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范具和铸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06&run=13

古代冶铸范具 铸造器具, 必须先有铸造物的范具。范具有石范、泥范、陶范、铜范和铁
范等。
石范 人类铸造是从使用石范开始的。 石范通常用质地松软的砂岩、片麻岩凿成,由于琢
磨费时,在金属液的高温作用下易崩裂、脱落,因而长期以来仅限于制造工具、兵器类,
但因其坚固耐用,从原始时代末期直至商周时代仍在使用。在莱城北铜山冶铜遗址出土了
一批汉代钱范,其中有一块三铢钱石范,同出土的还有半两石范。嬴城冶铸遗址还出土了
双刀石范,为变质岩石质。莱城区寨里镇宜山冶铸遗址出土过“石铲范”,石质为变质岩,
属唐代器物。这说明莱芜石范铸造一直沿用到唐代。
陶范 用泥范铸造器物, 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铸造方法,应用最为普遍。为了提高范具强
度,泥范制成后要进行烘烤,所以称之为陶范。制陶范配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砂和黏土,
还掺入植物质。
铁范 继陶范铸造以后, 铁范盛行。战国时期,出现铁范。西汉时期,优质铸铁工具普遍
使用。铁范一般用灰口铁铸制,热稳定性好,可避免受热变型。莱芜出土的汉代农具铁范
就是典型代表。
汉代农具铁范。西汉初,冶铁民营,民间冶铁铸器兴盛。汉武帝实行官营后,严禁私人冶
铁铸器,民间纷纷将冶铸设备埋于地下,以备再用。1973年,莱城区牛泉镇亓省庄村民在
村西南坡发现了24件窖藏的农具铁范,大约是西汉武帝时民间冶户藏于窖中。主要有犁范、
镰范、 镢范、 耙范等。据北京钢铁学院和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检验,化学成分含铁量占
94.314%, 碳4.25%,硅0.18%,锰1.2%,硫0.028%,磷0.028%。含锰较高,含硫较低,当
系以木炭为原料的产品。铁范两侧部分基体为珠光体,夹有浇铸凝固时生成的片状石墨,
铁的质量很高。 特别是硅的含量仅有0.18%,比河南渑池1974年出土的一批汉至北魏铁器
的含硅量(0.21%) 还要低。这种低硅灰口铁的生产被认为是冶铸史上的奇迹。我国今国
家标准规定普通铸造生铁含硅量为1.25%至3.75%,否则就会造成“炉冷”事故。莱芜农具
铁范,在含硅量较低的情况下顺利铸造成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高超技艺。
这批铁范制作规整,铸造成的农具大小适用,范上的“山”“李”“口”等铭文是铸范者
的标记,反映了上承战国、下启两汉的农具铁范的特点。铁范的出土,证明西汉时铁质农
具就已广泛使用,莱芜早在汉代冶铁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铁发展的历史,
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这批铁范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山东省博物馆。
铸器 岱庙铁帑 在泰安岱庙内宋天贶殿前的宽阔平台上,平行放置着两大铁帑,此为现存
最早的吉祥缸。吉祥缸,古代也称“门海”,寓意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主要用途
是为防火。实际是一种意愿的寄托物。后来,吉祥缸就变为殿堂前定制的必备品,如北京
故宫的吉祥缸,成为显示皇家庭院尊严、华贵的象征。天贶殿前的铁帑,铸于建中靖国元
年(1101年)五月,由莱芜监铜务冶李冕主持铸造。帑高1.15米,口径1.78米,其形制具
有宋代上侈下敛的特点,外表通体铸有浮雕式图案,自上而下分4层。一层划分为等大的8
个长方块, 由缠枝牡丹和铭文间互组成;二层是不同姿态的8只凤凰翔舞于缠枝荷花中;
三层有8条生动的巨龙飞动, 显示出尊贵地位;四层铸塑有10只活跃的麒麟、狮子、飞虎
等动物图案。整个铁帑装饰繁缛而精细,美观而大方,实属少见。铁帑体态庞大,但外表
光滑,找不到一道铸合的缝隙。造型规整,器壁光洁度好,显示出异常古朴、精致、富丽
风貌,代表了当时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也为研究古代冶炼史提供重要资料。
蒙阴铁钟 在临沂市蒙阴县中山寺有一只盘龙八卦太极钟,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
月, 由泰安州莱芜铁冶务宋武、王宣、刘仙等铸造。铁钟为生铁铸造,高2.3米,底部周
长2.9米, 重1000公斤。铁钟造型独特,顶部钟钮盘龙栩栩如生,精美无比。铁钟肩部饰
八卦太极图,腹部纹饰凸棱纹与此相连。铁钟正面有字体严谨、气势雄健、清晰可见的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