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林业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57&run=13

育苗 境内林业育苗历来采取播种法和扦插法。 新中国成立前,播种多为直播。新中国成
立后多在育苗地播种,出苗后移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实行过营养杯育苗。80
年代后,林业育苗实现由政府发动向自觉行动,由零星分散育苗向规模化集中育苗,由数
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无序生产经营向依法生产经营五个转变。除
满足市内需要外,大量树苗输送到境外,基本实现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法制化、科
学化。育苗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及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内容。1990年至2005年,
全市累计育苗面积7045.6公顷, 其中新育4827.3公顷,产苗150.5亿株。在育苗方面突出
良种选育,本着“名、优、新、稀、特”和多种苗木繁育并举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苗圃育苗 1928年, 县农业实验场在莱城东南的小河汊建苗圃1处,育苗16亩,产苗79300
株。苗种有侧柏、扫帚柏、国槐、五角枫、枰柳、法桐等。1933年,育苗面积扩大到36亩,
产苗107500株。1941年,扩建为东关第一苗圃、东关第二苗圃和城南苗圃,育苗59亩,产
苗775100株,育苗品种增加紫穗槐。1948年,县民主政府成立大舟山苗圃,育苗70.3亩,
主要苗种有侧柏、 紫穗槐、板栗、核桃、杏等。1951年,县人民政府在原东关3处苗圃基
地上成立东关示范苗圃,培育的苗种有侧柏、国槐、法桐、刺槐、毛白杨、杂交杨类、垂
柳、 臭椿、 合欢、桑、中国苹果、山楂、冬青、桧柏、龙柏、银杏、桃、杏等40余种。
1980年6月,县革委成立傅家庄苗圃。20世纪80年代,东关、傅家庄苗圃为育苗主要基地,
年产苗5000万株。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国营东关苗圃归市林业局管理,傅家庄苗圃归莱城
区林业局管理。 其中东关苗圃面积65亩,年产苗40万株;傅家庄苗圃面积100亩,年产苗
量70万株。 2000年,市林业局在口镇建立一处面积100亩的高标准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
产苗130多万株。 2002年,市林业局种苗站、经济林站在莱城区凤城街道建立一处面积50
亩的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年产苗200多万株。2005年,主要树种有速生杨、国槐、刺槐、
花椒、侧柏、杏、桃、葡萄、苹果、梨、松树、法桐、银杏、金丝柳、小叶红檗、大叶黄
杨等。
民间育苗 历史上,民间零星植树所需苗木,多系杨柳树枝截干、各种树种自生及分蘖苗,
有的则直播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以国营苗圃为样板,指导群众育苗移栽。至
1953年,育苗1170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以贷苗、贷款、育苗收入免交农业税等
优惠政策,促进育苗事业发展。1954年至1957年,累计育苗9200亩。1959年起,多数生产
大队建立育苗基地,基本满足本单位集中成片造林需要。20世纪80年代起,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民间出现“育苗热”,主要品种有欧美杨类、泡桐、国槐、山楂、苹果、葡萄等,除
满足本地需要外, 60%以上销往外地。在品种结构、育苗质量、良种使用率等方面均有新
提高。主要树种有苹果、桃、杏、梨、山楂、葡萄、花椒、柿、速生杨、泡桐、国槐、冬
青、小叶红檗、大叶黄杨、金丝柳、黄金槐等50余个。1996年后,育苗专业村、专业户成
为林业育苗的骨干力量。 至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育苗面积在100亩以上专业村、专业
