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1&run=13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秦置嬴县(治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
增置牟县(治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今淄博市境内)置莱芜县,同属泰山郡。
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废莱芜县。北魏徙嬴县于其西南境(今南文字村)。北齐
废牟县, 隋复置为牟城县, 旋省入嬴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嬴县,武周长安四年
(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复置莱芜县,属兖州。宋属袭庆府。金徙今治,属泰安州。元、
明因之。清属泰安府。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省。1940年抗日民
主政权时属泰山专区。1941年5月,分设莱芜(北)、莱东、莱南(9月改称新甫县)3县,
均属泰山专区。1945年10月,恢复原建制,隶属不变。1950年属泰安专区。1958年属济南
市。 1961年复属泰安专区。 1967年属泰安地区。1983年撤县置市。1992年升为地级市。
2001年5月,启动莱芜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莱芜经济开发区增列
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
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与莱芜经济开发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3年6月,
设立泰钢工业园。至2005年,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钢工业
园。
附:莱芜由来
嬴 古嬴族是东夷族的一支, 主要分布在今莱城区羊里镇城子县村为中心的嬴汶河流域。
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其封国,国号为嬴,都城在在今莱城西北20公里的城子县村。周
为邑,先属鲁,后属齐。秦始设嬴县,属济北郡。汉仍置嬴县,属泰山郡。后汉沿袭,建
安中期置嬴郡,不久即废。魏晋仍属泰山郡。北魏,治所迁至今南文字村。北齐,属东平
郡。隋代属兖州鲁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博城。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撤销,从
此嬴县未再复置。

牟 古牟族是东夷族的一支, 最早生活在牟汶河上游流域。周为国,子爵,属鲁,故城在
今莱城东10公里的赵家泉村。春秋时,为鲁国的附属国。汉置牟县,属泰山郡。三国、两
晋沿袭未变。北齐时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兖州,大业初年(605年)并入
嬴县。从此,牟县未再复置。

莱芜 莱芜名称由来说法很多,综合起来有三种:
县名来自谷名说。 莱芜县为汉代首设, 故城在今淄川区淄河镇城子庄村。《水经注》引
《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注:该谷位于今莱城区苗山镇东部至淄川区淄河镇城子庄
一带),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又曰:“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
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崖绝谷,清风
鸣条,山壑俱响。”因汉代在淄川莱芜谷设立县城,故名莱芜县,县名由谷名而来,先有
莱芜谷,后有莱芜县。莱芜谷则因发明并选育大麦的莱族与发明并选育小麦的牟族居此有
关。王献堂在《炎黄氏族文化考》和《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
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久而久之,将“牟”转呼为“芜”,因而莱牟谷
就演变成了莱芜谷。此说最为可信。
莱民播流此谷说。郦道元《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莱芜谷),
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管子·轻重戊篇》曰:“齐,莱夷之国也”,莱芜谷本来就位
于齐国境内,莱族长期在此居住,不存在播流问题,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说:“此
地(指莱芜谷)本有莱民,非有流播。”汉末莱芜县令范史云明确指出“莱芜在齐,非鲁
所得。”
山名取目说。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条认为:“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
高祖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