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良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52&run=13

境内作物种子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或从外地引进农家品种,更换周期很长。新中国成立
后,首先引进小麦、玉米、地瓜等良种,增产效果显著。此后,各项作物良种不断引进并
及时更新换代。除从外地引进外,逐步推行自繁自育自用。20世纪60年代,普及小麦、地
瓜良种。70年代,普及玉米良种。80年代,其他作物良种的普及也受到重视。90年代后,
各类作物品种更换速度加快。至2005年,良种普及率达到96%以上。
种子引进与推广 冬小麦 境内历来沿用农家品种红秃头、白秃头、高了麦、矬了麦、姜黄
穗子、透龙白、小白芒等。1951年,引进推广徐州428、齐大195、泗水38等。1953年,引
进推广蚰子麦、碧蚂1号。此后相继引进推广碧蚂4号、泰农153、辉县红、石家庄407、旱
洋麦、 钱交麦等。 1957年, 70%的麦田种植优良品种。1965年,种植优良品种面积达到
92.9%,其中碧蚂1号、碧蚂4号等新良种占82%。1962年,引进推广济南1号、济南2号、跃
进5号、跃进8号。此后,相继引进推广阿夫、阿勃和济南2、4、6、7、8、9、12号以及山
农3号、 北京8号、丰产3号、红蚰包等。1972年,引进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684112、
白蚰包。 1973年, 引进推广高38、高8、泰山5号、济南13号,新良种面积占麦田面积的
94.1%, 其中济南2、4、6、8、12号占68.9%。1978年,引进推广辐63、辐66、昌乐5号、
山农587号等。1979年,新良种面积占麦田面积的95.5%,其中泰山1号、5号占良种面积的
67.2%,高38、高8占24.4%。1982年,“辐”字号的品种基本取代泰山1号,种植面积31.5
万亩,占麦田面积的63%,其中辐63占51%。80年代初、中期,先后引进推广鲁麦1、2、3、
5、7、8号以及科红1号、晋麦21号、渭麦5号、太原633号等。1990年后,大面积推广鲁麦
9、11、14、15、19、21、22、23号,以及PH85—4、84139、113系、54368、中麦3号、莱
州953、 济旱044、晋麦33、泰山021、烟农18等品种,其中鲁麦系列品种的推广大大提高
了小麦单产。 1999年,引进试验优质专用小麦PH85—16、935031、济南17、D9401、兰考
361、泰山21号等。2001年,引进试验旱地小麦新品系莱州3279,在全市旱地大面积推广。
2003年后,普通小麦主要引进了泰山23号、临麦2号、潍麦8号、烟农24号、济麦21号、济
麦19号、山农664、淄麦12、汶农5号、邯6172、烟农21号、良星99等品种;优质专用小麦,
以济麦20、 烟农19、济南17、淄麦12、烟农15为主。年内,推广新良种面积18.43万亩,
占麦田面积的98%。2005年,推广新良种面积34.3万亩,占麦田面积的98%。
玉米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小粒红、红骨头、白马牙、花里豹等。20世纪50年代初,
引进金皇后, 坊杂2号、6号,泰杂2号,1955年引进推广安东黄马牙11号。60年代初,引
试罗马尼亚自交系间杂交品种维斯康辛单交种, 引进推广双跃4号、3号、80号、150号和
新双1号双交种。1964年,双交种面积达到4.7万亩。1965年,推广良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
73%,其中安东黄马牙11号占推广良种面积的93.4%。70年代初,引进推广华威单交、新单
1号、 东岳8号、群单105号、泰单71号、烟三6号、郑单2号等。1975年,玉米杂交一代种
在境内普及, 当家品种是群单105号、泰单71号,主要搭配品种是郑单2号、东岳8号、烟
三6号。70年代中期,引进推广丹玉6号、中单2号、鲁原单4号及泰单74号、75号和东岳10
号、 11号等,其中丹玉6号、中单2号种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70%以上。80年代初期,引进
推广植株紧凑型高产良种鲁玉2号、 掖单2号、烟单14号、鲁玉5号、东岳16号和植株疏散
型的丹玉13号等。1986年,引进沈单7号、鲁玉9号等新品种。1987年,掖单2号、丹玉13、
烟单14号种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98%。90年代,主要以掖单13、掖单4号、掖单19、掖单22、
鲁单50、农大108、鲁单981、豫玉22号、沈单10号等为当家品种。1999年,超高产玉米新
品种鲁单931进行生产示范。 2000年后,重点引进示范以“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
质) 玉米为代表的特种玉米,主要有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爆裂玉米鲁爆1号,高油玉
