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田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69&run=13

境内历来重视农田灌溉,引河、引泉、利用井水和湾塘进行灌溉的历史较长。但因自然条
件的限制,这种灌溉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大部分农田都
得不到灌溉。1949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2.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新中国成立
后,随着一大批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农田灌溉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起,以改善
灌溉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各级都成立由主要领导任指挥的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以会战的方式动员群众利用冬春两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整平
土地,打井修渠,引河筑坝,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90年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加注
重质量和效益。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尊重科学、注重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突出重点,确保效益。在建设投入上,各级加大了对水利建设财政投入,制定一系列补助
政策,深化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设投入。1992年,各级采取户户
联合、 村村联办、村企联合等多种方式,发展水利股东3.4万户,筹集社会资金3000多万
元,开辟社会办水利的新局面。同时,本着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积极推进小
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建设。对
重点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承包制,并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
工艺、 新设备的研究、 应用与推广,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00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
62.3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
引河 民间历来引用河水灌田,但数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引河发展较快。1959年159处,
灌溉面积20620亩。 较大的工程有汶阳、 牛泉、沙王庄、冷家庄4处。汶阳引河,始建于
1953年3月, 1955年6月建成。 4条干渠总长6500米,6条支渠总长2500米,引水流量平均
0.75立方米/秒,灌溉陈盘龙、草沟、前盘龙、侯盘龙、小陈家峪、西陈家峪、汶阳、段
盘龙、 马盘龙9个村的2800亩耕地。1970年后,因煤矿大量从河中取沙,水位下降,工程
废弃。牛泉引河,位于泉河村东,设计取水量0.307立方米/秒,引水口和干渠设计为1立
方米/秒,1959年修建。干渠从泉河村至毕毛埠村,长11.6公里。支渠9条,长5.35公里,
灌溉面积6887亩,1981年后因河内缺水停用。沙王庄引河,建于1959年。干渠从沙王庄至
坡草洼,长4400米。支渠3条,长1000米。引水0.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6500亩,其中提
水灌溉1500亩,1981年停用。冷家庄引河,1959年群众自发修建,1965年改建为永久性工
程。 渠首工程由拦河潜埝、冲沙闸、进水闸组成。干渠从冷家庄至陈家楼,长6.7公里。
支渠1条, 长15.1公里。最大引水量0.9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99万亩,1966年达
到2万亩。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河流上游扬水站增多,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引泉 1935年, 境内有泉49处,大部淤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倡导引泉。1957年,
引泉12处,即鹏山、徐冶、坡草洼、响水湾、黄花店、青泥沟、邱山、港里、泉河、牛泉、
毛埠、马家泉。有的直引,有的提水,共灌溉农田3328亩。此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逐
