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电话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2&rec=101&run=13

长途电话 1932年7月,莱芜长途电话事务所成立后,只管理莱芜通往各区的电话。1933年
3月,山东省建设厅长途电话管理处到莱芜架通长途电话,4月竣工,莱芜开通长途电话。
据《中国实业志·山东省》 记载,至1933年4月,莱芜县架设电杆路线187.53公里、电线
249.09公里, 有话机22部、交换机3部、40门,通话地点有鹏山泉、小曹村、山头店、口
镇、鲁西镇、塔子庄、颜庄镇、苗山镇、雪野庄、寨里镇、水北镇、白龙镇、石马镇、泉
河寺等。 是年6月,架通莱芜至博山、新泰两条长途电话线路,为政务专用。1938年1月4
日,日本侵略军侵占莱城,电话设备破坏殆尽。1938至1948年,战时电话由武装部队通讯
部门承担,根据需要,随架随撤。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部分部队电话。
1952年9月,泰安邮电局接管泰安军分区直属队的5条长途线;12月,开通莱芜至泰安长途
电话线路, 并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58年,增加莱芜至济南长途电话1路,安装磁石式长
途电话交换机1部、20门、长途电话终端机两部。1960年,长途电话有线电路增加到6路,
其中通济南2路、 泰安4路,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增加到3部,新装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
部、 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1970年,长途电话电路达到16路,其中通泰安8路、济南5路、
新泰和新汶各1路、出租电话1路,增加12路载波终端机1部、长途电话磁石式交换机4部、
140门。1979年3月,受理并结转国内外来往台湾电话。1985年后,长话电路为38条,分别
为莱芜至泰安21条(载波18条, 实线3条),莱芜至济南5条,莱芜至新泰2条(载波实线
各1条),莱芜至肥城、新汶、济宁、蒙阴、潍坊、张店、博山、宁阳、章丘各1条载波电
路,莱芜至沂源实线电路1条。是年7月,开办莱芜至泰安特快长途电话业务。1986年,开
通莱芜至泰安简易半自动拨号电话4路, 1987年达到11路。1987年,境内有长途有线电话
44路,其中通泰安24路(载波22路),济南明线载波5路,张店、新泰各2路,青岛、临沂、
孙村、肥城、济宁、蒙阴、潍坊、博山、宁阳、章丘明线载波电话各1路,沂源实线电放1
路; 出租电路8路,其中莱芜至济南4路,莱芜发电厂至济南1路,市委、公安局、供电局
至泰安各1路; 由磁石式改装为供电式长途电话交换机8部、40门,增装60路以下增音机8
部、60路以下载波电话终端机11部、96路。1988年,境内长途电话增至52路,比1985年增
加14路(至泰安增10路,至济南、张店各增1路,至青岛、临沂新开通直达电路各1条)。
1991年12月, 开通莱芜至泰安480路数字微波系统,结束了莱芜长途电路全靠明线传输的
历史。 1992年,长途电路17条。除莱芜至泰安120条数字电路外,其余51条电路均为载波
电路。
地级莱芜市建立后,原有长途电路严重不足,长话接通率仅8%。1993年初,增加长途电路
148条, 其中莱芜至济南增开全自动电路60条, 使莱芜至济南的长话接通率由46%提高到
50.24%,境内长途有权用户达到3868户。1994年,莱芜长途电路全部实现传输数字化,电
路总长600路。境内电话用户7368户,其中农话用户3289户。1995年6月25日,境内建成C3
本地电话网, 电话号码升至7位,作为地级市从此有单独的长途区号“0634”。1996年,
境内有电话5.81万部,移动电话4198户,无线寻呼13635户。1997年,完成泰莱SDH工程,
新建泰安至莱芜622M的SDH链路,开通2个155M系统,分别接济南和泰安。1998年,莱芜至
泰安直埋20芯光缆55公里。
2000年,新建长途独立交换机5010路端,电缆杆路1400杆公里,电缆皮长2100公里,光缆
杆路310杆公里, 光缆皮长588公里,直埋光缆皮长54公里,全市40%的村庄开通光缆,实
