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1&rec=228&run=13

沿革

周齐嬴邑、平州邑又牟国。
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候于嬴。杜注:齐邑,今泰山嬴县。
又,宣公九年,公会齐候于平州。杜注:齐地,在泰山牟县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
臣表有,平州候昭涉掉尾,元狩五年免。景武昭宣元成功臣侯表有,平州侯王,下有梁
父字,盖昭涉掉尾免后,又封王。汉为梁父县地,晋属牟县也。《魏志》牟县有平州城。
周书史记篇,穆王召左戎夫取遂成之要戒,以下所言国名,有平州,或即此平州也,备
考。
又,桓公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杜注:牟国,今泰山牟县。
汉兖州泰山郡嬴县、牟县及莱芜县地、梁父县地。后汉因之。后汉末分泰山置嬴郡,旋
废。魏晋因之。牟县或作东牟。
嬴县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今城子县。《括地志》,嬴县故城在博城县东北百许里。此
城在原山西南,汶水北,与《水经注》合,西南去博城里数相符,引《水经注》及博故
城均祥“古迹”)为嬴故城无疑。(唐初属博城,故《括地志》云然
牟县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县北抵原山,有莱芜地。汉莱芜故城虽在今博山城子庄,而原山东西一带,亦故莱芜地
也。《水经注》汶水出莱芜县原山,原山正在今莱芜。
平州,汉梁父也。晋虽属牟县,西境仍有梁父地。
《补三国志》,嬴县下。《蜀志·糜竺传》为嬴郡太守。注载魏武表云:泰山郡界旷远,
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嬴郡。嬴县外,余四县今不可考盖后旋废也。
据杜预说见前,晋牟县并未改名东牟也。《魏志》皆无晋改名东牟之说,说牟国本在此,
齐迁之今福山及宁海州地,遂称东牟。无改牟为东牟之理。考东牟县,后汉废,晋曾置
东牟郡,或亦曾复置东牟县。《晋志》不载置东牟郡,而此县书东牟,疑有误,乃《补
三国志》此县改书东牟。纵晋果改,似不可以例魏。
刘宋兖州泰山郡嬴县、牟县。后魏因之。刘宋省莱芜县,其他析入嬴、牟、贝邱三县。
后魏嬴县故城在县东北八十里,今文字县。详古迹
高齐兖州东平郡嬴县,省牟县入博城。周因之。
隋兖州鲁郡嬴县。开皇十六年析博城置牟城县。大业初省入嬴县。
唐河南道兖州鲁郡莱芜县。贞观元年省嬴县入博城,长安四年于后魏嬴县城复置莱芜县,
元和十七年省入乾封,太和五年复。五代因之。周显德元年以莱芜监置广利军,六年仍
为监。
《新唐志》,莱芜下:本隶淄州,武德六年省入博城。案《旧唐志》、《元和志》并称
贞观初省嬴入博城,长安四年又于废嬴县置莱芜县。莱芜自刘宋省,迄隋未复,《新唐
志》乾封下亦称,贞观元年废嬴入博城。此盖因莱芜故城,隋唐以来隶淄川而误。《通
志》称,武德四年省嬴入博城,调停两说,而无的据,反于两说皆不合矣。
莱芜监故城,即今县治。祥古迹
宋京东西路袭庆府莱芜县。
金山东西路泰安州莱芜县。
《一统志》:金废莱芜监,县徙今治。当在此时。然考元至元十七年王天挺《宣圣庙碑》
云:县治经废已久,复立者仅十余稔,民居、官寺一切草创。又云:谒文宣庙故址于荆
榛瓦砾之间。一似金以前莱芜曾徙治于此,而又转徙于他处者。不然何以云复立耶?又
考,旧治学宫建自宋崇宁间,金大定十年,元至元十七年均重修。地非县治,学何由建?
既云重修,则今之学即宋之故址也。疑不能明,姑存此说以俟考。
元直隶都省山东泰安州莱芜县。
明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洪武二年直隶济南府,二年仍属州。
清山东布政司泰安府莱芜县。初因明旧,雍正十二年属泰安直隶州,十三年州升府,仍
旧属。
雍正十三年新置博山县,割莱芜东北七村隶之。七村者:桃花泉庄、崔家庄、牛角庄、
胡老公庄、阎家峪庄、乐疃庄、樵岭前庄。

【注释】
①郑夹漈:即郑樵(1103~1162),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著作宏富,
有《通志》等行世。

形势
登高四望,环境皆山,襟凭新甫,背负长城,叠嶂層峦,郁葱绵亘。河流多自东北而西
南,迂迴山岭,弥望白沙。全县无十里平原,不宜于军事。训练乡兵,阨险固圉,以备
非常当务之急也。述要塞如左:泰山一脉,连绵东行为莱北面屏蔽,西北诸峰,尤多险
峻。其要道为:樯树岭、阴司独路峪、狼虎岭、天门关夹道。山峰突兀,行人时有戒心。
与照壁、肃然、方舟、大舟、香山诸山联络漫衍,声势雄壮。

