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经济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36&run=13

经济综合实力 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后,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
60%以上, 税收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翻一番以上。2001年,全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
5.2亿元,工业总产值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实现税收总收入631万元,地方财
政收入322万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2651万美元,其中出口1546万美元。2003年,全区完成
生产总值10.5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32.44亿元,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25
亿元;实现税收总收入328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08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110万美元,
其中出口5508万美元。2005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8.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63.5亿元,工
业总产值37.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 实现税收总收入12488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
6077万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其中出口9000多万美元。
招商引资 2001年,批准入区项目22个,总投资5.63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个;
建成投产项目9个(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3个)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2005年,批
准入区项目44个,总投资29.3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5个;建成投产项目20个,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 至年底,累计批准入区项目149个,总投资75.6亿元,其中投
资5000万元以上的48个,实际利用外资7255万美元;北京汇源、经纶纺织、美国环球汽车
零部件、得利斯、跃进汽车等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了钢铁深加工及新材料、轻
纺化纤、饮料食品三大主导产业。
会展经济 2004年12月, 成立莱芜会展中心管理处,会展经济迅速启动。探索实行“自主
经营、合作带动、产业联动”的运作模式,与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合作成立展览公司,
举办各类活动112次,其中展览、演出及其他文体活动39次,有效使用天数134天;接待参
观团体232个、4万余人次,提升了莱芜的对外形象,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村居工作 2001年5月, 程故事、大故事、小故事、冯家林4个行政村划归开发区管理。12
月, 南姜庄、北姜庄、地理沟、黄泥沟4个行政村划归开发区管理。2002年10月,市政府
批准设立鹏泉街道,并将前宋、后宋、李陈庄、北孝义、孝义楼、中和、南连河、北连河、
朴务头、毕家庄、郭家庄、官厂、大桥、孙故事、南孝义、南张家庄、陶家庄和泉子18个
行政村划归开发区管理。 2003年10月,杨家庄、西峪、马龙崮、柳龙崮、瓜皮岭5个行政
村划归开发区管理。至2005年,高新区共管辖31个村(居),由鹏泉街道负责具体管理工
作。
按照“促强扶弱带中间”的思路,鹏泉街道办事处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通过举办8次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 开展“做开发区主人”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外出参观
学习等办法,提高村居干部群众整体素质。加强村(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机制建设,重
点搞好村居财务公开和管理。2002年,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性质的会计服务中心,在全市率
先实行了村居资金、账目委托管理。是年,以程故事社区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实行集体资
产股份制改革,成立莱芜程故事商贸有限公司。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引导各村居抓
住开发区建设的机遇,靠建设村居工贸小区、靠发展民营经济、靠旧村改造发展壮大集体
经济。2003年,程故事社区建成鹏程工业园,建有标准厂房6座,当年有4家企业入园。至
2005年,规划建设村居工贸小区11个,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商贸设施9.5万平方米,
入驻企业42家, 租赁商贸设施的个体工商户近800户,集体年租金收益1000多万元;旧村
拆迁面积37.6万平方米,1600多户居民住进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楼,汶水花园、裕丰小区、
龙园小区等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形成一定规模。积极促进劳动力就业,管委会每年拿出30万
元培训村居劳动力,并建立了入区企业吸纳一批、村办实体接收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
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六个一批”的劳动力就业安
置体系,2001年以来累计安置村居劳动力5600余人。2005年,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30元,
同比增长17.1%。
社会事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完善区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足额拨付公用经费,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累计
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 改造中小学校舍2.4万平方米,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
源, 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累计建成高标准村居卫生室9个,解决好群
众看病难问题。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救济、五保供养等制度,保障困难家庭、老年人
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龙队,积极组织开
展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