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蚕丝经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35&run=13

管理机构 秦汉时,境内蚕业生产归布政、专司管理,府、县设有蚕馆,馆有蚕师、教工。
宋、元、明时,归司农。清时设居;清末至民初,归县公署内工房。1920年至1925年5月,
归县公署劝业所。1925年6月至1928年10月,归县政府实业局。1928年11月至1932年12月,
归县政府建设局。 1933年1月至1939年8月,归县政府第四科。1939年9月至1944年10月,
归县政府建设科。1944年11月至1945年10月,归县政府实业科。1945年11月至1956年3月,
复归县政府建设科。 1956年3月,归县政府农业或林业部门。1981年12月,县丝绸公司成
立,由泰安市丝绸公司管理。1982年,原县供销社蚕丝公司并入县丝绸公司(后改称市丝
绸公司),设生产、业务、人秘、财务科,辖1个批发部、13个乡镇茧站、1处蚕种场,有
干部职工155人。1993年4月,市丝绸公司被确定为中型(二)类企业,直属山东省丝绸公
司管理。 1995年3月,被确定为中型(一)类企业。2005年,市丝绸公司设人秘、财务、
生产、业务科,辖莱城区丝绸公司、钢城区丝绸公司、丝绸贸易公司、莱芜制丝厂、莱芜
蚕种场,有干部职工872人。
蚕种生产 境内蚕种有桑蚕、 柞蚕、蓖麻蚕三种,以桑蚕为主要品种。新中国成立前,乡
间所用桑蚕种为土种,自繁自育自养,经济效益低。1949年后,国家推广一代杂交,改良
桑蚕种。1952年,从浙江引进新蚕种。1957年,建立桑蚕良种繁育场,繁育推广桑蚕良种。
1975年前后,莱芜大量生产蚕种。1980年后,境内饲养蚕种大部分为莱芜蚕场生产,所产
蚕种种量足, 孵化齐,产茧量稳定。1982年1月,桑蚕良种繁育场划归丝绸公司管理,更
名为国营莱芜蚕种场。1984年前后,境内蚕场以生产莱芜蚕种为主。1988年后,随着桑园
面积的不断扩大,蚕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1993年,莱芜蚕种场完成制种10.3万张。1994
年, 莱芜蚕种场新建1600平方米的蚕室楼,500平方米的仓库,维修改造部分旧蚕室,当
年完成制种14.7万张。1995年,完成制种20.4万张。由于蚕种需求量减少,1996年后年制
种能力在8万张左右。2005年,生产蚕种10万张,发放蚕种18066张。
蚕茧生产 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莱芜夹谷始养蚕制丝。唐代有较大发展。清末民初,
境内遍地植桑,蚕茧生产达到鼎盛,年产茧不下万担,成为全省第二产茧县。1923年,产
茧4万担,其中柞茧500担。1935年,省政府把莱芜列入全省产茧重点县。1938年日本侵略
军侵入后,境内桑树几被毁尽,养蚕业近乎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养蚕业的
发展。1953年,拨款2万元建催育室3处,组织共催共育,并成立蚕茧互助组,建立培训基
地。此后,莱芜蚕业生产开始回升。1959年至1961年,蚕业生产陷入停顿。1964年全国重
点蚕业会议后,县人委把发展蚕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养蚕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养蚕遭到否定和批判,桑树多被毁坏,蚕业生产再陷困境。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号召发展多种经营,农村涌现出一批养蚕专业户。1988年前,
全市蚕茧年产量在40万公斤左右。为打破蚕茧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蚕
茧生产纳入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市丝绸公司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开展产前、
产中、 产后系列化服务活动,调动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1990年,全市桑园面积达2万
亩, 收购鲜茧58.4万公斤,1991年达102万公斤,其中寨里、大王庄、杨庄、口镇的蚕茧
产量超过10万公斤,寨里达42万公斤,成为全省的产茧大镇。1993年,为使全市的植桑养
蚕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全市推广“四加一”(四亩桑园,一个塑料大棚)模式,
全市鲜茧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公斤。1995年达158.7万公斤。1996年始,由于蚕茧需求量
减少, 生姜、 大蒜价格上涨,蚕农植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毁桑、弃桑现象严重。
2003年, 全市桑园面积不足1万亩, 蚕茧产量在50万公斤左右。 2005年,全市生产鲜茧
60.1万公斤。
制丝业 唐、宋时期,境内缫丝业已遍布民间。牟汶河、嬴汶河两岸乡间缫丝、机织众多。
民国初年, 境内丝厂纷纷建立, 缫丝多销往上海及周村,每箱丝价在白银1700两左右。
1930年, 30支小框丝厂有十几家,土缫丝厂28家,全县大小丝厂381家。此后,由于美、
英、法、德、日等国在中国丝厂扩大和垄断,境内丝业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上海
丝价大跌, 箱丝不到白银500两。1938年,境内丝厂多数倒闭。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槲
林、 颜庄、故事、站里4处丝厂。至1960年,因缺乏原料停业,只收烘不缫丝。此后又相
继在茶业、郗渔池、槲林等建立缫丝厂,后因销售不景气或原料缺乏而停业。1981年后,
境内丝厂只收烘鲜茧,无丝厂制丝,鲜茧多送周村及省丝绸公司指定的丝厂。1993年8月,
莱芜制丝厂筹建处正式组建, 设计生产能力120吨/3600绪(立缫机),投资750万元,完
成建筑面积9120平方米。 1994年6月,莱芜制丝厂竣工试产,当年生产白厂丝45吨,产值
700万元。1995年,生产白厂丝127吨。1998年12月,莱芜制丝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
山东银河丝业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引进国内新型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五组(100台),
完成缫丝机自动化改造。 2001年,生产白厂丝128.5吨。是年,与中丝生丝进出口公司、
中鲁丝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新上真丝捻线丝项目,打破靠制丝单一生产的格局,提
高市场竞争能力。2005年,生产白厂丝141吨,质量指标达到省级标准,上缴税金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