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39&run=13

莱芜向以农业为主,是山东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以
及多种蔬菜,其中生姜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莱芜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推
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中国蜜桃之乡”“三辣一麻原产地”;“莱芜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莱芜
黑山羊”通过国家遗传资源鉴定,花脸长毛兔获国家发明专利。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但土改以前,境内一直延续着封建土
地所有制,少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出租给少地无地的农民。这种以佃耕制为主的生产关
系,导致生产工具简陋,水利设施少,技术低下,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生产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在长期的
自然经济状态下,境内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粮食生产,畜牧、林果各业所占比例很
低。至1939年,境内粮食种植面积只有98万亩;林木在民间仅有零星栽植,有林面积仅几
千亩;畜禽多由农户散养,形不成规模。
1946年后,境内相继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等
生产资料,从根本上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
产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至1949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33多万亩,较1939年增
长35.8%;粮食总产70575吨,粮油总产(花生)4066吨;大牲畜存养量3.26万头,生猪饲
养量5.85万头。农业总产值达到0.3亿元。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动人民群众治理山、坡、水,重点
兴建水利设施。1964年起,在全县开展以治理山、水、林、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建设,自
力更生,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此后,县委、县政府一直关注农田基本建设。至1975年,农
田基本建设总投工1亿多个, 深翻、改土、整平35万亩,稳产、高产田达到37万亩;兴建
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近6000处,水浇地增至60万亩。一系列综合治理成效明显。1975年,
当年粮食亩产745斤,总产达到5.7亿斤,分别比1970年增加330斤、2.2亿斤。机械化工具
开始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至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28万千瓦,农业生产能力得
到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在生产方面仍以增产粮食为重点,其间,虽然也提出发展畜牧业、林业、蚕业、果品及各
项副业生产,但因体制、人口过快增长等因素,农民的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主要
任务是维持和延续集中精力抓粮食、搞饭吃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由于
受“以粮为纲”的影响,农民毁林造地、开荒种粮,千方百计扩大粮田面积,提高粮食产
量,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不合理,损害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82年,
农村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粮食总产突破35万吨,达到
37.43万吨, 长期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
机。20世纪80年代,把以温饱为主的吃饭农业向以效益为主的商品农业转变,发展高产优
质高效农业,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点。 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提出“一稳三突破”的指导思想,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总产持续增长,努力使乡镇企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有较大突破。
各级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农、林、牧、
副、渔、工、商、运、建、服务各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进
行平原高产开发和山区旱田开发,推广立体种植法、良种更新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加大
农业机械设施投入,提高机械作业化水平。同时,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得到较快发
展。利用多山多岭的资源发展林果业,鼓励专业户上山定居搞开发,林业特别是经济林出
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畜牧业在融入市场的过程中迅速崛起,在畜牧业生产上建立健全良
种繁育、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销售四大服务体系。水利综合开发起步,渔业
生产从无到有。至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44.41万吨,比1984年增长13.8%;油料总产(花
生)1.3万吨,比1984年增长10%;生猪存养量36.41万头,比1984年增长19.3%。农业总产
值7.34亿元, 比1984年增长16.23%,其中种植业产值4.78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畜牧
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0.03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开
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粮经比例不断调整。1994年起,经过几年农
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境内农业逐步形成了以生姜为主的“三辣”、以莱芜猪为主的畜牧、
以大棚菜为主的蔬菜和以桃、干杂果为主的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并带动了一支庞大的农民
流通大军, 农业经济规模效益逐步提升。至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22亿元,比1990
年增加80.1%;粮食总产35.77万吨;油料(花生)总产1.24万吨;生猪饲养量34.84万头;
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万元,比1990年增加1.98倍。
进入21世纪,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
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莱芜适时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向
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
发展畜牧养殖业,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农业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至2005年,以四
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出现了一批“三辣”、畜牧、林果、蔬菜专业村和专业户、专业小区,
奠定了一村一品、几村一品、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时,一批加工购销
大户相继产生,并带动全市12万农民参与流通,活跃农村市场,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
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10亿元,粮食总产25.17万吨,
油料总产1.74万吨, 生猪存养量42.53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到79.7万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200余台;灌溉面积73.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2.39万亩,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以上; 果园面积31.64万亩,果品总产量17.51万吨,森林覆盖
率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