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供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33&run=13

管理机构 1939年8月,八路军泰山军分区贸易局在见马创立莱芜第一个合作社,也是全省
4个早期合作社之一。1948年9月,莱芜县合作推进社成立,直属鲁中南第一专署。1949年
5月, 隶属莱芜县政府。1950年5月,合作推进社改称供销合作总社;8月,供销合作总社
改称合作社联合社。1954年,合作社联合社改称供销合作社。1956年,供销合作社设秘书、
干部、财务会计、组织检查、物价、经济计划、饮食管理、供应科和商改办公室,辖土产
废品、副食、中药材经理部、肥料农药机械批发站、日用杂品批发站、农具供应站以及第
一(口镇) 、第二(寨里)、第三(鲁西)农具供应分站。是年8月,药材经理部移交商
业局。 1957年2月,县农产品采购局撤销,其棉、麻、畜产品经营产品经营业务移交供销
社。 1958年4月,县服务局及所属专卖公司、食品公司、蔬菜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并入县
供销社;6月,供销合作社与商业局合并,统称莱芜县商业局,对外仍保留莱芜县供销合作
社,设百货、服务、民用器材、食品、副食杂品、土产、生产资料、蔬菜、果品经理部,
原各区基层供销社改称商店。1960年,县供销合作社调整为百货、食品、蔬菜、生产资料、
土产、 烟酒糖茶、饮食服务公司和煤炭石油木材经营处,另有7个市场交易管理所。1961
年9月, 县供销合作社与商业局分设办公,恢复建制。1962年,设秘书、财务、计划、组
技指导、商政物价、业务、储运科,撤销人事科,建立政治监察科。1963年,恢复人事科,
设立外贸科和日用杂品、食品经理部,交易所移交物价管理委员会。1964年,设政治处;
储运科改为储运站。 1965年,撤销储运站;是年7月,增设副业科。1971年12月,供销合
作社再次与商业局合并, 仍称商业局。1975年8月,与商业局分设,恢复供销合作社,设
政工、 秘书、业务、财务计划、副业、外贸组。1977年,组改为科。1981年8月,供销合
作社增设基层科、 保卫科。 1982年2月,增设职工教育科;4月,增设工会工作委员会。
1983年,市供销合作社改称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设秘书、政工、业务、财务、统计、基
层、 副业、保卫、教育科。1984年5月,增设老干部科。1987年增设副业科(后改称乡镇
企业科),辖土产杂品、果品、综合贸易、废旧物资回收、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供销社职
工学校、印刷厂及15个基层供销社。1992年7月,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改称供销集团总公司。
2001年4月, 复称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05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设办公室、政治工
作部、财务部、审计部、资产管理部、合作指导部、经营开发部、进出口部,有干部职工
17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3人。
供销经营 农业生产资料销售 清代至民国时期,小农具均由私人经营,或是制造兼零售;
农业生产用肥主要是农家肥料,零售经营限于豆饼、豆粉、鸟粪类肥料。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营,经营品种增多。1949年,县合作推进社经营的农
业生产资料主要有锄、镰、镢、锨、犁铧、犁镜和其他小农具,销售化肥930吨、农药2吨。
1950年, 供销社零售豆饼43.1万公斤、杀虫药2969公斤、扫帚2400把、木叉560杆、硫磺
8541公斤、豆面2.5万公斤;首次引进销售胶轮手推车50辆、新式步犁4具、推式解放水车
1架、 喷雾器2个。1951年,境内推行新式农具,销售水车336架、步犁43具。1952年,实
行化肥贷放, 年内共贷出化肥79.45吨。是年,首次引进销售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共
200具。 1954年,提倡以农家肥为主,合理分配供应化学肥料,同时用赊销、现售等办法
供应水车、步犁、耘锄、药械和农药支援农业合作社,全年共销售化肥210.3吨、水车972
架、 步犁411具、喷雾器840架、双轮双铧犁40具、农药2.8万公斤。1956年,增加新式农
具经营,销售播种机6台、收割机1台、圆盘耙40台、抽水机9台、马225匹。
1957年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品种逐步由手工工具向动力机械发展,对有限的机械、商品
肥料等实行合理分配供应。1958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额230万元,比1957年增长15.26
%; 销售化肥249.5吨、颗粒肥30万公斤、骨粉30万公斤、双铧犁220具、单铧犁30具、锅
驼机21部、 耘锄150具、水车1500架、农药械170架、农药15万公斤、马60匹、牛200头、
驴100头及其他生产资料; 提水工具由铁制解放式和二人拧水车发展到自吸泵、离心泵、
轴流泵和深水泵,动力机械由锅驼机、汽油机发展到各种型号的柴油机。1964年,始销售
推广氨水。1965年春,销售化肥3235吨、氨水耧300多架,同时销售大量推车胶轮及内胎、