长城岭(齐长城锦阳关段)
长城岭在县北九十里,为北面之保障,要塞为锦阳关。南连马鞍、珍珠诸山,左右千峰
森列,何啻天堑。
青石关在县东北九十里。关北石径斗绝,两旁壁立千仞,一人荷戈,万人趑趄①,号为
天险。东南接原山、石马、望鹿、黄谷诸山。南接勺山、小山、万福诸山。络绎相连,
屹若金城。
碁山在县东五十里。为东面雄镇。迤西与綦母、罗鼓、红崖诸山迴环绵布,长阪陂陀②。
马无并辔之驰,车有摧轮之苦。
葫芦山一名壶卢关。在县东南四十里,关口径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与黄山为犄角,
诸山为藩篱。清泥为出关之要路。崇崖峻壁,有如扃鐍③。
新甫山即宫山,在县南三十里,东西蜿蜒数十里,雁翎关为总要塞。关前后有两秋雨沟,
为新莱两县之咽喉。与龟寨、大石、凤凰、仙人诸山连麓,石坞修缮斥堠④申儆,美哉,
山河国之宝也。
西面无山,陵阿⑤起伏、直冲泰山。西南逼近徂徕。两境联防,互为声援。形隔势禁,
金汤⑥之固也。
【注释】
①趑趄(zī jù) :徘徊不前。②长阪陂陀(cháng bán pō tuó):山坡长而崎
岖不平。 ③扃鐍(jiōng jué):关门或加锁的部件。④斥堠:侦察敌情的土堡。⑤
陵阿:大的丘陵。⑥金汤:金城汤池的省略语,喻非常坚固。
疆界
东至蒙阴县界六十里,西至泰安县界六十里,南至新泰县界三十里,北至章邱县界九十
里,东南至蒙阴县界五十里,东北至博山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泰安、历城县界七十里,
西南至新泰县界四十里。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北至北平一千二百里,
至省城三百里,南至南京一千二百里。县城直东经一度三十分,北纬三十六度十六分三
十秒。
城区编里乡镇

东关镇村五
东关街西洪沟庄东洪沟庄马家洪沟庄小河岔庄以上东厢保
西关镇村五
西关街小曹村庄胥家庄北坦庄马家庄以上西厢保
文明乡村四
鄂庄南窑庄宋家庄杨家庄以上东厢保
站里乡村—
站里庄故事保
启蒙乡村三
吴花园庄董花园庄石家庄东厢保
故事乡村五
孙故事庄程故事庄尚小故事庄尚大故事庄官厂庄故事保
养正乡村三
大桥庄孟花园庄孙花园庄东厢保
广智乡村四
吕花园任花园庄石花园庄戴花园庄以上东厢保
大成乡村六
张家楼庄吴家楼庄郭家园庄栗子庄董家林庄小高庄以上西厢保
月盛乡村四
任家庄南坦庄麻湾崖庄曹家庄以上西厢保
乐英乡村四
高庄上台子庄下台子庄响水河庄以上西厢保
杏山乡村三
魏家洼庄沙埠子庄石湾子庄以上西厢保
安仙乡村二
安仙庄关帝庙庄以上故事保
鹿鸣乡村一
大曹村庄西厢保
孟家乡村一
孟家庄汶南保
叶家乡村一
叶家庄汶南保
魁元乡村三
北埠庄庞家岭庄小洼庄以上东厢保
毓秀乡村一
山子后庄封邱保
呈瑞乡村三
古石沟庄蔺家庄沙家庄以上封邱保
太平岭乡村三
南白龙庄刘家庄孟家峪庄以上封邱保

口子区编里乡镇

口子镇村一
口子庄垂杨保
陶陈村镇村一
陶陈村庄镇里保
兴国乡村一
上水河庄垂杨保
小冶乡村二
小冶庄垂杨保南袁家洼庄方山保
他山乡村四
泉头庄他(塔)山头庄枣园庄以上垂杨保小庄方山保
林马乡村三
花水泉庄林马庄余家泉庄以上垂杨保
官水乡村二
下水河庄官水河庄以上垂杨保
太平乡村二
太平庄陶家庄以上垂杨保
田冶乡村二
田家庄冶庄以上垂杨保
港里乡村三
港里庄垂杨庄小洼庄以上垂杨保
崔家乡村二
崔家庄西张家洼庄以上白店保
吕芹村乡村二
吕芹村庄东芹村庄以上王善保
沈家乡村二
沈家庄贾家庄以上王善保
柳店乡村二
柳家店庄冯家坡庄以上封邱保
北山阳乡村三
北山阳庄张家庄毛子庄以上垂杨保
洛庄乡村三
大洛庄吕家河庄尚家泉庄以上王善保
王家乡村三
王家庄管家河庄小洛庄以上王善保
青杨乡村四
李家泉庄青杨行庄王家胡同庄亓家庄以上王善保
铜冶乡村四
常家庄铜冶店庄石龙口庄桃花峪庄以上王善保
陡沟乡村八
于家庄大陡沟庄小陡沟庄黄崖头庄翟家沟庄东台子庄大崮山庄段家屋庄以上王善保
凤山乡村一
山头店庄镇里保
古城乡村一
古城庄垂杨保
南山乡村一
南山阳庄白店保
北王乡村二
北王善庄许家沟庄以上王善保
邹家乡村二
东邹家庄西邹家庄以上封邱保
张洼乡村一
张家洼庄白店保
王善乡村二
东王善庄西王善庄以上王善保
白龙镇村一
白龙店庄白店保
铁牛乡村三
铁牛岭庄(封邱保)抬头庄沟头庄以上镇里保
王家楼镇村一
王家楼庄镇里保
任洼乡村四
北任家洼庄南任家洼庄杨家泉庄东任家洼庄以上镇里保
片家乡村三
片家镇庄杨家镇庄吴家镇庄以上镇里保
蔡镇乡村三
蔡家镇庄景家镇庄藕池庄以上镇里保
高庄乡村二
邹高庄张高庄以上镇里保
李镇乡村二
郭家镇庄李家镇庄以上镇里保