年减少。20世纪70年代,仅有郭娘、苍龙、黑虎、牛泉、东泉、莲花、海眼、郑王庄、鹏
山、邱山、辛庄、乌江、腰泉、垂杨、田庄、鱼池16处,且旱年多干涸。诸泉涌水量以郭
娘泉最大, 为0.14至0.36立方米/秒。 其次为腰泉、 鹏山、 辛庄、乌江等泉,涌水量
0.128至0.255立方米/秒。其余皆在0.06立方米/秒以下。引泉中,以鹏山泉开发利用最
好。1957年10月至1958年10月,开挖渠道8750米,修建渡槽1座、暗渠120米,灌溉百嘴红、
桑园、秦家洼等村农田6000亩;1981年,还能灌溉农田;1983年后,因向莱城居民供水,
不再用于灌溉。
水库灌区 全市大中型灌区8处,设计灌溉面积48.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97万亩。1986
年后,针对水库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现状,对重点灌区进行了维修加固、防
渗处理。 1987年, 实施大冶水库灌区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渠堤加固1.42万米,渠道清淤
1.1万米,混凝土渠底防渗0.3万米,压顶石翻修0.2万米,翻修渠墙9处、长0.16万米,新
增和维修建筑物11座。1984年4月至1988年1月,完成葫芦山水库向沟里水库调水、防渗加
固工程,新建干渠0.96公里,其中隧洞长0.85公里。乔店、鹁鸽楼、公家庄等中型水库灌
区及各乡镇街道的小型水库灌区也先后进行了维修、加固、配套,累计修建砌石、混凝土
防渗渠260公里,修复各类水工建筑物410座。灌区自配套运行30多年以来,由于受资金的
制约,从未对灌区工程进行过维修加固。灌溉面积逐年减少,至2005年,实灌面积减少为
1000亩。
雪野水库灌区 雪野水库经过加固改造,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1万亩。
有干渠4条, 总长69.01公里。 总干渠长3.1公里, 设计流量18.3立方米/秒;西干渠长
27.23公里, 设计流量8.3立方米/秒;西分干长7公里,设有河北、羊山子、温石、孤山
子4个灌溉管理站;东干渠长31.68公里,设计流量13.1立方米/秒,设有三山、口镇、亓
家官庄、何家官庄、胡家宅、石家河6个灌溉管理站。灌区共有支渠、斗渠、农渠134条,
总长191.45公里,渡槽、闸门、涵洞等建筑物630座,灌溉今口镇、张家洼、方下、羊里、
寨里、 大王庄、杨庄7个镇(街道)134个村的农田。1963年4月26日,总干渠和西干渠开
始灌溉。1966年7月,东干渠开始灌溉。
1970年初具规模,1976年底完成土渠改石渠,多年来发挥了较好效益。但由于原工程施工
标准低,质量差,加之长期运行,工程老化退化渗漏现象严重。1999年,为提高渠系水的
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灌区,雪野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开始做前期准备工
作。2001年,水利部批准对雪野水库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共分五个年度实施。
至2005年,工程完成总投资3761.425万元,对总干渠3.1公里,东干渠31.68公里,东干渠
支5、支6、支7渠进行了改造。
雪野水库灌区通过节水改造, 一次灌溉由2001年前的1600万立方米减少到2005年的700万
立方米, 节水达900万立方米。干渠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
的0.43提高到0.69,灌溉周期由原来的22天左右缩短至11天左右。
大冶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6.6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实际最大4.07万亩。干渠
长24.6公里, 设计流量7.5立方米/秒,流经小古城、南山阳、北山阳、北王善、王家庄
子、北埠、马家庄至姚家岭。有支渠9条,长28.55公里,斗渠76条,长45.7公里。有桥梁、
涵洞、渡槽、闸门等建筑物174座。设古城、山阳、北埠3个灌溉管理站。灌溉今口镇、张
家洼街道、凤城街道共67个村的农田。1959年春,西干渠开始灌溉。1961年春,东干渠开
始灌溉。
1978年,投资20万元,干渠由土渠改建为石渠;1987年,对4000米干渠渠底进行了防渗处
理;1990年,对4500米干渠渠底进行了混凝土防渗处理,完成干砌石3450立方米,混凝土
1800立方米。灌区自建成后,由于工程质量始建标准低,质量差,遗留问题多,虽多次进
行防渗加固处理,也只能是修修补补,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城镇规划及道路厂矿
占用大量农田,灌溉面积逐年递减。至2005年,每年实灌面积仅0.6万亩。
乔店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3.8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6万亩。南干渠总干长6.83公里,
设计流量4.35立方米/秒,分干渠2条,长8.4公里,支渠9条,长19.92公里,斗、农渠69
条, 长20.7公里。有渡槽、暗渠、倒虹吸、生产桥、农门等建筑物499座。在西田庄设灌