户有18个,10亩以上的有60多个,全市育苗面积6219亩,产苗7398万株。
国有林场 境内4处国有林场均处于大中型水库上游,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到重要作用。
1987年, 林地面积共有170716亩,其中有林地97815亩(不含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
木林地、苗圃地、无林地),分别占全市的19.6%和11.2%。在有林地中,防护林68983亩、
用材林27854亩,木材蓄积总量126552立方米。地级莱芜市建立后,4处国有林场归莱城区
管辖。 2005年, 林地面积共有173949亩, 其中有林地168450亩,分别占全市的23.2%和
11.2%。在有林地中,防护林168450亩,木材蓄积总量266200立方米,有干部职工178人。
华山林场 1948年, 县民主政府成立大舟山示范林场。1958年,改称华山林场。位于西北
部山区,总场在崮子山,下设刁兰、黑山、香山、华山、大舟院、龙潭分区。场区有海拔
700米以上的山头35座、沟峪156条,海拔最高点香山为918.7米,最低点南沟为240米。创
建时有成熟林1000余亩。1958年,总面积扩大到74467亩。此后3年,有6个公社的2万余人
参加治山整地和育苗造林会战,造林7066亩,补植656亩。1961年,总面积减少为70564亩。
1971年始抚育间伐。 1976年始主伐。1982年,总面积为70840亩。1958年至1983年,累计
造林61189亩, 补植19819亩,平均成活率85%,保存率75%。1987年,总面积70890亩,其
中,有林地36767亩,疏林地18780亩,宜林地10311亩。有林地中,用材林13599亩,防护
林22759亩,经济林339亩,特种用途林60亩,竹林10亩;幼龄林26549亩,中龄林9300亩,
成熟林918亩;刺槐2278亩,松31867亩,侧柏1038亩,柞947亩,紫穗槐226亩,竹10亩,
其他401亩。森林覆盖率52%。立木蓄积总量55281立方米,其中用材林21775立方米,防护
林23878立方米, 特用林149立方米,经济林9479立方米,累计采伐等内材156立方米,小
规格材266立方米, 枝柴550余万公斤。20世纪90年代,华山林场经营总面积69050亩,其
中有林地59572.5亩,新造林地600亩,宜林地4210.5亩,苗圃地51亩,农耕地90亩。林场
防护林面积58972.5亩,经济林面积600亩,活立木总蓄积112304立方米。2005年,林场经
营总面积71310亩,其中有林地71250亩,新造林400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02777立方米,
在职职工82人。
马鞍山林场 位于北部山区、 嬴汶河上游,总场设在石泉,下设涝汰、马鞍、船厂、白杨
分区。场区有大小山头206座、沟峪94条,海拔最高点罗家顶为694.4米,最低点九子崖沟
为317.3米。1959年12月,以涝汰国有山林为基础成立时,有林地仅有涝汰庙宇的104亩、
华山林场划拨的114亩。1960年,总面积扩大到62448亩。1961年,大面积山场返还社队,
总面积减少为22323亩。 1962年,始造林,至1973年完成14998亩,成活率86.5%,保存率
70%。 1977年始抚育间伐。 1987年, 总面积23294亩。林地面积20180亩,其中,有林地
10358亩, 疏林地4754亩,宜林地5068亩。有林地中,用材林3451亩,防护林6791亩,经
济林116亩。用材树和防护林中,纯林9688亩,混交林554亩,幼龄林4646亩,中龄林4412
亩,成熟林1184亩。森林覆盖率44.5%。立木蓄积总量16937立方米,其中用材林7102立方
米, 防护林6950立方米, 经济林2885立方米。 累计采伐等内材375.6立方米,小规格材
240.6立方米,枝柴37万公斤。20世纪90年代,马鞍山林场经营总面积为23294亩,其中有
林地15861亩,新造林地3000亩,宜林地4433亩,苗圃地15亩。林场防护林面积15831亩,
经济林面积为30亩,活立木总蓄积18850立方米。2005年,林场经营总面积24050亩,其中
有林地21200亩,新造林地5000亩,宜林地260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0000立方米,在职职