外胎、车盘等。1972年,始销售推广磷肥及脱谷机、扬场机。1975年,销售化肥18816吨、
氨水7684吨、 农药845吨、柴油机460台、拖拉机161台。是年,始销售腐殖酸肥料。1978
年,销售化肥52052吨。1980年,销售化肥72791吨。1983年,销售化肥83631吨、农药476
吨。1984年至1987年,除供销系统经营外,农业生产资料多渠道销售,个体和乡镇企业均
经营。1989年,国家实行农资专营,化肥、农药、农膜只允许供销社农资行业独家经营,
供销社化肥供应量逐年增加。
地级莱芜市建立之初,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实行多口经营,致使市场混乱,化肥价格
上涨。1994年,国家恢复农资专营,市场渐趋稳定,并一律执行全省统一零售价,年内全
市建立15个化肥、农药保质监销处,全年供应化肥21300吨、农药365吨。1996年,供应化
肥10万吨、 农药305吨、农膜410吨。1998年,供应化肥6万吨、农药250吨、农膜310吨、
农机具1.1万台(套) 。2001年,销售化肥8.2万吨,优质肥供应量占全市总需求量90%以
上。 2004年,组建肥料农药协会;10月,加入省级农资协会。2005年,经营优质化肥8万
多吨。
农副产品购销 境内农副产品丰富, 主要有粮、棉、油、麻、生姜、大蒜、花椒果品、畜
产品等。莱芜是大麻、生姜全国重点产区,20世纪50至60年代,生姜、大麻被列为国家二
类产品。1950年,供销合作组织成立后,开办农副产品收购业务。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期
间,两个系统均收购农副产品。机构分设后,属商业系统经营的农副产品,供销社受其委
托代为收购。1953年至1954年,国家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纳入国家计划,
实行统购统销。供销社的收购转向生猪、禽蛋及一些零星土特产品类。1959年至1961年,
农副产品收购量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种植业、
养殖业、编织业得到发展,农副产品收购量迅速增加。1979年起,恢复货栈贸易和城乡集
市贸易,开始出现集体商业自购自销、个体商贩长途运销、农林牧等生产单位自销以及使
用单位直接与生产者挂钩采购等多种经营形式。1982年后,供销社改变经营策略,由重销
售轻收购变为收购销售并重。1984年,取消鲜蛋、生猪计划收购。
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政策进行调整,在缩小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行议购议
销。是年起,农副产品经营范围逐年扩大,供销社在做好原有农副产品经营的同时,扩大
到议价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 并开展省内外各公司之间、 本行业和外行业之间的联营。
1993年,以土特产品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为依托,组织出口大蒜近千吨、牛蒡40吨、白瓜子
200吨,总值400万元。同时,以经营生姜、大蒜为主的营销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日益扩大。
1994年,供销系统完成农副产品收购1172万元。1996年,开展农产品分购联销,拓展外向
型经营和农副产品购销业务,全年加工出口桔梗600吨、生姜1万吨、姜芽1200万支、大蒜
1万吨、牛蒡1500吨,购销土豆3000吨。1999年6月,经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市供销
集团总公司开始涉足农副产品出口的自营和代理业务。2001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出口
生姜、大蒜等农副产品600多个集装箱共1500吨,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
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2005年,组建市农资协会、市果品协会。是年9月,在莱芜会展中心
举办2005山东农业生产资料暨农产品展览会,参展范围以化肥、农药、农产品为主,同时
涉及农业机械、 种植、养殖等众多农业相关行业,120多家省内外参展单位,展位数量达
140多个。
废旧物资收购 1952年, 县供销联合社以及基层社、代购点开始收购废旧物资,主要收购
废铜、锡、铅、铁等。1955年,境内开展收购土产废品运动,废品收购量占物资收购总量
的25%。 1959年,废品收购业务由土产废品采购经理部专营。1983年,废旧物资收购主要
由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经营;县属以上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废钢铁以及报废的锅炉、
机床、汽车、机电产品等,由金属回收公司收购。1985年,根据商业部、公安部、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城乡个体商业户经营废旧物资的暂行规定》,对收购废旧物资的个体
商业户进行登记审批,废旧物资市场逐步规范。1987年,扩大回收范围,凡是有废旧金属
的地方都在回收范围之内,供销社系统、物资系统及所属业务机构均收购废旧物资,同时,
城乡各地出现许多个体收购点。1993年,供销集团总公司收购销售废钢铁8000多吨、串换