米高油1号、高油115,甜玉米黄甜104、甜玉2号,糯玉米中糯1号、糯玉1号。
地瓜 境内历来沿用农家当地品种大红袍、 二红皮、白薯等。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推广
胜利百号、农林4号、华北117号。1956年,推广良种面积占地瓜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
引进推广52—45、北京553等。1965年,实现良种化,其中胜利百号占90%以上。70年代初,
引进推广南京92号、一窝红、丰收黄等。1975年,胜利百号仍为当家品种。1976年,南京
92号成为地瓜当家品种。70年代中后期,引进推广徐薯18号、丰薯1号、丰收白、红红1号、
烟薯3号、 78—941等。其中徐薯18号为当家品种。80年代,每年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0%
至90%。 90年代后,普通切干型地瓜主要以徐薯18、济薯14、941、烟16、烟27、河南868
等为当家品种; 鲜食品种主要以北京553为主。1995年,引进试验脱毒地瓜,1996年大面
积推广。2000年,引进试验优质鲜食地瓜品种鲁薯8号、79—26、94464、济薯16、豫薯12
等,地瓜品种由传统切干型向优质鲜食型转换。
谷子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母鸡嘴(分红、 青秆两种)、大黄谷、小黄谷、肘谷、
长脖子白、竹竿青、铁钻头等。1950年起,先后引进燕大811号、金钱子、华农4号、柳条
青、60天还仓、7025、7233、鲁谷1号和2号等,但面积不大。80年代初、中期,引进推广
适应夏季播种的鲁谷4、 5、6号等新良种。1986年,引进鲁谷7号、8号等新品种,并很快
成为当家品种。2002年,引进“吨谷一号”。2003年,在颜庄、高庄、方下等乡镇(街道)
推广2000亩。
大豆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平顶黄、 八月炸(黄黑脐两种)、平顶黑、大粒黑、小
粒黑、 柳条青、大青豆、红豆、花豆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引种爬蔓青、青统4号。60
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引种推广齐黄1号等。以后,相继引种推广早熟1号、06、早三粒、
文丰5号、丰收黄、齐黄5号等。80年代初、中期,为适应夏玉米间作大豆的需要,先后引
种推广东懈1号、 鲁豆1号、2号、3号、4号等,并成为当地优良品种。80年代末至90年代
初,重点引进推广了鲁豆5号、7号、11号等品种。2005年,引进推广菏豆13号、山宁12号、
高丰1号等品种。
高粱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担子尖、 黄罗伞、马尾扫、大子帽、黄萼子、打锣锤、
竹竿青等。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先后引进适应夏播的冻高粱和熊岳253号。70年代初,
引进推广杂交品种原杂4号、 10号、11号等,并引进推广鹿邑歪头等外地农家品种。1973
年,杂交高粱种植面积占高粱面积的77.8%,鹿邑歪头占11%。此后,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减
少。1978年后,不再种植杂交高粱。至2005年,零星种植的高粱仍为马尾扫、黄罗伞、黄
萼子等农家品种。
花生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大爬蔓、 小站蔓等。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先后引进
推广一窝猴、 半占蔓。60年代初,引进推广伏花生。1965年,良种种植面积占60%以上。
1966年起,引进中选16、68、48号等,当家品种仍为半占蔓和伏花生。70年代中后期,先
后引进推广白沙1016、 徐州68—4、花37、花32、花28、农开8号、临花1号等。此后又相
继推广海花1号等。1988年后,引进推广鲁花11号、12号、14号,花26,花丰1号等新良种。
90年代后,引进推广鲁花11号、12号、14号、15号等。2000年后,引进推广花育16、17、
18,潍花8号,丰花1号、2号,红花1号,黑花生等。2005年,新良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的
80%以上。
棉花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大白籽、 小白籽等。50年代初、中期引进推广“斯”字
棉。70年代,引进推广岱字15号、高密933、徐州209、徐州1818、鄂光棉等。80年代初,
引进并普及鲁棉1号等新良种。 90年代后,主要以中棉12号、鲁棉9号、鲁棉6号等抗病品
种为当家品种。
大白菜 境内历来沿用当地农家品种大包头白、 小包头白、筲桶白、青头白等。20世纪80
年代初、中期,引进推广杂交种山东4号、山东9号、青杂中丰、晋菜3号、城青2号、鲁白
