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民经济几项重要指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08&run=13

国内生产总值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0.2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
元。1961年至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降到
百元以下。1965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回升,1967年突破1亿元,达到11000万元,人
均146元。1987年,突破10亿元,人均947元。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提高。
2000年,达到110.40亿元。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2.9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21148元。
增加值 1949年, 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22亿元,占全县增加值的81.48%。此后很长时
间,在三次产业增加值都稳步增长的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一直很高。三年自然
灾害时期,全县增加值有所下降,之后逐步回升。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产业增加值迅
速上升, 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 197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18亿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建立地级市以后,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迅速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
到18.42亿元、171.74亿元和72.79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07亿元。随着经
济的恢复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逐步增加,1976年达到1.05亿元。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境内商品交易日益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加,1983年达到2.13亿元,
1986年达到3.51亿元,1989年达到5.93亿元。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地级莱芜市建立
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数亿元的增幅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为81.39亿元,是1993年的6.64倍。
对外贸易 清末, 境内始有对外贸易,很长时期内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
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始有进出口额统计。1996年,全市自营进出口
总额突破1亿美元。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5280万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 新中国成立之初,莱芜县财政收入仅为183万元。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财政收入达到381.8万元,1960年达到1383.9万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财
政收入有所下降, 1962年下降为690.5万元,仅为1960年的一半。农业生产恢复后,财政
收入稳步增长,1970年首次超过1960年水平,达到1137.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地级莱芜市建立以后, 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增长,1989年突破亿元,达到10015.9万
元,1993年达到21673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为145624万元,是1993年的6.7倍。
金融机构存贷款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金融业发展滞后,银行存贷款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
代中后期, 金融业开始迅速发展, 银行各项存贷款、城乡储蓄存款开始有大幅度增加。
1960年, 银行存款达到1708万元,各项贷款达到4335万元,城乡储蓄存款220万元。三年
自然灾害时期,金融业受波及,发展受挫。1964年,开始逐步恢复发展。1980年,银行各
项存款突破1亿元,达到11670万元。1993年,银行各项存款达到172040万元,贷款182108
万元, 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26880万元。 2005年分别达到2501752万元、 2167041万元、
1302778万元。
人均储蓄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均储蓄很少,至20世纪70年代末,人均储蓄一直处于较低
水平, 增长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均储蓄得到了快速增长,1980年达到30.07
元, 为1977年的近4倍。进入90年代,尤其是地级莱芜市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均储蓄大幅增长,1993年达到1067.56元,2000年达到4533.74元。2005年,人均储蓄首
次超过万元,达到10474.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