钢材3200吨。1994年,企业收购经营均实行增值税。1995年,对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的增值
税一般纳税人,按现行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后,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由企业提供纳税凭
证,经审核批准,按已入库增值税税额的70%返回企业。2002年,收购废旧物资3.3万吨。
2005年,收购废旧物资3.8万吨,经营钢材1万吨。
网点建设 1949年, 县合作推进社扶持群众生产自救,组织代销组。1951年,县供销合作
社联合社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在口镇成立。1952年8月,县联合社推销经理部在口镇成立。
1953年,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和推销经理部迁至莱城。1954年,部分区供销合作社利用小
商小贩开展代购代销业务。1955年,代购代销店成为供销商业的一部分,至1956年全县有
605个。是年,成立农具供应站(在口镇、寨里、鲁西设分站)和肥料、农药机械批发站。
1975年10月, 县果品公司成立。1981年9月,县供销合作社贸易货栈成立。1982年,全县
有代购代销店935个,12月起,全部改为集体或个体经营。1983年9月,市废旧物资回收公
司成立。1987年有干部职工64人。
1993年, 以华联商城和再生资源钢城分公司为重点的网点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20万元,新
增营业面积12600平方米,年底华联商城一期工程3600平方米营业楼投入试运营。1994年,
先后增设华联商城、第一再生资源公司、石油采购供应站、高美施推广中心、自行车购销
公司、 新新工业品销售公司6家综合性和专业经营服务企业。1995年12月,华联商城二期
工程竣工,营业面积7200平方米。随着供销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点建设逐步转向社有
资产开发。 1997年3月,果品批发市场和鲁中干鲜果批发中心整合,经营面积达9000多平
方米, 年经营水果1.5万多吨,成为莱芜果品经营集散中心。1998年,组织实施以组建中
心社,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开展“一人联百户,四供一服务”活动为
主要内容的农村四级综合服务网络,全市建起专业合作社8个、村级综合服务站150个。
2000年,推行农资网络化经营模式,市供销集团总公司与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合作,成为
中化化肥的网络成员单位。2001年,先后与全国30多家企业建立起总代理、总经销等稳固
的业务关系, 在全市各乡镇、村设立经营网点260多个。2004年10月,组建鹿野永盛蜂产
品专业合作社,吸纳江西、湖南、浙江及山东养蜂户1600多家。同年,市农资站在全市及
沂源、博山、新泰、蒙阴等地建起农资网络200个。2005年6月,组建常庄文峰中药材专业
合作社, 帮助农民年增收200万元;11月,常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设立百货超市、
农资超市,洗浴、理发、老年活动中心;与济南铁路局莱芜车务段合作,组建山东铁农物
流公司,成为全省铁路与地方第一家以股份形式组建的企业。至年底,农资营销网络初步
形成,在莱芜、新泰、蒙阴、博山、泰安等地建立连锁网400多个。
社办工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办工业围绕业务,服务生产,服务群众,就地取材,就
地生产,就地供应。社办工业主要业务有糕点、调料加工,铁、木质小农具加工,席业编
织,均为手工操作,产品供应当地市场。1952年,县合作社联合社设生产科。10月,贯彻
省供销社合作总社第二次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在王大下木业社召开东关、王大下、鲁西等
铁、木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和油坊负责人会议,落实生产计划,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年底,
王大下木业社、申陈村铁业社、口镇木业社实现加工产值45180元、利润2475元。1955年,
本着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结合整社并社,在县供销合作社组织下,先后建立口镇
利生翻砂业生产合作社、寨里建生红炉铁业生产合作社、申陈村裕民红炉铁业合作社、口
镇胜利红炉铁业生产合作社、王大下利群木业生产合作社、东关红炉铁业生产合作社、颜
庄红炉铁业生产合作社、口镇利民绳经业生产合作社和缝纫业、席业、编织业等多种形式
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6个,社员6160人;组织生产小组47个,1958人。这些手工业合作社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利实行股金分红和劳动分红,靠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
1955年,“瑞生恒”酱菜园和顺香斋加工厂实行合营,归属县供销合作社。经扩建,“瑞