汶南区编里乡镇
三义乡村四
羊庄南梨沟庄北梨沟庄冢子庄均称汶南保
八里沟镇村一
八里沟庄汶南保
五斗乡村三
东五斗庄西五斗庄大荒峪庄均系汶南保
云左乡村四
张积庄吕家楼庄渐河庄涝坡村庄均系南宫保
凤左乡村五
绿矾崖庄庞家庄蒜园庄李条庄孙家庄均系南宫保
凤阳乡村六
张家庄蔺家庄任家庄东凤阳庄西凤阳庄程家庄以上南宫保
新山乡村十二
野店庄南张家庄田家林庄赵家岭庄马头崖庄杨家庄张家庄楼子庄卧龙头庄前黑峪庄后黑
峪庄小新庄以上汶南保
象山乡村六
团山庄龙王庄象山口庄蜂崖庄鲁家庄五龙庄以上汶南保
维新乡村五
前沙王庄后沙王庄吴家岭庄任家洼庄以上故事保黄沟庄汶南保
建新乡村八
南石漏河庄北石漏河庄小洼庄南王庄北王庄杨家峪庄田家庄以上故事保徐家峪庄汶南保
来临乡村五
东蔺家庄老君堂庄纪家庄前王家峪庄刘家林庄以上故事保
双泉乡村二
西泉河庄东泉河庄以上汶南保
寿台乡村三
嘶马河庄汶南保安家台庄方下保谷家台庄凤邱保
汶滨乡村三
姚家岭庄北十里铺庄南十里铺庄以上汶南保
义聚乡村四
侯家沟庄东上庄纪家庄南宫庄以上南宫保
汶泉乡村二
东汶南庄坡草洼庄以上汶南保
新成乡村二
鹁鸽楼庄茂盛堂庄以上南宫保
义和乡村三
西汶南庄崖下庄尧王庄以上汶南保
清平乡村一
西上庄南宫保
牛王泉镇村二
东牛王泉庄西牛王泉庄以上南宫保
竞进乡村三
杜家官庄马家庄刘家庄以上南宫保
降寇乡村四
降寇庄范庄鹿家庄朱胡同峪庄以上南宫保
石南乡村六
赵家峪庄上亓家峪庄下亓家峪庄王家峪庄井峪庄石棚庄以上汶南保
龙峡乡村二
塔子庄劝礼庄以上汶南保
槲林前乡村一
槲林前庄汶南保

颜庄区编里乡镇
颜庄镇村二
颜庄三岔沟以上颜庄保
郑王庄镇村八
郑王庄西小王庄东小王庄东沟庄石头湾大舜皇庙小舜皇庙后朱山以上碁山保
清泥镇村六
清泥沟庄徐家庄于家庄南城子坡庄北城子坡庄以上黄山保回家庄颜庄保
黄花乡村六
黄花店庄汶阳保南下冶庄黄山保郭家台庄汶阳保北下冶庄汶阳保西沟庄黄山保马家庄汶
阳保
南港乡村六
南港庄北港庄西港庄半壁店庄窑货厂庄验货台庄东港庄王家港庄均系汶阳保
南冶乡村七
南冶庄北冶庄东沟里庄西沟里庄田家铺庄南毛家庄北毛家庄以上故事保
红埠岭乡村九
东红埠岭庄西红埠岭庄邱家屋庄木头山庄以上汶阳保吊古山庄对仙门庄东当峪庄西当峪
庄中当峪以上故事保
岔河乡村十二
岔河口庄谭家楼庄白马峪庄响水湾圣水奄庄尚家庄邵家庄张家庄高家岭庄三石庙庄后坡
庄瓮山庄以上故事保
澜头乡村七
澜头庄澜头官庄曾家庄以上颜庄保状元沟庄柳桥峪庄孙家庄楼子庄以上汶阳保
埠东乡村四
埠东庄唐家宅庄桑梓峪庄野虎沟庄以上颜庄保
沈家乡村九
沈家崖庄吕家林庄栗子园庄上古墩庄下古墩庄以上颜庄保牛马庄里辛保

曹家庄上河沟庄下河沟庄以上黄山保
里辛乡村八
里辛庄里辛北岭庄里辛河南庄石家岭庄王家窝庄张家岭庄龙王沟庄高家岭庄以上里辛保
玥庄乡村七
玥庄里辛保冯家庄三岔河庄朱家庄凤凰峪庄涝洼庄以上碁山保茶峪庄黄山保
逯家庄乡村十
逯家庄张家庄陈家庄周家坡庄陶家岭庄安家岭庄苗家寨庄宋家庄以上黄山保傅家桥庄海
眼庄以上颜庄保
碁山乡村十四
碁山观庄杨家楼庄前朱山庄黄家洼庄焦家庄东圈里庄西圈里庄白冶子庄高家庄穆家寨庄
白家庄东下马泉庄中下马泉庄西下马泉庄以上碁山保
牛山乡村十
东田庄西田庄北田庄上口峪庄黄金兰庄以上铁车保双龙峪庄黄崖庄