3号等。1983年至1987年,杂交种面积占总面积的60%至80%。1988年后,北京新1号、2号、
3号、4号,青杂3号,78—3等为当家品种。
种子繁育 清末至民国初期,作物用种靠从农家品种中选留,自繁自用,地区间互换甚少。
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以国营农场为基地,以劳模为桥梁,引进、试验、示范、繁殖,
推广小麦、玉米、地瓜等作物新品种,引导农民选换良种。1955年起,作物用种改为集体
选留,统一使用。对推广的主要作物良种,采取预约繁殖与农业社统一建立留种地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繁育。60年代起,对杂交玉米、杂交高粱采取县繁(繁殖玉米自交系和高粱
不育系及保持系),县、社、队制(配制玉米单交或双交种和高粱杂交种)的方法,分散
繁育。 1964年,首次配制繁育玉米杂交种72.5亩,其中繁育自交系8亩,配制单交种36.5
亩,双交种28亩。1965年,全县有7个公社的257个生产队繁育玉米杂交种3136.7亩,生产
双交种37.38万公斤、 自交系和单交种2.37万公斤。1966年,县农业局派人赴海南岛繁育
中杂2号玉米和试配遗杂7号高粱种, 并在方下大队繁育杂交高粱种32亩,其中遗杂7号20
亩、不育系12亩。1970年至1971年,共派出98人赴海南岛繁育玉米、高粱杂交种500多亩。
1972年, 在15个公社的300多个大队配制杂交玉米7590亩、杂交高粱3307亩,生产玉米种
52.5万公斤,高粱种13万多公斤,繁殖亲本种子4500多公斤。70年代初开始,对部分有苗
头的白蚰包、 泰山1号、泰山4号、高38、高8等小麦良种和徐薯18号地瓜良种采取精插稀
植和建立多级采苗圃、高倍繁殖办法繁育,对小麦等作物实行单株、单穗精选,建立选择
圃、原种圃,进行良种提纯复壮。1976年,第三次派出30人赴海南岛繁育泰单75号、中单
2号、 原单2号、原单4号,东岳9号等玉米杂交一代种和亲本种子300亩。70年代末,县、
社、 队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基本形成。1980年,全县玉米制种繁育田达到1.9万亩,其
中县基地0.78万亩, 公社基地1.12万亩,生产种子295万多公斤。之后,随着家庭承包责
任制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和乡镇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玉米集中繁育,统一
供种。对小麦等实行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繁育良种,推广使用。1985年,基本实现全
市统一制种。
1996年, 莱芜市种子公司在鹿野乡繁育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2000亩、 掖单19号1000亩。
1997年,在大王庄镇繁育玉米杂交种农大108号800亩,在鹿野乡繁育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
1000亩、 沈单7号1000亩。 1996年, 在农科所建立脱毒地瓜原原种网室10亩,生产原种
1300公斤。 1997年,建立脱毒地瓜原种采穗圃100亩;在徐冶村和寨子村建立脱毒原种繁
育基地1000亩,生产脱毒地瓜原种100万公斤;在徐冶村建立脱毒地瓜生产种采穗圃100亩,
建立生产种繁育基地1000亩, 生产脱毒地瓜生产种100万公斤。年内,还对马铃薯进行了
脱毒培养和快繁,培育脱毒马铃薯试管苗4万余株;建立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网室4亩,产夏
小薯4000公斤; 建立一级原种圃40亩,秋收一级原种8万公斤。1998年,全市14万亩地瓜
全部普及脱毒栽培。年内,在大王庄镇繁育玉米杂交种农大108号780亩,产种子15.6万公
斤;在鹿野乡繁育玉米种鲁单50号1500亩,产种子31.5万公斤。1999年至2003年,建立玉
米制种田鲁单981号5210亩、 农大108号5600亩、沈单10号1300亩、郑单958号1000亩、玉
丰12号800亩,生产杂交一代种278万公斤。2004年,在长清孝里镇广里店等落实玉米制种
田600亩,年产玉米种10万公斤。在肥城市石横种子站、肥城市种子公司邹平韩庄农技站,
落实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泰山21、潍麦8号、淄麦12号,总面积在300亩。2005年,在肥城
市潮泉镇王瓜店村落实玉米制种田800亩, 品种为农大108,试验品种“誉州8号”,由于
种植密度过大, 每亩7000株左右, 亩产仅200公斤左右。鲁单981的繁育,长清区孝里镇
400亩,辽宁、沈阳等地1700亩,经当地种子管理田间检验纯度达97%以上。完成优质专用
小麦推广补贴项目, 供种202万公斤,供种面积10万亩,涉及5个乡镇,267个自然村,包
衣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