现村村通电话。 至2003年,境内形成622M一环一链的传输SDH,布放光缆2781芯公里,布
放用户电缆129皮长公里。
市内电话 设备及用户 1953年6月,始有市内电话。有磁石式交换机1部、30门,接入交换
机的市内电话7部,每机1户。1957年,市内电话装机容量100门,接入交换机的电话44部、
39户。 1960年,改装为供电式交换机,接入交换机的市内电话142户。1962年,复改为磁
石式交换机,接入交换机的市内电话154户。1966年,始有用户交换机,安装860门,接入
电话机650部。1978年,用户交换机容量增至3000门,接入电话机1822部。是年,经县委、
县革委和泰安地区邮电局研究,决定莱芜新上自动电话。1979年11月,境内自动电话开通,
结束了摇把子电话的历史。 接入自动电话332部,杆线长71公里。1985年,市内电话达到
682部, 接入用户交换机的电话4767部,杆路长87公里,全部是水泥线杆。1986年,市话
用户836户。 1987年,增加市话自动交换机1000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00门,接入市内
电话916部,其中私人和个体工商户电话6部;用户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530门,其中自动的
408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电话4917部;市内加境内省、地厂矿电话共有5833部,电话杆
路线102公里, 全是水泥线杆。1989年,市话用户1548户。1990年,增容1000门,总容量
3000门, 市话用户达到1850户。1991年12月28日,4096门程控电话和至泰安的480路数字
微波顺利开通,境内进入程控电话时期。
1993年,为满足市话的需求,增容3027门。1994年初,开通114自动查号台。9月,又增容
4096门,总容量达到11264门,年末用户7368户。1996年,市话总容量31774门,年末用户
19825户, 市话普及率17.98部/百人。1999年,市话普及率达到28.78部/百人。2000年,
全市市话用户达到47937户。2001年,全年电话放号67864部,电话用户194606户,主线普
及率达到16.3%,顺利实现电话市的建设目标。2002年,新建光缆179皮长公里,3667芯公
里;新建电缆线路293.24皮长公里,完善了市区的通信网络。新建开发区等各类管道33.2
管公里,211.62孔公里,实现了客户到那里,通信服务就到那里。全年电话净增37963部,
完成省公司计划的126.54%,电话总数达到232569部;来电显示发展32832部,完成年计划
的82.1%; 有人值守公话发展508户,无人值守智能公话发展306户;小灵通全年发展用户
14569部,完成年计划的121.4%。2003年,重点组织实施小灵通四期、五期工程。2004年,
完成小灵通六期工程,对固定电话进行扩容。新建部分小灵通基站,适当调整部分基站布
局,小灵通信号覆盖效果明显提高,基本满足社会对通信的需求。2005年,全市城市电话
用户达到17.89万户。
市话业务 1958年,境内市话种类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公用电话、中继线、
专线、 合用电话、临时电话8种。至1978年增加用户交换机、分机、租杆挂线租用管道、
代维用户机线设备4种。1988年,市话种类增加无绳电话、复用设备2种。
1979年, 莱芜市话特别业务电话号码执行全国统一的号码。即市内电话查号台114,长途
电话挂号台113,长途电话查询台116,市内电话障碍测量台112,火警119,监警电话110,
农村电话挂号台118。 1985年7月1日,莱芜至泰安开办特快电话业务,增设特快电话挂号
台2333。
1992年4月, 开通“123” 音乐台;6月2日,开通“126”人工寻呼台。1994年5月,开通
“117” 报时台;7月,开通“127”自动寻呼台。1995年2月,开通“168”信息台,后相
继开通“108”“200”“300”“800”业务;10月,开通“121”天气预报台。1998年6月,
鲁中化工厂首家开通虚拟电话业务。 同时开办“ISDN”(一线通)业务。1999年8月,开
通主号码显示(来电显示)业务。
2002年,以电话、小灵通、来电显示业务为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组合营销、特色营销和