桃桁庄孙家岭庄闫王鼻子庄以上碁山保
潘家乡村五
潘家沟庄清泉官庄疃里庄以上里辛保莲花池庄汶阳保东泉庄颜庄保

铁车区编里乡镇
纸房乡村五
纸房庄小新庄培峪庄徐家庄坡庄
乔店乡村七
乔店庄后峪庄宝台庄东宋家庄天井峪庄前城子庄后城子庄
侯家乡村三
侯家台庄百嘴红庄北王家庄
蔡店乡村四
蔡店庄上陈家庄下陈家庄上河庄
徐家乡村二
徐家店庄三响泉庄
至道乡村六
上朱家店庄下朱家店庄吕家峪庄至道庄下三山庄上三山庄
铁车乡村七
铁车庄桃峪庄团圆坡庄石湾子庄城岭庄旋车沟庄团坡桃科庄
裴家乡村八
裴家庄西泉庄北泉庄郎郡庄宅科庄砟峪庄大沟庄红崖庄
卢城乡村三
卢城庄赵家泉庄南埠子庄
桑园乡村三
桑园庄秦家洼庄崖下庄
大石乡村二
兴隆庄大石庄
姜庄乡村七
地里沟庄北姜庄南姜庄上陈家峪庄中陈家峪庄西陈家峪庄小陈家峪庄
汶阳乡村四
汶阳庄段盘龙庄马盘龙庄草沟庄
盘龙乡村三
陈盘龙庄前盘龙庄东盘龙庄
大官乡村二
大官庄桲罗庄
王家乡村六
田家庄南王家庄赵家庄苗家庄北蛇沟庄南蛇沟庄
照临乡村三
东照临庄西照临庄涝坡庄
墨埠乡村五
大墨埠庄小墨埠庄墨埠寺庄于家官庄朱家沟庄
傅家乡村五
傅家庄小山庄大山庄姜家庄小心庄
陶家乡村五
陶家庄黄沟庄南张家庄南孝义庄李家泉庄
陈家乡村四
陈家庄孔家庄郭家沟庄老鸦峪庄
郭家乡村二
郭家庄孝义楼庄
张家乡村五
北张家庄邹家埠庄近固庄沈家庄长安庄
宋家乡村四
西宋家庄西王家庄冯家林庄朴务头庄
龙崮乡村二
马家龙崮庄柳家龙崮庄
毕家乡村五
毕家庄东连家河庄南连家河庄北连家河庄杨家庄
三官乡村五
三官庙庄陈梁坡庄崔梁坡庄王梁坡庄李梁坡庄
黄梁乡村五
黄梁坡庄马梁坡庄徐家河庄西十字路东十字路庄
辛庄镇村一
辛庄
孝义镇村一
孝义庄

石马区编里乡镇
响泉乡村三
响泉庄上焦家峪庄下焦家峪庄
杏山乡村三
庐家台庄田庄马勺湾庄
黄谷乡村二
张家台庄老姑峪庄
平州乡村三
东平州庄西平州庄北平州庄
原阴乡村四
大车辐庄小车辐庄车辐庄南峪庄
青石乡村四
青石关庄荣科庄官家庄西坡庄
珍珠乡村五
下洼庄大英掌庄小英掌庄池子庄马家峪庄
麻峪乡村三
三麻峪庄
佛羊乡村六
上佛羊庄下佛羊庄中佛羊庄上崔家庄下崔家庄峨峪庄
石湾乡村四
石湾子庄苏家上坡庄磨石峪庄幽兰泉庄
双泉乡村三
祝上坡庄唐上坡庄高上坡庄
后坡乡村五
夹岭后坡庄大漫子庄小漫子庄乾桥庄
黄土乡村五
陈家峪庄杨家横庄南围庄北围庄菜峪庄
圣水乡村二
夹岭前坡庄东南龙崮庄
前坡乡村五
前坡子庄南祝家洼庄北祝家洼庄南辛庄北辛庄
东见马乡村五
东见马庄孟家峪庄上郭家沟庄下郭家沟庄王家店庄
西见马乡村三
西见马庄南柳子河庄北柳子河庄
勺山乡村三
勺山前庄杨家嘴庄田家楼庄
方山乡村四
方山庄大方山庄小方山庄水泉峪庄
大冶乡村二
大冶庄王家桥子庄
漫道乡村三
漫道庄五色崖庄横山口庄
陡峪乡村四
陡峪庄三兰子庄
崮山乡村五
崮山前庄黄崖庄高唐庄南峪庄邹家栏子庄
兴隆乡村三
东邢家庄西邢家庄张家庄
北文字乡村二
北文字现庄五古德范庄
南文字乡村一
文字现庄
三元乡村三
响水湾庄西沟崖庄西坡庄
石马镇村一
石马庄
啬泉镇村四
啬泉庄左家峪庄丁家南峪庄草庙头庄
和庄镇村一
和庄
普通镇村一
不动庄
北苗山镇村二
北苗山庄三东庄
南苗山镇村一
南苗山庄
龙角镇村二
龙磨角庄惠村庄
勺山镇村二
东勺山庄西勺山庄
常庄镇村三
常庄上周家庄下周家庄