生恒” 酱菜园有制醋、制酱油、制麸曲、糖稀、面酱、糕点6个车间。年底,手工业合作
社独立后,社办工业主要是为购销业务服务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1956年,县土产畜产废
旧品经理部在大王庄建缫丝厂1个,招用工人20多人。1958年6月,建起养蜂厂1处,同年,
在颜庄公社照林建立炼焦厂,建窑25个,有工人160人,生产焦炭4000多吨。“大炼钢铁”
停止后,炼焦厂也随之撤销。同时,矿山、方下、寨里、杨庄、羊里等供销合作社相继建
立土制磷肥厂,1960年因肥效不佳停产。
1961年,全县供销合作社恢复后,社办工业又得到发展。加工业以棉花加工和基层供销合
作社的糕点加工、酿造、小农具加工维修为主。土产废品经理部建成棉花加工厂,以弹棉
花为主,全县供销合作社经营的絮棉都由棉花加工厂加工供应。1963年将顺香斋加工厂移
交商业局。1971年至1976年,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基层供销合作社相继建立“五七”
小工厂(根据“五七指示”建立的小工厂),加工中小农机具,修车补胎,有些还设有红
炉、刨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前店后厂,支援农业生产。后随各公社农具
修造厂的建立,加工修理业务减少,至1976年,“五七”小工厂转产或停办。这一时期,
糕点加工和酿造业逐步扩大。
1975年,县供销合作社再次与县商业局分设后,供销合作社加工业在以科技为先导,提高
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努力降低成本,更好地为扩大销售、改善供应服务的发展方针指导
下,随业务的扩大而逐步发展。棉花加工实现机械化、半自动化,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糕点加工、酿造也开始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1977年,全县15处基层供销
合作社有加工厂14个, 从业人员168人,年产糕点682吨、饴糖17吨、酱油925.5吨、食醋
510.5吨、咸菜327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市场日益繁荣。1983年
供销合作社完成体制改革,发展速度加快。1984年,投资50万元建起瓜籽加工厂、印刷厂。
1986年至1988年,投资2100万元兴建农用塑料加工厂、纸板箱厂、果蔬脱水厂、啤酒厂和
羊毛衫厂。1988年,全市社办工业发展到13个行业,37个加工生产单位,55种产品。当年
生产啤酒2000吨、瓜籽1035吨、糕点1151吨、调料1400吨、纸箱16万个、羊毛衫2500件,
总产值807万元, 是1983年的3.3倍。1989年至1992年,供销合作社投资360万元对社办工
业进行28项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开拓产品销路,全市
社办工业新增产值1400万元。同时,新发展专用肥生产、机械加工、塑料加工、梳绒加工
和食品加工等项目。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供销集团总公司对社办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市纸板箱厂通过山东省
经委的“一级企业生产许可证”评审和山东商检局“出口包装企业生产许可证”验收,成
为全市第一家具有生产出口包装纸箱资格的企业, 年产高档出口纸箱500万平方米,产值
600万元。1995年,市瓜子总厂改扩建生产车间,自行设计安装烘炒锅,日产量由8吨提高
到20吨; 市东方玩具厂发展来料加工业务, 建成由下料机、热切机、弹花机、充棉机和
100多台缝纫机配套的生产流水线, 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多打。是年6月,在莱城区寨里镇
成立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厂。1996年,土产公司与省果品盐业公司联营新上塑料编织袋厂和
塑料彩印包装厂。1997年,市东方玩具礼品总厂通过省商检局考核验收,获得出口质量许
可证,由为外贸部门代理加工发展成直接为外商加工出口,长毛绒儿童玩具获全省农民文
化艺术博览会银奖。1998年,全市供销系统工业总产值达到5600万元。2000年,富华公司
对单面机加热设备进行改造, 由电加热改为燃煤油加热,年节约资金8万元。2001年,社
办工业企业共生产编织袋350万条、 出口专用纸箱136万平方米、玩具150万只、农副产品
6000多吨。同年5月,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投资成立奥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生产C
型钢、隔热夹芯复合板和从事建筑钢结构工程制作安装,当年实现产值500万元。2004年,
华星建安公司在开发区组建山东赛博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环保水泥机械设备,总投资5800
万元;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对所属企业实行民营化改革。至2005年,市直17家社办企业的
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社办企业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