工31人。
寄母山林场 位于东部山区,乔店、杨家横水库上游,总场在西铁车,下设铁车、旋车沟、
郎郡、桃峪、燕峪沟、望鲁山分区和寄母山、乔岭、大山南头、赵清峪、黑石涧、大路岭、
娄沟峪营林点。场区有大小山头76座、沟峪328条,海拔最高点三府山为698米,最低点南
蛇沟为356米。1958年建场时,总面积61912亩。1962年至1972年,造林50294亩。1975年,
总面积减少为57638亩。 1982年,始对刺槐采伐更新,产等内材550立方米,小规格材465
立方米, 枝柴429万公斤。1983年,总面积减少为45902亩。1987年,林地面积44650亩,
其中林地28519亩,疏林地10414亩,未成林造林地21亩,宜林地5696亩。有林地中用材林
3442亩, 防护林24854亩,经济林59亩,特种用途林(母树林)164亩;纯林25418亩,混
交林3101亩;幼龄林24300亩,中龄林4171亩,成熟林48亩。森林覆盖率62.1%。立木蓄积
总量35410立方米,其中防护林23946立方米,用材林7572立方米,特种用途林117立方米,
经济林3775立方米。进入90年代,寄母山林场经营总面积为45902亩,其中有林地41998.5
亩,新造林地750亩,宜林地面积1565亩。林场防护林面积41905.5亩,经济林面积93亩,
活立木总蓄积43168立方米。 2005年,林场经营总面积48520亩,其中有林地4.8万亩,新
造林地3000亩,宜林地52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51200立方米,在职职工38人。
吉山林场 位于东北部山区, 总场在桃花峪村西,下设桃花峪、英章、孙家峪、峪门分区
和风匣峪、碌碡顶、偏坡寨营林点。场区有山头59座、较大的沟峪45条,海拔最高点望鲁
山为726米, 最低点胡桃园子为330米。1960年建场时,总面积60248亩。1961年,大面积
山场返还周围社队,下降为25891亩。1962年开始造林,1970年基本结束,共造林29123亩,
保存面积22742亩。 1975年,始对刺槐、松类抚育间伐。1979年,始对刺槐、疏残林采伐
更新。 共产小径材1000多立方米。 1981年, 总面积减少为35872亩。1987年,林业用地
28989亩, 其中,有林地22171亩,疏林地2283亩,未成林造林地571亩,苗圃38亩,宜林
地3926亩。有林地中,用材林7362亩,防护林14559亩,经济林212亩,特种用途林38亩;
纯林21742亩, 混交林429亩。用材林和防护林中,幼龄林19319亩,中龄林2640亩。森林
覆盖率72.4%。立木蓄积总量18924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067立方米,防护林9315立方米,
特种用途林74立方米,经济林468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吉山林场经营总面积为30069亩,
其中有林地23407.5亩, 新造林地1000亩,宜林地6661.5亩,苗圃地10亩。林场防护林面
积22921.5亩,用材林面积186亩,经济林面积300亩,活立木总蓄积15500立方米。2005年,
林场经营总面积30069亩, 其中有林地2.8万亩,新造林地5000亩,宜林地821亩,活立木
总蓄积量3.5万立方米,在职职工28人。
“四旁” 植树 境内居民在非林业用地的村、宅、路、水旁植树已成习惯,除公共义务栽
植者外,农户尤其重视在房前屋后、地头堰边栽树,家家有树,户户有果。新中国成立后,
“四旁”植树发展较快,农民在“四旁”植树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人民公社化以后,
“四旁”植树受到限制,有的地方对原有树木作价归公,影响了农民植树和管树的积极性。
集体的“四旁”植树虽然一再提倡,但成活率极低,损坏严重。1978年起,随着“谁种谁
有”政策的落实,农民个人和集体“四旁”植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树木成活率和保存
率都大大提高。但随着木材和果品价格的提高,一些平原地区也出现“四旁”植树盲目扩
大,以致挤占粮田的情况。2000年,“四旁”植树328万株;2005年,“四旁”植树352万
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