雪野区编里乡镇
浆水镇村四
北浆水沟庄南浆水沟庄河北庄南岭子庄
和义乡村六
王家峪庄东土屋庄西土屋庄中土屋庄魏家庄红岭子庄
城傅乡村二
城子县庄傅家庄
文华乡村二
陈家庄朱家庄
山口乡村三
山口庄青石桥庄三山庄以上山口保
谷堆乡村四
谷堆山庄栖龙湾庄马家庄龙种石庄
毛家乡村三
上毛家圈庄下毛家圈庄林家庄
陈林乡村二
陈林庄袁家洼庄
崔家乡村二
崔家庄毛家庄
桃李乡村四
桃花峪庄北李家楼庄李家楼庄约和峪庄以上方山保
雪野镇村二
雪野庄南双王庄
邢家乡村四
邢家峪庄大冬暖庄小冬暖庄王家桥庄
白座乡村三
南白座庄北白座庄北双王庄
下游乡村四
东下游庄西下游庄花峪庄小篓庄
上游镇村五
上游庄站里庄东峪庄石泉庄岭东庄此庄旧属石城保
西峪乡村八
学山庄李家庄西峪河南庄西峪河北庄大酉坡庄小酉坡庄朱家峪庄

蚕场庄
吕祖乡村四
吕祖泉庄鲁地庄城墙岭庄娘娘庙庄
大厂乡村四
大厂庄蜂窝庄葫茤萝双泉峪庄以上雪野保
抬头乡村四
东抬头庄西抬头庄南圈庄狂山庄
要关乡村十三
埠口庄北要关庄南要关庄东要关庄西要关庄迷马镇庄龙子庄龙堂庄董家峪庄下石臼峪庄
上石臼峪庄船厂庄温峪庄
嵬石乡村三
北嵬石庄南嵬石庄西嵬石庄
峪门乡村二
峪门庄黑山头庄
雨霖乡村七
西雨霖庄中雨霖庄东雨霖庄岭前庄姜家峪庄暗窑头庄尧舜庄
栾宫乡村三
北栾宫庄南栾宫庄东栾宫庄
阁老乡村二
阁老庄冗子庄
白杨乡村七
高家白杨庄王家白杨庄刘家白杨庄秦家白杨庄李家白杨庄漫里庄
茶叶乡村五
上茶叶庄下茶叶庄中茶叶庄西圈里庄珍峪庄
茶叶镇村六
茶叶口庄南王庄西吉山庄东吉山庄北吉山庄中吉山庄
法山乡村五
上法山庄下法山庄中法山庄逯家岭庄窝铺庄
崖下乡村十
崖下庄桑科庄东圈里庄上石城庄下石城庄花林庄上宅科庄下宅科庄史家崖庄盼家崖庄以
上石城保

寨里区编里乡镇
寨里镇村二
寨里枣园庄
三合乡村三
边王许庄魏王许庄赵官庄
小下乡村一
小下庄
宜山乡村一
宜山庄
裴王乡村四
裴王庄后裴王庄公王庄断路头庄
枯河乡村二
前枯河庄后枯河庄
鱼池乡村五
大鱼池庄小鱼池庄戴鱼池庄郗鱼池庄西坡庄
龙尾乡村十
东上崮庄西上崮庄下崮庄上车厂庄下车厂庄冯家庄康家庄苏家庄运粮石庄牛头河庄以上
旧寨保
文化乡村五
虎口崖庄上造甲峪庄下造甲峪庄华山庄峡岭沟庄
岭后乡村八
黑山庄鴳子湾庄富家庄鹿舍庄王老庄官正石屋庄马峪庄胡家庄
大王乡村四
大王庄王家庄于家庄黄鹭湾庄
小王乡村一
小王庄
温石埠乡村五
温石埠庄响水河庄魏家庄罗圈庄黑虎泉庄
岭前乡村七
程家庄瓜屋庄竹园庄高家庄豆腐石庄里二十庄炉厂庄
王石乡村五
王王石庄陈王石庄李王石庄孙官庄孙王石庄
杨郭郑乡村三
杨王石庄郭王石庄郑王石庄
四合乡村四
玄王石庄梁王石庄闫王石庄三官庙庄
羊里乡村一
羊里庄
止房乡村二
止房庄孟家洼庄
泉沟乡村二
泉子沟庄院上庄
仓上乡村二
仓上庄羊里保营子庄义封保
义封乡村二
义封庄义封洼庄
留村乡村三
北留村庄东留村庄西留村庄
增家乡村二
增家庄小增家庄以上义封保
汇南乡村五
卞官庄郝中荣庄李中荣庄王中荣庄孟中荣庄以上中荣保
辛戴乡村二
辛兴庄戴家庄
陈村乡村六
康陈村庄刘陈村庄马陈村庄申陈村庄郭陈村庄许家洼庄以上辛兴保
白埠泉乡村三
白炭坡庄王石保接驾埠庄旧寨保胡家泉庄羊里保

水北区编里乡镇
水北镇村三
水北庄王家洼庄周家洼庄(以上水南保)
水南镇村四
陈家楼庄燕家庄李家庄西杨家庄(以上水南保)
凤鸣乡村七
吴家洼庄东金井庄燕家汶庄郝家沟庄方家庄贾家庄金井北峪庄以上水南保
北平乡村七
太平街庄家埠庄孔家埠庄宋家埠庄张家埠庄北安庄下河庄以上王许保
止凤乡村九
止凤庄北杨家庄温家庄照嘴庄陡崖庄前卞庄后卞庄朱家峪庄馒头石庄以上王许保
埠头乡村三
大埠头庄小埠头庄李家庄以上张里保
王许乡村三
前王许庄东王许庄西王许庄以上王许保
张里镇村四
张里庄南张里庄徐家庄陈家庄以上张里保
前科乡村五
前郭庄宅科庄后郭庄陈五合庄朱家街庄
杨家镇村六
杨家庄谭家庄高家店庄侯家洼庄刘家店庄罗家洼庄以上张里保
公议乡村五
胡家宅庄司家岭庄以上山口保小桥沟庄大桥沟庄以上辛庄保石家河庄毛埠保
大下镇村五
王大下庄曹大下庄刘大下庄谭大下庄王围子庄以上大下保
辛冷乡村三
辛庄子庄冷家庄洼子庄以上大下保
涌泉乡村五
张家泉庄巩家庄营房庄李家堂庄以上水南保镇武庙庄张里保
义和桥乡村五
王家庄蔺家庄尹家庄马家庄水西官庄以上水南保
天成乡村二
高庄涝坡庄以上大下保
龙泉乡村四
龙泉官庄何家官庄贾家官庄梅家官庄以上辛庄保
太和乡村五
许家洼庄何家庄以上辛庄保太平官庄孟家官庄以上大下保凤凰官庄毛埠保
公安乡村二十二
公家庄王家庄李家庄焉家庄猪石槽庄姚家峪庄焉家林庄大槐树庄东凤楼庄西凤楼庄姚家
庄道洼庄南店子庄北店子庄西店子庄