溉管理站。 灌溉辛庄和里辛镇31个村的农田。北干渠及其支渠总长12.5公里,设计流量3
立方米/秒, 灌溉辛庄镇7个村的农田。1970年7月、1982年5月,南、北干渠分别开始灌
溉。
渠道自运行后, 工程标准低,尾工多,老化退化严重,渠道完好率只有60%,建筑物工程
完好率只有25%。
杨家横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1.84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1.2万亩。总干渠长7.15公里,
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有支渠5条,长3.8公里。东干渠长7.15公里,设计流量1立方米
/秒。西干渠长4.5公里,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西分干长2.8公里,设计流量0.5立方
米/秒。建有三角拱、肋拱、石拱等各类渡槽35座、长1.56公里,暗渠13段、长1.48公里,
倒虹吸4处、长0.85公里,节制闸、泄洪闸、桥梁、跌水、农门等建筑物259座。设吕家峪、
秦家洼两个灌溉管理站。灌溉凤城街道、辛庄镇39个村的农田。1974年4月开始灌溉。
1998年, 莱城区水务局投资15万元对总干渠上游进行了防渗处理,累计防渗3公里。高新
区成立以后,占用、报废灌区下游渠道近10公里,造成灌区下游近0.8万亩农田无法灌溉,
至2005年底,实灌面积为0.4万亩。
葫芦山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0.33万亩。干渠长13公里,设
计流量4立方米/秒,建有节制闸、泄洪闸6座,桥梁29座,石拱、双曲拱渡槽12座,涵洞
1l处,暗渠10处、长2593米,农门22座。1965年8月, 东放水洞开始灌溉。1969年3月,西
放水洞开始灌溉。
灌区干渠自建成以来,灌区不配套,只有总干渠没有支渠,干渠没有进行大规模维修,只
是在建调水工程时,对总干渠的局部进行了维修,新建了约2公里渠道,包括暗渠和涵洞。
仍有近1公里没有开通。 1981年实灌面积1500亩,1982年2000亩,1983年1000亩,1984年
至2002年均为2000亩。2002年后,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开发区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部分
渠道被占用,无法通水。灌溉面积为0。
沟里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1.77万亩, 实际最大灌溉面积0.8万亩。干渠设计流量2立方
米/秒, 全长9公里,建有石拱渡槽3座,暗渠8段、长1845米,闸门、桥梁、隧道等建筑
物53座。干渠以下未修支渠。1968年春,开始灌溉。
1981年,实际最大灌溉面积4000亩,水流至干渠末尾坡草洼南。1983年后,由于水库严重
漏水,枯水年份等原因,供水很少,只供至桩号1+150安仙暗渠进口以上,灌溉几十亩地,
效益不高。
鹁鸽楼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1.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25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0.5
万亩。西干渠长220米,仅能调洪,不能灌溉。东干渠长5.93公里,设计流量1.2立方米/
秒,建有支渠闸门13座,节制闸、泄洪闸各两座,渡槽6座,桥梁11座,暗渠445米。1979
年5月,开始灌溉。
水库设东西两条干渠, 东干渠全长5980米,渠系建筑物34座,实际灌溉面积1万亩;西干
渠2000米,实际灌溉面积1000亩。1979年至1988年,东干渠灌溉面积1000亩,西干渠灌溉
面积600亩,1988年至1998年,灌溉面积5000亩,1998年至2005年,灌溉面积3300亩。
公家庄水库灌区 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1.2万亩。
总干渠长0.69公里,设计流量2.2立方米/秒。东干渠长1.1公里,其支渠长1.56公里,灌
溉太平街及水北以北各村的农田。 西干渠长2.97公里,其支渠长3.3公里,灌溉张埠、金
井、方家庄等村的农田。渠道为块石水泥浆砌,建有节制闸、泄洪闸、进水闸、渡槽、涵
洞、桥梁、跌水、农门39座。1980年9月,总干渠、东干渠开始灌溉,1982年3月,西干渠
开始灌溉。
小型水库灌区 境内小型水库多处于牟汶河、嬴汶河及淄河上游,所浇土地多属丘岭旱田,
灌后效益较高。 但因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小, 遇旱易干涸。 2005年, 全市设计灌溉面积
17.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39万亩。其中,小(一)型水库灌区设计10.11万亩,有效灌溉
面积4.8万亩;小(二)型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59万亩。
井灌 境内水井灌溉历史悠久。 清末至民国时期,人、畜力提水工具主要有大辘轳、小辘
轳、鸳鸯罐、戽斗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畜力牵引水车。此种水车圆盘齿轮,铁或
