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畜禽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63&run=13

牲畜饲养 马、骡、驴 1935年,全县有马500匹、骡2500匹。1949年,仅存马21匹、骡116
匹。1956年至1963年,各农业社、人民公社购置马车用作运输,马的存养量在200至300匹
之间。随着运输机械车辆的增加,马、骡逐渐减少,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消亡。驴也在
民间作运输用,1935年1.2万头,1949年8233头,80年代初降至百头以下,1990年后极少,
至2005年,境内几乎无养殖。
猪 境内养殖历史悠久。《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山东产猪……以莱芜外销之最大,
计20万头……”民间素有“流不尽的汶河水,赶不尽的莱芜猪”之说。考古发掘证明,位
于莱芜猪产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家猪头骨与今莱芜猪无明显差异,从随葬骨骼的种
类和数量看,当时养猪已是人类重要的生产活动。饲养品种,民国以前为莱芜猪,20世纪
50年代,引入约克夏、新金猪等。70年代,引进内江猪、荣昌猪和北京黑猪等。1981年,
全县存养43.73万头,其中莱芜猪占53.5%,杂交猪占42.7%,内江猪占3.8%。
1935年, 全县生猪存栏1.2万头,是历史上存栏最少的时期。随后,存栏数量不断上升,
至1949年末,生猪存栏5.87万头。
新中国成立后,养猪数量有较大增长。由于不同时期国家的养猪政策、饲料和市场价格等
因素的变化和制约, 养猪数量波动较大, 养猪业呈曲折发展的状态。1957年,全县养猪
15.04万头, 达到小高峰。此后粮食逐年减产,生猪存栏急剧下降;到1960年,生猪存栏
数为6.46万头。1961年至1965年,贯彻国家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 积极扶持社员养猪, 生猪存栏继续上升。 1965年,存栏达到14.86万头。1967年至
1969年,养猪业低迷。1970年,开始回升。1978年,生猪达到23.39万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全市贯彻“以家庭饲养为主,国家、
集体、个人一起上”的畜牧业发展方针,促进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蓬勃兴起,养
猪业逐步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至1990年,生猪生产持续12年稳定增长。
1990年,生猪存栏36.41万头,出栏42.21万头;2005年,生猪存栏42.53万头、出栏60.47
万头,生猪存、出栏量分别是1949年的6.2倍、7.2倍。
牛 牛历来为役畜, 主要是鲁中山区本地牛和鲁西黄牛。本地牛多为黄色或褐色,少为黑
色,头大小适中,颜面干燥,角形不一,有担子角、八字角、龙门角等,颈部细长,背腰
平直,腹大不下垂,尾长过飞节,四肢端正干燥,蹄质结实,具有耐粗饲,抗病力、耐久
力好, 适应性强等特性,但生长发育慢、体形小,净肉率为33.6%。20世纪50年代,引进
鲁西黄牛。60年代,引进秦川牛,并与当地牛进行杂交,育出鲁本杂交牛和秦本杂交牛。
80年代前后,由集体养牛逐步转向个体户养牛,养牛使役为主逐步转向食用为主。1979年
5月, 县畜牧兽医站引进利木赞肉牛冻精颗粒,采用当地牛作母本,人工授精繁殖杂交肉
牛25头。后用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与鲁西黄牛杂交的商品牛,个体大、生长速度快、
产肉率高。
1959年, 境内开始饲养奶牛。是年4月,县奶牛场从外地购进50头奶牛,后因经济困难停
养。1977年起,古城大队、响水湾大队先后购进北京黑白花奶牛各30头。至1984年,全市
有奶牛79头。 1990年为100头。之后,随着牛奶市场的扩大,奶牛饲养业出现快速发展势
头,2000年达到1600头。2003年,市内奶牛场18处,奶牛3300余头。2005年,达到5500头。
羊 莱芜饲养山羊历史悠久。 境内主要有山羊、绵羊和奶山羊。山羊有莱芜黑山羊、白山