杨家圈庄独路庄后关庄蝦蟆石庄东西菴庄岔峪庄潘家沟庄以上水南保

鲁西区编里乡镇
亓毛乡村三
亓毛埠庄石门官庄宋毛埠庄
毕毛乡村一
毕毛埠庄
三官庙乡村二
三官庙庄陈毛埠庄
双泉官乡村一
双泉官庄
大庄乡村一
大庄
马小乡村一
马小庄
贺小乡村一
贺小庄
郑家寨子乡村一
郑家寨子庄
吕小乡村四
吕小庄朱小庄杨小庄左小庄
张刘寨子乡村二
张家寨子庄刘家寨子庄
中小乡村一
中小庄
王小乡村三
王小庄任小庄吴家桥庄
王家乡村二
东王家庄西王家庄
吴小乡村一
吴小庄
三省乡村三
曹省庄亓省庄刘省庄
徐冶乡村三
冯徐冶庄中徐冶庄南徐冶庄
青沙沟乡村三
南青沙沟庄北青沙沟庄义和庄
将山后乡村二
将山后庄凤仪庄
蒲洼乡村一
蒲洼庄
白塔乡村四
北白塔庄中白塔庄南白塔庄店子庄
圣井镇村一
圣井庄
封邱乡村五
刘家封邱庄田家封邱庄孙家封邱庄徐家封邱庄李家封邱庄
公清乡村三
孟公清庄张公清庄谷公清庄
耿公清乡村一
耿公清庄
亓韩谢乡村三
亓官庄韩官庄谢官庄
高家洼乡村二
高家洼庄崔家台庄
方下镇村一
方下庄
时王方下乡村二
时方下庄王方下庄
土楼乡村一
土楼庄
刘家庙乡村二
刘家庙庄方家庄
沈家岭乡村一
沈家岭庄
柳行沟乡村一
柳行沟庄
石泉乡村二
石泉官庄丰登官庄
义和沟乡村三
大乔家义和沟庄小乔家义和沟庄陈家庄
鹿家堂乡村六
鹿家堂庄梁家庄王家庄王家义和沟庄李家义和沟庄蔺家楼庄以上方下保
兰沟乡村二
兰沟崖庄山口保魏家庄辛兴保
辛乡村二
辛庄石桥庄
鲁西镇村一
鲁西庄
卢家乡村一
卢家庄
冶河乡村二
东冶河庄西冶河庄
石家泉乡村一
石家泉庄
东五龙口乡村一
东五龙口庄
西五龙口乡村一
西五龙口庄
龙尾乡村一
龙尾庄
五龙口乡村一
店子庄
马泉乡村三
马家泉庄马家庙庄乔沟庄以上辛庄保
户口


洪武初户,五千七百八十八(民户四千三百八十三,军户一千一百一十四,杂役户二百
九十一)。口,五万一千七百三十八(男子三万七千九百二十一;妇女一万三千八百一
十七)。
万历二十四年户,五千八百二十九(民户四千四百二十四,军户一千一百一十四,杂役
户二百九十一)。口,五万一千八百六十一(男子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妇女二万五千六
百二十一)。
万历四十五年户,五千七百八十八(民户四千三百八十三,军户一千一百一十四,杂役
户二百九十一)。口,三万二千九百七十四(本年奉文清审除豁死丁五千五百七十八,
见存二万七千三百九十六。)
崇祯间口,二万七千三百九十六,除逃亡九千九百一十七,见存口一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顺治十六年口,一万八千六十七。
康熙元年口,一万八千一百六十四。二年口,一万八千二百三十六。每丁征银一钱二分,
内除乡绅举贡生员优免,本身丁五百四十三。七年户,三千九百六。口,二万七千三百
九十六。除逃亡人丁八千八百六十五,乡绅举贡生员五百四十三,地震压死人丁一十四
免派,五十二年奉旨,以后续生人丁永万加赋。
雍正十二年拨归博山人丁四十二。
乾隆间户,二万九千二十四。口,一十六万一千二百十一。
光绪初户,五万五千四十。口,二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三。
宣统元年户,九万五千六百一。口,四十五万八千四百二十(大男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
六口,小男十万三千四十四口。大女十二万三千一百五口,小女十万九百八十五口。)

