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内贸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31&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商品交换主要靠小商小贩或生产者通过集市、庙会、山会进行。清末
至民国时期,少数商家设立门头,多集中在莱城、口镇、颜庄、寨里、水北等较大集镇。
1935年前后,口镇成为商业重镇,有商户120余家。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后,
商业活动一度萧条。 1939年8月,泰山军分区贸易局投资、军民合办的西见马村供销合作
社成立,为境内供销商业之始。至1940年,战乱逃亡的市民陆续返家,小摊小贩逐渐活跃。
1941年后,有些商人开始做些食盐、煤油、火柴、布匹等生意。1944年,泰山区工商管理
第五分局在常庄、勺山、寨里设立商店,为境内国营商业之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公私营
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9年, 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940万元, 绝大部分是集市贸易。
1953年起,国家相继对粮油等农副产品及布匹等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对重要生产资料实
行计划分配, 统一管理, 有的实行凭票供应,禁止自由交易,集市贸易一时出现萧条。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商业均纳入国营、公私合营或集体经营。
此后,国营和集体商业迅速发展,个体商业受到抑制。1962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商业
工作问题的决定》,将集市贸易作为国营和供销社商业的补充,肯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
极作用,集市贸易形势好转。1964年,全县参与集市交易的个体工商业户有3029户。“文
化大革命”时期,个体商业和社队经营的集体商业停滞,集市贸易受限制,形成单一的公
有制商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形成国营、供销合作联合体、个体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流
通渠道增多,货源充足,市场繁荣。物资管理执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生产资料进入市场流通。1979年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空前繁
荣, 全县参与集市贸易的国营、集体工商业户166户,个体工商业户295户。1982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全市商业企业整顿工
作全面推开。1983年12月起,居民凭布票购买纺织品的历史宣告结束。1984年,按照《国
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要求,商业行政
部门陆续将经营、计划、财务、物价、人事、工资、奖励等权下放给所属企业。1986年,
商业系统逐步展开由计划供应商品的经营模式转向市场开放经营的经营体制改革。1987年,
全市有商业饮食服务业11499户、 30022人,其中商业8766户、24654人,饮食业1257户、
3077人,服务业1476户、289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0137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7605
万元。1987年至1992年,商业企业实行两轮承包责任制改革,经营模式逐步由计划供应商
品向市场开放经营转变。 1992年5月,市商业集团总公司成立,商业行政部门变为企业法
人。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市场化步伐加快。1993年,商业、供销、物资、粮食四大集团公司相
继成立;东方大世界、时装大厦、华联商城、莱城建材市场、粮油批发市场投入运营。全
市年成交额在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市场达到15处,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4亿元。至年底,
全市建成市场网点16535个, 营业总面积79万平方米。1994年,八大流通部门(商业集团
总公司、供销集团总公司、粮食集团总公司、物资集团总公司、医药公司、石油公司、丝
绸公司、烟草公司)完成商品销售额26亿元,实现利税4095.9万元,实现利润2553.8万元。
1995年,完成商品销售额27.7亿元,实现利税3624万元,实现利润1011.7万元。1995年起,
市商业集团总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实现由单一的商品经营向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
相配套的过渡。1996年4月,市贸易局(财贸办公室)成立,管理全市商业、物资、粮食、
供销、石油、医药、烟草等商品流通方面的工作。1999年,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遵循
“一个原则、三个标准”(因企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经济效
益提高、有利于职工收入增加的标准),采取国有民营租赁制、以租股结合为主要形式的
股份合作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出售四种形式进行企业改革。
进入21世纪,物资购销、国有商业、供销企业等商贸企业纷纷改制,同时新型流通业迅速
发展。2001年,商业集团总公司、供销集团总公司、市物资集团总公司和粮油集团公司撤
销, 下属公司开始改制为民营企业或实行破产;全市各类市场达到177处,其中消费品市
场166处, 生产资料市场6处,生产要素市场3处。2002年,商贸企业开始由商品经营为主
向资产经营为主转变,通过资产处置、变现,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和职工走向
市场。同时,以连锁经营、超市、专卖店、物流配送、总经销、总代理为主的新型流通业
态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市经贸委按照“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加大融资力度,全力推进全市重点市场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
完成商品销售额21.3亿元。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9亿元,完成销售
收入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