羊和奶杂山羊, 主要以莱芜黑山羊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羊的存养量仅为2万只。
至1957年,达到8.19万只。1958年,“人民公社化”强调集体饲养,养羊业受到抑制,存
栏数逐年减少。至1960年,降为4.45万只。1961年,粮食和肉类等副食品供应十分紧张,
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发展以食草为主的养羊业,投资少,不耗粮,收效快。此后羊存栏数得
以逐年回升。1963年,达到6.64万只。之后,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影响,羊的存养量减少。
至1965年,全县羊存栏1.69万只,低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数量。
“文化大革命” 期间, 受“左”的农村政策冲击,养羊业出现波折。1978年,开始清除
“左” 的影响,羊存栏数又开始回升。1980年,达11.26万只。此后农村逐步发展联产承
包责任制,田、山承包到户,由于农牧矛盾常引起纠纷。1984年,羊存栏数降至8.7万只。
至1991年,全市羊存栏量达到48.4万只。此后虽有起伏,但都保持在30万只左右。2001年,
莱芜市黑山羊育种研究所成立,通过该所的研究和示范推广,肉羊圈牧集约化饲养技术得
到推广,带动社会年出栏优质肉羊10万只。2005年,全市羊存栏37.92万只。
兔 境内肉食兔以观赏和食用为目的, 以庭院地窖饲养为主要形式,以黑色兔居多,俗称
莱芜黑兔,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好饲养,群众喜欢。其次也有少量白兔、花兔,长毛兔
几乎没有。 1959年,县供销社土产废品经理部从临清县购进安哥拉长毛兔1200只,在牛
泉、 方下、口镇、杨庄等地建立7处养殖场。由于缺乏集体饲养经验,仔兔死亡较多,后
撤场由农户散养。1960年至1962年,为缓解肉类供应严重不足的压力,县委、县人委号召
发展食草动物。一时,肉食兔饲养量大增,户有三五只不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长毛
兔的发展,肉食兔饲养量逐渐减少。1975年,全县有长毛兔7万只,收购兔毛近5000公斤。
1978年, 全县30多个生产大队建立集体养兔场,长毛兔饲养量猛增到40.24万只,收购兔
毛2.5万公斤。牛泉公社集体养兔场24处,集体、户养长毛兔9万多只,年售兔毛6000多公
斤。1979年4月,县外贸公司在牛泉举办养兔技术学习班。9月,县革委在牛泉公社召开养
兔现场会,推广牛泉公社鹿毛埠、口镇公社郭家镇、庙河圈等大队集体和个人养兔经验,
全县养兔形成高潮。12月和1980年4月,县外贸公司先后从外地调进联邦德国长毛兔14只,
在鹿毛埠大队建良种繁育场用联邦德国长毛兔杂交改良当地品种,长毛兔产毛率进一步提
高。1996年后,引进法国伊普吕肉用兔,进行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系培育。1997年至2001年,
培育出黑耳长毛兔,在全市推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肉食兔需求量增加,促进了肉兔业的发展,肉
食兔的存养量不断上升, 獭兔饲养也逐步发展。2005年,全市存养獭兔、肉兔在500只以
上的户(场)有几十家,出栏肉食兔30万只、獭兔20万只。
禽类养殖 鸡 境内历来饲养本地鸡,多为黄、黑、杂色,体形较小,结构紧凑,耐粗饲,
抗病力、 觅食力强。母鸡头较小,颈细长,前胸较窄,背平直,身躯丰满,成鸡体重1.3
公斤左右, 蛋重40克至50克。公鸡体形较大,毛色鲜艳,成鸡体重2公斤左右。20世纪60
年代,引进莱杭、寿光、狼山、芦花等蛋鸡良种。80年代,蛋鸡主要有星杂288、星杂579、
罗斯、罗曼;肉鸡有红布罗、宝星、星布罗、艾维茵、爱拔益加(AA)等。1990年,引进
海赛克斯、海兰等。良种蛋鸡平均每个产蛋周期产蛋240枚,肉鸡饲养期40天,只重2公斤
以上。 1990年,养500只以上的专业户1500多家。至2005年,养鸡业常盛不衰,养千只鸡
以上的专业户保持在千户以上,最多时达到5200多户。一些养鸡大户建起塑料大棚养鸡,
还出现了养白乌鸡、麻鸡、柴鸡等风味、营养鸡的农户,鸡的品种出现多元化。饲养方式