民国十九年
城区户,四千三百六十八。男,一万三千八百零三。女,一万零九百五十。内壮丁四千
二百三十三。学龄儿童,男,二千二百五十九,女,一千三百七十四。
口子区户八千三百七十八。男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三,女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七,内壮丁五
千零零八,学会儿童男三千五百五十九,女二千一百一十三。
汶南区户,七千一百五十。男,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五。女,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五。内壮
丁六千零零六。学龄儿童,男,三千三百七十一。女,二千三百三十六。
颜庄区户,七千七百一十二。男,二万五千六百四十三。女,二万零六百六十八。内壮
丁七千五百七十一。学龄儿童,男,二千四百四十六。女,二千九百五十八。
铁车区户,六千七百七十。男,一万九千零六十一。女,一万四千零一十二。内壮丁五
千六百四十九。学龄儿童,男,二千七百七十四。女,一千九百九十一。
石马区户,七千九百六十八。男,二万三千二百二十七。女,一万八千四百三十八。内
壮丁六千三百六十。学龄儿童,男,三千六百一十。女,二千六百三十五。
雪野区户,五千五百七十。男,二万零一百二十五。女,一万四千五百零七。内壮丁,
七千一百一十四。学龄儿童,男,二千五百四十三。女,一千四百七十二。
寨里区户,八千七百三十九。男,二万七千零九十三。女,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一。内壮
丁,七千七百三十九。学龄儿童,男,五千三百零八。女,二千一百三十九。
水北区户,一万一千三百六十四。男,二万零四百九十五。女,二万三千一百三十九。
内壮丁,八千八百五十一。学龄儿童,男,三千九百三十三。女,三千二百一十七。
鲁西区户,八千八百二十四。男,二万四千六百三十八。女,一万八九百九十八。内壮
丁,七千六百零一。学龄儿童,男,四千零八十六。女,二千六百零三。
共计户,七万六千八百四十三。男,二十二万八千七百五十三。女,一十七万四千六百
九十五。内壮丁,六万六千一百三十二。学龄儿童,男,三万五千二百八十九。女,二
万二千八百八十八。男女总共:四十万零三千四百四十八。
(说明:小结一段前志已载,此略,详见清宣统《莱芜县志·田赋》)

续修莱芜县志卷一终

续修莱芜县志卷之二

舆地志

疆域
地质
县位于山东中部,其地形之复杂,地层之零乱,终生探考,亦难尽其致。兹就其所见所
闻者,为简单之叙述,以示其梗概云尔。
地形
县之中部,实一大溪谷,汶河为其流。泰山山脉、新甫山脉为其南北岸。东至蒙阴群山,
为其尽头。开口向西,则白沙网络流出,折而西南,经大汶口而汇入运河者也。
谷之南部,冈阜蜿蜒,古生代地层触处发育,间有闪长岩踪迹。谷之北部一带小山岭,
半为太古地层,半为始新统地层。谷之中部,矿山孤立,为变质岩侵削之馀形。矿山以
东,平岭连亘。其西地势渐就低,降入泰安县边境,遂成一段郊原。
谷之生成,由于地层变动断折所致,其后河流成立,剥蚀作用日盛,遂成今日状态。嗣
以牛羊斧斤,草木不殖,遂至有山皆童,无河不沙之象。山洪时至沙石俱下,田为之渠,
地为之覆。其势虽渐,而害则深甚矣,不可不相地之形而制其宜也。
地层
县之地层既少连续,更嫌参差。以地层主要者之大致次序先后,记述之如左。丙层为最
上层,甲层为最下层,乙层居其中。丙、乙、甲之下为太古地层。
甲,红色沙岩层:此层以断层与古生代煤系及奥陶纪灰岩相接触,沿汶河而分布,位于
一种浅黄白色沙岩之上,岩石以红色沙岩为主,呈十字层形,上部为正长板岩所侵,其
厚度约七百公尺上下,愈东南而愈薄,颇似三叠纪产物,去今约计一千万年。
乙,灰绿色页状砂岩层:此层在红色砂岩层上,岩石为灰绿色页状砂岩,有时呈浅棕色,
含多数火成岩侵入体,每成板状,有时本层尽含绿色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及凝灰流岩等
火山之物,并夹有侵入岩体,竟不见砂岩踪迹。其厚度约三百六十公尺上下。愈西而愈
薄,其所含火山物质则愈西而愈厚。此层脊椎动物化石颇多,盖成立于白垩纪,其一部
或为侏罗纪之下期,去今约计四百万年。
丙,汶河砾岩层:此层在灰绿色页状砂岩层上,与之成不整合之接触。分为上、中、下
三部述之:一、下部含红色松砂岩及粘土夹有松质砾岩。此松质砾岩大半由石灰岩组成
之。在城北闪长岩露头地带,红色松砂岩含有长石粒并砾岩等。二、中部下半为类似侵
入体岩石之闪长岩,上半为红色松砂岩、黄灰浅绿及白灰色砂岩相间组成之,并夹有浅
灰之石灰岩数层。三、上部为砾岩, 时夹以红色松砂岩。此层厚度极不一致,最厚处有
达一千六百公尺。上者,确为始新统产物,去今约二百万年。
以上所述甲、乙、丙三层,愈上者愈新,愈下者愈古,大小断层无数,倾斜尽向东北,
走向西北东南。其构造之大致如是。
气候
礼云:山陵川谷能出云而为风雨。古云:太平之世,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因天地自然
之性顺物布气而已。古人之于气候皆浑言之,而非析言之也。气候关于人性之醇漓①,
物产之丰歉,其变化以四季变迁为主要原因。水陆布置之状况,皆能促气候之变化为近
因。吾莱多山,汶水支干随在皆是,试分析言之。
一、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气压即随之而分高低。征之禾麦而益见。秋禾之成熟、西半
部较东半部早七八日。麦之成熟西部在芒种,东部在芒种后五日,东北部在夏至。先后
相差十五日。
二、汶水支脉遍于全境,以地势高低之故,平日深不及尺半,浅才没胫。虽夏季大雨滂
沱,沟盈河溢,波涛汹涌,不崇朝②而平浅如故。邑无薮泽,蓄水污秽,冲洗殆尽。故
空气常洁,疫疠不常有。
三、山川出云,天降时雨。山涵水气,久旱则枯。河流亦浅,小河则干。然河之两岸,
相距大者二三里,小者亦里馀,河心之沙深者两丈馀,傍岸亦四五尺,沙面虽干数寸,
下涵濡水量无算。两岸近多林业,杨柳阴翳,故雨少愆期,就近十年核计,邻邑曾有歉
收,莱邑统计,每年收获当在八分之数。此以雨量而知气候之润也。
四、太阳直射至地,所受热量之多寡,而气压之高低判焉。大气由高气压地方流入低气
压地方,欲求平衡之倾向,因起运动即风也。莱芜山脉东西横列,阳则受阳光热多,阴
则受阳光热少,气压之差大则强,小则弱,而气候之变化,可分述焉。
甲、静风。高低气压抵于平衡,孤烟直上,以地势之故,可暂而不可久。
乙、软风。二气氤氲徐徐细柔,澄清明透。四时常有,天地之喜气也。
丙、和风。条畅祥和,破萌拆甲,被之万物,欣欣向荣。生我百谷,粒我蒸民,春时最
久,南熏属之。
丁、疾风。能飞扬尘沙,摧折禾黍,有时挟雷电雨雹而来,然不常见。见必由西北而东
南,长不过数十里,宽不过三五里,或为灾或不为灾。
戊、烈风。粗暴猛烈,破屋撼树,呼号奔厉,天地之怒气也。莱不常有。
己、不定风。因地势之不平,微风不定。忽东忽西,亦有小旋风转蓬若轮。至飓风之起,
发于海洋,力能拔木。数十年内偶一见也。
依上所列观之,吾莱气候,静而不至于郁;动而不至于狂;燥而不至于亢;润而不至于
湿。故人性和平。柔而无懦弱之象;刚而无暴戾之气。人多好学,富于保守性,歉于进
取性。气候适中,物产丰饶,人习勤劳,农业日有进机。
【注释】
①醇漓: 本意指酒味厚者称醇,薄者称漓。这里指风俗的厚薄。②崇朝(zhāo):崇
通终。崇朝是一个早晨。“不崇朝”是不到一个早晨。表示时间很短,很快。