全员营销。重点建设覆盖莱城、钢城及周边地区小灵通网络,为市民提供绿色环保、经济
时尚、便捷轻盈的小灵通业务,满足市民多层次的通信需求。2003年,集中力量发展小灵
通、智能公话业务。2005年,推出灵通短信、灵通悦铃、灵通上网等增值业务和固话悦铃、
固话秘书、固话小灵通同号及并振业务。
公用电话 1953年,境内开办市话业务时,仅在邮电营业室内设1部公用电话。1989年,为
方便群众生活,在汽车站等公共场所安装公用电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信
息的需求更加迫切。1994年,莱芜的公用电话以代办为主,大力发展公话代办点,1995年
发展200部, 1996年发展700部,1997年发展736部,至1999年,公用电话达到2652部。邮
电分营后,网通、电信、铁通等电信公司都积极发展自己的公用电话,至2005年,境内公
共电话市场占有量仍以网通公司最多。
1998年开始,在机关、学校、城市街道等公共地点安装IC卡电话50部。1999年,IC卡电话
发展到270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IC卡电话受到严重冲击,市场日渐
萎靡。
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在民国时期称县有长途电话, 新中国成立初期称地方电信,隶属地方
政府管理。1953年,改称县内电话。
1932年7月, 境内设立长途电话事务所,主管县政府及10个区公所的电话通信,专供政务
使用。1933年4月,安装磁石交换机3台、40门,装机16部。1934年6月,电话发展到23部。
1938年1月4日,日本侵略军入侵莱芜,电话线路及设备均遭破坏,电话通信全部中断。
抗战胜利后,地方电话由泰安军分区通讯连架设和维修,专供军队和地方政府使用。1949
年4月,通信连改称通信站。1952年9月,通信站人员及设备移交地方邮政局,莱芜始有电
信业务。是年,重建农村电话,安装交换机1部、12门,接入电话机6部。1956年,交换机
发展到92门,接入电话机22部。1958年,全县24处人民公社安装自制电话交换机,但质量
性能达不到应用标准。1959年,更换为磁石式交换机,有8个管理区安装简易电话机,441
个大队安装磁石式或简易电话机,有电话交换机27部、628门,杆路长度942公里。自此,
县至公社全部开通会议电话,初步建成县至公社的电话通信网络。
1960年,县内电话改称农村电话。有交换机47部、1287门,杆路长度1758.8公里。因发展
过多过快,通话质量不高。1963年,将公社以上的电话设备划为地方国营,由邮电局管理;
公社以下为集体经营,社队自负盈亏,经济收支邮电局代管,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公社。
1963年至1965年,逐步完成设备、中线更新。1976年,推行农村电话载波化,邮电支局和
人民公社均安装载波电话终端机,通电话的大队达到795个,占大队总数的83.2%。1984年
4月, 邮电局成立乡村电话公司,统一管理集体经营的农村电话,进行技术指导,代管账
务,生产资料所有权属于乡镇。1985年,全市有农村电话交换机93部、3180门,电话杆线
路2279公里,农村电话1990部。1986年底,撤销农村电话公司,将电话资产、资金和人员
移交各乡镇。1987年,全市有电话交换机86部、3210门;电话杆线路2195公里,其中中继
线杆路611公里; 电话机2158部;安装电话的行政村81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1.1%。1988
年至1991年,境内各乡镇相继开通自动电话,自动电话1250门,除个别偏远乡镇外,基本
实现农话自动化。
1993年4月,订购SPX-RB1.2万门程控交换机,先后在钢城区局、口镇、颜庄、寨里、羊里、
大王庄、杨庄、方下、牛泉支局开通。总容量13416门,话机1917部。1995年5月,成立集
体电话管理站, 对农村集体电话实行全面领导和管理,7月成立农村电话装机队。全年装
机5500部,年末用户8859户,农话普及率1.29部/百人。1999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60216
门,农话普及率达到4.83部/百人。2005年,农话用户207119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