蛋鸡由散养蛋鸡,到80年代后期笼养;肉鸡也由散养发展到90年代后期的大棚网上集约化
饲养。
鸭、 鹅 鸭、鹅饲养历史较长,20世纪30年代,莱芜为全省8大养鹅县之一,存养量列8县
之首,达50多万只。80年代前后,鸭、鹅饲养有新的发展,鹅饲养量80万只、鸭100万只。
90年代后,因地表水缺乏和饲养效益等原因,鸭、鹅不再是农民的养殖重点。2001年5月,
山东六和集团在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基础上组建莱芜市昌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2003年,
公司开展屠宰加工肉鸭, 通过实行“公司+农户”饲养模式,极大地带动了肉鸭生产,使
肉鸭从无到有,当年出栏500万只。至2005年底,全市肉鸭养殖户达到700多户,饲养出栏
肉鸭达到1500万只。
特种养殖 鹿 1987年春,口镇西街村一饲养专业户购进梅花鹿12只,因饲养管理不当,旋
即倒闭。 1995年,石庙子村任绪昌投资5.8万元买进梅花鹿10只,2001年发展到97只,并
成立公司进行综合开发。
蓝狐 1994年,北留村张顺泽从黑龙江引进6组蓝狐(每组1公、2母)制种。至2005年,存
养500组。 在张顺泽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下,全市养狐户发展50个,存养种狐2800只,年
出栏商品狐2万只。
肉鸽 1998年,站里村亓玉洲养肉种鸽5000组(每组1公、2母),当年销售肉鸽10多万只,
利润20多万元。1999年3月,黄庄镇薛茹英养肉鸽7000组,2002年发展到2万组,年均创收
30万元。2003年,牛泉镇刘家庄村杨军养种鸽3000组,由其牵头先后发展养殖户36个,至
2005年存养种鸽2万对, 年出栏商品肉鸽32万只。民间养鸽百余只以上者有上百家,用作
制种、售种或观赏、食用。
蝎 1996年, 牛泉镇刘振玉养蝎10万只,制种并提取蝎毒作药用,年获利10余万元。后有
墨埠村吴兆顺养蝎10万只。
犬 境内农家历来养犬盛行, 多用来看家护院。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期间,政府号召
灭犬,饲养量急剧下降。1975年,组织灭犬沤绿肥活动,犬几乎绝迹。1990年,为杜绝狂
犬病等原因,开展全市性的打狗活动。90年代中期后,犬的饲养量有所回升,品种主要是
当地犬和良种犬杂交产生的后代,作为肉犬。宠物犬饲养也已出现,2000年后,宠物饲养
盛行,品种愈来愈多。
蜂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少量养蜂者。 1957年,全县养蜂1170箱,比1949年增加1.34倍。
1962年, 下降到502箱。1978年、1980年、1987年,分别达到1242箱、2158箱、2250箱。
90年代中期,最高达到年养6000多箱。此后,蜂蜜价格下降,养蜂者也呈下降趋势。2005
年,全市蜂蜜产量18.46万公斤。
貂 1972年,口镇貂场引进200只饲养。当年全县共存养800只,出售皮307张。1981年,莱
芜县畜牧局建立种貂场, 存养种貂300只,全县养貂户达到50户,饲养种貂6626只,出售
貂皮754张, 其他以制种、 售种为主。1985年,因市场原因跌入低谷,全市饲养416只。
1998年,出现回升,全市养貂2036只,出售貂皮1768张。90年代后,因市场波动较大,饲
养者逐年减少。 世纪之交,养貂业快速发展。2005年8月,香港一客商成立中丹毛皮有限
公司, 投资4000多万元在口镇建设1处种貂场,从芬兰购进种貂9000只,计划养种貂10万
只。
鹌鹑 1981年春,莱城区的一些饲养专业户引进鹌鹑500只,后陆续发展。1987年,全市存
养种鹌鹑8000只,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年减少。
野杂猪 2000年,石庙子村任绪昌从东北引进野杂猪10头,2002年发展到210头,年收入20
多万元。至2005年,全市养野杂猪户3户,存养300头,年出栏1000头。
鸵鸟 2000年,雪野镇王明武饲养鸵鸟5只,以此兴办鸵鸟娱乐园。后引种扩繁并开发产品。
至2005年,达到80只种鸟,每年出栏5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