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205&run=13

境内采矿、冶炼历史悠久,古矿冶遗址颇多,至2005年底,共发现采矿、冶铸遗址105处,
其中采矿遗址42处,冶炼、铸造遗址53处,县级以上管理机构遗址10处。
吕祖洞铜矿遗址 吕祖洞, 相传因吕洞宾曾在此修炼而得名,又名绿矿洞,位于莱城区口
镇北江水村西的玉皇顶山。 遗址在山南的悬崖上,洞内生满绿锈,矿品位7,是较好的铜
矿。 崖东西长300米,高约30米,东半部分为铜矿,西半部分混有铁矿。东部有大小不等
的铜矿洞(坑)16个。其中主要的铜矿洞有3个洞组成。由石台阶而上至一洞,洞口面南,
高3.4米, 宽1.5米。内高3.5米,南北长4.9米,宽3.2米。由西北向洞道上二洞,洞道宽
1.75米, 高1.8米,长9米。二洞东西长19.5米,宽10米,高5.8米。在洞西北角,有上三
洞的通道, 高1.5米,宽1.15米,长5米。出洞道后,攀岩而上至三洞。三洞高1.9米,东
西长7.6米,宽4米。《泰安府志》载:“绿矿洞缘石间多绿痕,由半腰一孔入,得平地可
三四十步。东西相间者,大洞各一。又二十余步,小洞二,俱阔丈余。缘绿梯而上丈余,
又两小洞、一平台,名玉皇顶,此绝巅也。相传有个寰道人修真于此。”
经考证,该遗址为商代采矿遗址。
城子县冶铸遗址 位于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 面积较大,约有45万平方米,为冶铜、冶
铁、铸造为一体的冶铸遗址。遗址为农田,主要有嬴城遗址、南烧砟地遗址、北烧砟地遗
址。
嬴城遗址位于城子县村北的原嬴城东部,面积不详,地表和地层中有零星炉渣,出土有商
末的青铜爵、青铜斝,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提梁壶等。
南烧砟地位于城子县村南,东西长555米,宽约210米。地表有炉渣、铁石碎块和铁粉。
北烧砟地位于城子县村西北,占地东西长450米,宽约255米。地表遗有炉渣。西部原有炉
渣山,高5米,距地表深2米多,今平整为土地。出土过汉半两钱范、汉双刀范等。
铜山矿冶遗址 铜山位于莱城区苗山镇铜山村南,因产铜而得名,海拔357米。遗址以铜山
为中心, 北至铜山村, 南至铜山南麓, 西至铜山村西300米,东至六亩地东界,东西长
1720米、南北宽1630米。是迄今为止,境内发现古冶炼遗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综合性
冶铜遗址。它集采矿、冶铜、铸币为一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1973年,省文物普查工作
队根据采集的标本、出土器物和现存遗址的考察,将其定为汉代冶铜遗址。1977年,列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包括采矿、冶铸和生活等区域。
采矿区 有铜山北、西露天矿和铜山、运粮山铜矿洞。北露天矿位于铜山北麓,东西长300
米, 宽200米。西露天矿位于铜山西麓,南北长800米,宽10至230米不等,东斜坡上有铁
矿。露天矿便于开采和运输,是古代开矿的主要形式。铜矿洞位于铜山南麓,洞口面南,
高3米, 宽2米。北向下45度斜道,斜深约200米,至50米处有向西一斜道。巷道巧妙地运
用了岩石的压力,凿成椭圆形,至今未塌。1970年,山东省地质队曾在洞内挖到过开矿工
具和半两钱范。 运粮山铜矿洞位于运粮山北麓,东与铜山隔沟相望。运粮山海拔424米,
井口面南, 南北长30米,宽10米。北向斜坡井口巷道,至井口北端,深达4米。北进井巷
50米, 有一大洞室,长宽各约30米,大洞边缘有许多小巷道。地表沿井巷200米,有南北
长170米、宽80米、深2米的矿井塌陷区,东侧遗存大量的矿渣。
冶铸区 位于铜山河两岸,有南园地、六亩地和烧砟地3处,面积达4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
遗有炉渣、铜矿石、汉代陶器残片,并挖出过铜块、锡锭以及大量的陶风筒。在这些遗址
上出土的重要器物保存下来的有9块钱范,均为石质母范。其中的半两、三铢和五铢钱范,
与汉武帝时的第5至10次币制改革相吻合, 这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汉武帝时的币制改革提
供了重要资料。
南园地。位于铜山村南的南园地,西至铜山沟东侧,北沿铜山河南岸,东到与村东河北岸
小石桥相对的南岸点和铜山北矿的连线, 南至铜山北矿与标志牌的连线。东西约650米,
南北220米至450米不等。 地表有小颗粒炼砟。村中和村南有炉砟山堆积,高约4米,直径
20至30米不等。
六亩地。位于铜山河北的辛大铁路东,占地东西长260米,宽约50米,地表遗有炉渣。
烧砟地。位于铜山村西。东从南1号水井的北向延长线,南沿铜山河北岸,西至烧砟地南2
号水井的北向延长线, 北至簸箕山南的10米等高线处。 遗址东西长670米,南北宽260至
430米不等。遗址地表现遗有矿石、炼砟。在中西部公路北侧的断面上距地表1.2米处暴露
着文化层,有厚0.4米的炼砟层,并有烧土痕等。此地曾出土陶鼓风管。
生活区 未正式发掘,地表遗有布纹陶片及口沿、器足等。
三坑十八冶 北宋时期, 莱芜冶铁规模加大,与江苏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铁中心,设
专营铁务的机构——莱芜监,辖“三坑十八冶”,其冶炼规模居全国首位。《寰宇记》载:
“莱芜监在莱芜县界,古铁冶之务也,管一十八冶,县监不相统”。
其中“十八冶”之一的石门冶规模最大,形成城市面貌,一度称为“铁冶城”。明代天启
年间落成、位于大冶村的庙碑记载:“石门冶,冶务人丁众多。炉火成片,红光映天,夜
如昼间。铁件外搬之车马兵役往来络绎,犹城池焉,人谓铁冶城也”。石门冶的遗址,在
大冶村北大冶水库的淹没区内。从布局上看有较大范围的采矿区、选矿区和冶炼区,在选
矿区遗有上千吨经筛选的精矿粉,西北部为冶铸区,且有用作耐火材料的坩土坑和烧制燃
料的木炭窑。当时这里南北对峙着悬崖峭壁,恰如石门,故名石门冶。因为冶务兴盛,人
丁众多,形成城镇规模,因此又名铁冶城。后来村以冶名,称大冶村。
小北冶冶炼遗址 小北冶冶炼遗址位于莱城区高庄街道小北冶村北。 遗址地势南高北低,
南视北冶岭,西至大北冶村,东邻汶河,与汶阳冶炼遗址隔岸相望。在东西1000米,南北
500米的范围内,冶炼遗存丰富,耕土层散布有炼砟、矿石、煤灰等遗物。整个遗址分布,
南为采矿区, 均为露天开采,东北部为选矿区,中部地区为冶炼区,遗址西北部地下2米
处发现有建筑基石,并有“铁冶都提举司”残碑一段,后遗失。在遗址中部的一条高4至5
米的东西向断崖上, 文化层清楚。耕土层0.4米下即为冶炼层,一般厚约2至3米,有的部
位达4至5米。整个遗址地表及冶炼层中,有大量唐宋元明时代的瓷器残片。1958年,在遗
址南小北冶岭上,群众在打石头时,挖出一铭文刻石,上记“至元六年打大石二炉”字样。
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