西医药店1家。
除私人经营的药店、铺外,还有团体经营的莱芜卍字会城关宏慈医院,国营大众药房。境
内较有影响的有慎述堂药店、小下药商村和大众药房。
新中国成立后, 医药经营药店逐步增多。1950年,全县有中西私营药店360家,医药合作
社5个。 1956年,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莱芜分公司成立后,为方便基层医药供应,先后设
立多个网点。1957年6月,在口镇东街路北设医药经营组,1960年撤销。1959年9月,在莱
城东门下建立零售门市部。20世纪60年代,各公社卫生院代办基层大队卫生室的医药批发
业务。1963年10月,在原医药经营组处设零售门市部,1969年7月撤销。1969年4月,在高
庄、苗山、杨庄、上游4个公社驻地建立经营组,同时停止公社卫生院代办批发医药业务。
1972年10月, 在口镇北门外公路新街路北,重建经营组,附设门市部。1984年9月,改为
口镇批发部。同时,在莱芜东站成立第一批发部,负责乡镇卫生院和厂矿卫生医疗单位的
医药供应;将市医药公司原批发部改为第二批发部。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医药公司在原中药批发部、西药批发部、医疗器械批发部及第二批
发部的基础上,成立莱芜医药采购供应站、莱芜药材采购供应站、莱芜医疗器械采购供应
站及莱芜市医药公司莱城分公司,新成立钢城医药分公司。业务范围主要是供应市内医疗
单位及卫生室药品需求。1996年10月,成立以“益寿堂”为品牌的药品零售连锁总店,发
展药品零售连锁。1999年12月,在连续总店的基础上成立山东益寿堂药业有限公司,成为
全市唯一一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2000年12月,市医药公司在原医药采购供应站等9个医
药批发企业的基础上,改制组建莱芜益寿堂医药有限公司,市医药公司原所属单位全部以
“益寿堂”为商号进行改制。随着民营资本进入药品经营领域,民营医药经营企业增多。
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药品批发企业6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家(含61家连锁门店),药
品零售企业500多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00多家。
附:慎述堂药店、小下药商村和大众药房
慎述堂药店 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址在口镇东街,由章丘县山头店村韩兆
凡的祖上投资7000元,经理郭德元等创办,后场前店,主营中药饮片和自制中成药30余种。
1937年至1946年为该店全盛时期,县内外前来购药者甚多。每逢口镇大集,药店11人全力
以赴应酬顾客。年经营额达5000大洋。药店从济南、郑州、禹州等地择优购进川、广、云、
贵等地道药材,也收购香附、柴胡、黄芩、薄荷、莱菔子等二、三十种地产药品。注重加
工炮制,该净选者,则挑选、簸筛、去皮、去毛、去心;该水制者,则淘洗、泡闷、水漂;
该火制者,则炒、炙、煅、煨、烫。切制要求严格,首拣选药品,去净杂质及非药用部分,
泡闷适中,丸、片、组、段、丝或长片、圆片、斜片等都有一定规矩。自制膏、丹、丸、
散成药,所制“狗皮膏”“金不换膏”以质优效高而享有盛誉。售药配方缜密,对审方、
抓药、复核、发药四个环节,慎之又慎;有的方剂配发,做到单味各包,以备处方医生或
患者查阅。 1946年后,国民党军队盘踞口镇,生意逐渐萧条。店内人员由11人减至3人。
1947年,莱芜战役中迁散停业。

小下药商村 小下村位于寨里平原,土质肥沃,村内古柏茂郁,盛产柏子,具有个大粒饱,
油脂含量多, 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清光绪元年(1875年),村人刘普庚等7人,凑集谷子
5000斤做资本,收柏子磨仁出售。盈利部分兼购其他中药材,在小集镇和周围药店经销。
水涨船高, 利润大增,7家生活水平都有提高,引得全村人羡慕效仿。全村30余户仿效刘
普庚等人的做法, 开办柏子仁加工业, 销往亳州、祁州等地。《续修莱芜县志》记载,
“柏子仁制造厂,在八区小下庄。柏子,系莱芜特产,每年出口三四万斤。”在经营上由
加工制造柏子仁, 转变为兼营购销香附、半夏、黄芩等100多个地道药材品种。各店设有
堂号,单纯搞批发业务。买卖成交后用个人私章开单、收款、付款。销售时车推肩挑送货
上门,县内主要供应寨里育寿堂、口镇慎述堂、城关富合堂、颜庄义和堂等药店。
大众药房 1946年秋, 泰山专署卫生科科长(兼泰安地方医院院长)李泰民在口镇东街成
立。 亓伯锋主要兼医生,吕子平任会计,李金章任采购,共5人组成。系批发零售兼营的
国营中西药房,主要供应泰安专署地方医院及莱芜北部人民的医疗用药。资金由泰安专署
地方医院提取北海币4万元做资本,经营400多个品种。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药
房将药品埋藏在口镇的御驾泉、茶业的高白杨、王白杨等山区村庄。其中藏在御驾泉的药
品被国民党军队糟蹋破坏。大众药房编入华东野战军卫生处十四院。1948年,莱城解放,
亓伯锋等3人回莱芜重新建立大众药房。仍属泰安专署卫生科领导,址在大王庄,同年秋,
迁回口镇东街。投入资金北海币6万元,有工作人员8名。药品购进渠道:西药从济南、上
海等地购买, 中药从济南、 天津、郑州等地购买。也零星收购部分当地药材,经营中药
600多种,西药100余种。1950年,大众药房出资,与小下村刘洪吉、刘洪金订立柏子仁加
工合同,盈利平均分红,每年收购柏子仁30万斤左右,并自制部分成药。药房除批发外,
设有门诊看病售药。1952年底,进行整编,人员交莱芜县安排,物资交归县社医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