木斗,固定于椭圆水井。1950年,使用铁筒链条式水车,人、畜均可牵引,工效大大高于
转盘式水车, 发展较快。1952年9月,县农场购进美国产2.5马力汽油机1部,作为灌溉机
具的动力,成为境内最早的动力灌溉机械。1959年,开始使用电动排灌机械。此后,柴、
汽油机、电动机迅速发展,成为灌溉机具的主要动力。
普通水井 1935年, 有水井780眼。1949年,有水井20832眼,灌溉面积12万亩,占耕地面
积的13.29%。1957年,有水井43360眼,灌溉面积26.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2.79%。1958
年后,重点发展引河、引泉、机灌,用作灌溉的普通水井逐年减少。1962年,有28376眼。
进入20世纪70年代,灌溉作用逐渐被机井取代。
机井 1955年, 始有机井4眼。1960年,达到210眼。20世纪70年代前后,机井迅速发展,
1974年达到3470眼。 1975年6月,县革委成立打井抗旱领导小组,把机井建设作为农业增
产的关键措施来抓,在平原地区推广人工大锅锥打浅井,在山岭地区推广机动钻机打深井、
大口井, 并与方塘配套,实行蓄挖提并举,当年打成机井511眼。以后逐步有计划地在宜
井缺水地区建设机井, 并注重合理布局,配套成龙,提高灌溉效益。1986年3月,张家洼
矿山公司羊里还水工程动工。 至1987年11月,共打深井131眼,装机容量2425千瓦,维修
防渗渠35条、 长7公里,建水塔8座,总投资375万元。1987年,全市有机井5942眼,其中
深井285眼, 大口井1372眼,已配套5323眼,装机5717台、48922千瓦,灌溉面积27.92万
亩。 90年代后, 杨庄、方下、寨里等乡镇采取机井综合挖潜改造技术,取得很大成效。
1990年至1995年, 世界银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扶持力度,在8个乡镇机井灌区组织实施,
累计完成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26万亩,修建干、支管道总长87.96万米。总投资1591
万元, 亩均投资104.32元。年可节水30%,节地2%,节能20%至25%,增产10%至15%。2003
年,全市有机井8976眼,其中深井691眼,配套机井8522眼,装机容量84430千瓦,井灌面
积32.61万亩, 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50.2%。2005年,全市有机井8692眼,其中深井705
眼,配套机井8267眼,装机容量82.98兆瓦,机井灌区集中在莱城区的羊里、方下、寨里、
杨庄、张家洼、口镇等镇(街道)。
扬水站 1957年6月, 冷家庄村建成首座扬水站,以泉水为源,扬程7.2米,配备67.5马力
木炭发动机1台, 提水能力为0.2立方米/秒, 开挖渠道3000米, 灌溉农田0.081万亩。
1960年,全县发展到5处。1962年19处,灌溉面积0.93万亩。1966年136处,灌溉面积3.18
万亩。1970年430处,灌溉面积7.1万亩。1975年755处,灌溉面积9.5万亩。1980年1041处,
灌溉面积11.11万亩。 1986年后,对原有扬水站挖潜改造,先后在高庄、南冶、口镇、常
庄、和庄、苗山等山区乡镇进行测试改造,累计完成284处,平均提高综合装置效率12.8%。
1987年1201处,装机1302台、23871千瓦,灌溉面积14.84万亩。其中,电力扬水站937处,
灌溉面积12.04万亩; 柴、汽油机扬水站264处,灌溉面积2.8万亩。至2005年,全市有扬
水站1109处,装机1116台、2.35万千瓦,灌溉面积10.8万亩。
节水灌溉 1976年, 西关大队首建单喷头固定式喷灌,埋设铸铁管,引汶河水,灌村北农
田150亩。1980年,发展为128个大队,机械287台、2440马力,喷灌面积1.2万亩。1981年,
推行多喷头喷灌,国家拨款10万元,对苗山、辛庄公社的16个村予以扶持,发展喷灌面积
3150亩,并在灰堆大队试办半固定和移动式喷灌,安装多喷头机组6台。当年有134个村建
起喷灌, 其中固定式1处,移动式241台,喷头414个,实喷面积0.86万亩。1982年,国家
投资22万元,建半固定式4处,喷灌面积0.11万亩,全县配套机具发展到352台(套),喷
灌面积达到1.12万亩。1983年后,逐步下降。1986年后,随着全市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市
委、市政府把节水灌溉列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宣传推广“三灌”(喷灌、管灌、微灌)节
水技术。1998年,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节水灌溉领导小组,制订万亩节水灌溉
发展规划,并与区、乡镇层层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市区两级政府制订了每发展一亩“三
灌” 工程各补助100元的优惠政策。建立高效节水示范区,带动了全市节水工程建设。至
2005年, 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9.18万亩,其中喷滴灌溉面积3.02万亩,低压管道灌溉
15.41万亩,渠道防渗23.07万亩,其他节水灌溉7.6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