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47&run=13

莱芜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适合多种农作
物生长。早在几千年前,境内劳动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 莱邑物产丰富,“五谷百果,水育山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生产的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四大作物以品质优
良著名,还生产谷子、高粱、大豆、绿豆等20多种杂粮和许多名优土特产品,是山东省重
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土地为少数人所有,生产手段单一,
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景,粮食单产在50公斤左右。1949
年,全县粮食总产70575吨,单产53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全县大
力垦荒造田,兴修水利,治理涝洼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和
发展。 1957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115.17万亩,其中水浇地29.06万亩,分别比1949年增
长27.5%和1.4倍。粮食总产121790吨,单产80公斤。60年代,致力于耕地的深翻整平,提
高地力。70年代起,进行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使生产能力大为提高。1978年,全县水浇
地面积达到56.9万亩,机耕面积40.42万亩,粮食总产309405吨,单产255公斤。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田基本建设向小型、实用、讲求效益方面发展,土地
承包者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使用良种,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精耕细作,使作物产量迅猛
提高。 1987年,全市水浇地面积62.42万亩,机耕面积44.96万亩,农村用电量12657万千
瓦时,化肥使用量(折吨)16555吨,粮食总产416741吨,单产370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把土地治理摆在突出位置,有计划、
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九五”期间,山区开发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万亩,
增加耕地5.4万亩。 1994年后,对长埠岭15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综合治理。至2001年,建
成高标准田12万亩。同时,综合运用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
改善, 促进增产增收。2005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4750万元,新建塘坝及
拦蓄工程116座, 新打、维修、配套机井74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治理开发土
地3.8万亩,新增耕地7440亩。粮食总产25.1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