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51&run=13

作物熟制 境内作物历来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 一年二熟面积较小。1949年,全县耕地
面积90.3万亩,一年一熟面积22.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3%;二年三熟面积37.26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41.3%; 一年二熟面积30.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4%。20世纪50年代初,
开始提倡二年三熟。60年代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一年二熟面积增加,但因地瓜面积
较大,一年一熟面积也有新增加。此后,逐步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开展种植改革,一年二
熟面积逐年增加。1987年,全市耕地面积86.2万亩,一年一熟面积23.3万亩,占耕地面积
的27%,二年三熟面积1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2%,一年二熟面积49.8万亩,占耕地面
积的57.8%。 地级莱芜市建立以后,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一年二熟面积进一步增加。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101.45万亩,一年一熟面积29.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6%;二年
三熟面积8.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一年二熟面积6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
间作套种 清末至民国时期, 境内作物多为单作,部分实行间作套种。1921年,全县耕作
地596587亩,自作246971亩,小作187186亩,自作间小作161430亩。20世纪50年代初,间
作套种逐步发展,主要方式是玉米间作大豆或麦田套种玉米、谷子、大豆等。随着生产条
件的改善和科学水平的提高,间作套种方式不断改进,面积不断增加。1958年,全县间作
面积14万亩, 套种面积31万亩。1963年,间作面积25.35万亩,套种面积4.99万亩。1973
年起, 间、套技术发展较快。1987年,全市有71.5%的耕地实行各种不同作物、不同方式
的间作、套种。至2005年,全市除生姜、花生、地瓜等部分作物一年一熟外,其他耕地均
实行了不同作物不同方式的间作套种。
轮作换茬 境内农民历来重视作物轮作换茬, 至今流传着“连茬谷,守着哭”“换茬如上
粪”等农谚。
一年一熟制作物轮作 多分布在山丘旱薄地。 不同粮食作物的轮作有春地瓜—春谷子、春
地瓜—春高粱或春玉米,连作几年地瓜轮作一年谷子等。花生与粮食作物轮作有花生—地
瓜、花生—谷子或连作几年花生轮作一年谷子或二年地瓜等。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增种
夏地瓜和夏花生等,作物轮作换茬周期缩短。90年代后,由于姜瘟病的发生,又有生姜—
大蒜轮作,或连续种几年生姜轮作一年大蒜。
二年三熟制作物轮作 多分布在旱作丘岭地区。 主要种植作物和轮作方式是春杂粮—冬小
麦—夏玉米、夏谷子或夏大豆、夏地瓜等,春地瓜—冬小麦—夏谷子、夏花生等。20世纪
80年代初中期,和庄、常庄等山区发展旱作马铃薯、番茄等,多采用马铃薯—冬小麦—夏
玉米或种一年或几年马铃薯、番茄,再与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等作物轮作。
一年二熟制作物轮作 多分布在水浇条件好的耕地。主要种植作物和轮作方式是:小麦—玉
米或大豆,小麦—谷子或高粱,大麻—玉米,大麻—大白菜或萝卜等。20世纪80年代初中
期,部分地区采取小麦—大葱,小麦—西瓜,大蒜—玉米等粮菜轮作。
一年多熟制作物轮作 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种植作物和轮作方式是小麦—玉米—高粱,
小麦—玉米—玉米或大豆。80年代初中期,部分精种高产地区实行小麦—蔬菜—玉米—蔬
菜一年四种四收的间套轮作。2002年,朱家庄村朱尔友成功试验了土豆—白菜—萝卜—芫
荽—蒜黄—苦瓜一年六种六收的立体间作套种模式,亩收入万元以上。
土壤耕作 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沿河少部分地区有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传统,
大部地区耕作粗放。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传统技术得到较快
改进和发展。
秋耕 历来多用木犁牛耕和大镢刨地, 一般耕深10至15厘米。20世纪50年代,推行步犁铧
犁牛耕,耕深15至18厘米。部分丰产田实行套耕和刨犁底办法,耕作层加深到20至23厘米。
1960年后, 逐步使用机耕,耕深在20至25厘米。1976年,机耕面积占麦田面积的61.4%。
1980年后, 机耕面积每年均在80%以上。一般地块秋耕实行绞耕,即从地段两边开始,结
束至中间。 耕后耙3至4遍。1990年至2005年,机耕面积每年都在95%以上,机耕多与牛耙
或机耙配合,一般耙地3至4遍。
冬耕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多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70年代中期始,多用机耕与畜耕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耕深相当于秋耕,多随耕随耙,有的耕后不耙。每年冬耕面积约占冬
闲地的50%至70%。为加快土地深翻过程,促进地瓜增产,推广地瓜“抗旱丰产沟”起垅法。
80年代后,冬耕面积有所下降。90年代后,冬耕主要用于姜茬地,地瓜等作物多采用春耕。
春耕 历来多结合抗旱保墒进行。 20世纪50年代,常延至作物播种前进行。70年代,实行
顶凌耕地、适时早耕。80年代中期,多在土壤解冻时先进行耙地保墒,惊蛰左右春耕。耕
深略浅于秋耕。一般地块,春耕用扶耕,即从地段中间开始,结束至两边。随耕随耙。地
瓜、花生等用地,多在耕耙后及早扶垅保墒。春耕作物除地瓜外,主要有花生、谷子、生
姜等。
灭茬 历来夏田在夏播作物出苗后灭茬, 秋田先灭茬后耕刨。20世纪50年代起,部分地区
夏田先灭茬后播种。麦田套种作物的,多在麦收后于作物行间灭茬。70年代后,普遍实行
麦收后立即深刨灭茬。至2005年,秋天多实行先灭茬后耕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