莱芜县民国二十三年气象简明表

项别月别雨



量最


量日

期降


数气

压温度天气日数风



数绝


高绝


低晴晏阴每月
最多
风向每月
平均
风速

一月7.071.031155.55-5.55.0-17.02832(NE)北东3.4
二月————52.41-0.610.5-17.81972(NE)北东2.9
三月18.012.011347.085.123.0-10.02137(NE)北东4.5
四月18.37.08445.6712.226.0-4.01677(NE)北东3.7
五月27.012.07339.3921.633.04.013810(NE)北东3.1
六月180.067.010933.4134.336.012.01785(NE)北东3.7
七月212.069.02732.4027.640.020.018310(NE)北东3.7
八月103.215.021735.4225.735.016.021712(NE)北北东2.1
九月173.080.53740.4821.030.58.011712(NE)北东2.9
十月25.511.013451.1813.024.0-2.013711(NE)北北东2.3
十一月9.07.012451.406.818.5-7.01695(NE)北北东2.1
十二月26.411.021454.122.412.0-10.812145(NE)北北东3.2

说明:
1.雨量以公厘为单位取小数一位。
2.气压以760度为标准高于标准减,低于标准加。
3.温度系用摄氏制,其在冰点以下者用负号(-)表明之。
4.天气以云量占天空之多寡计,0—2为晴天,3—7为云天,8—10为阴天。
5.风向共分十六方位。
6.风速因无风速计故依普福耳氏风级表定之,以每秒钟行若干公尺计风速,不取小数,
34公尺以上为飓风。
7.天气杂项、云形、云量、地温、蒸发等项本表未载。

物产
(以下物产包括谷、瓜、花、草木、丝枲、矿、药、羽、毛、鳞、介各部俱与前志同,
此略,详见清宣统《莱芜县志·物产》)
右(以上)物产为莱地所有者,分部胪列之,所谓天然物也。至假以人工之改良发育,
则择要详于实业部,以为演进之导机焉。

续修莱芜县志卷二终

续修莱芜县志卷之三
舆地志

疆域
灾祥
丁丑,周赧王二十一年,嬴博之间,地拆及泉。
癸卯,汉昭帝元凤三年春,泰山莱芜山南,汹汹似数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
五尺,四十八围。
已丑,晋武帝泰昭五年,大水。
乙卯,惠帝元康五年夏六月,雨雹大水。永康二年四月,慧星见齐分。
癸亥,哀帝兴宁元年,秋八月,有星孛于角亢。
戊子,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魏太平真君九年,饥。
辛卯,宋元嘉二十八年,魏正平元年春,燕巢于林木。
甲申,陈天嘉五年,齐河清三年,周保定四年,大水、饥。
丁亥,唐太宗贞观元年夏,大旱,诏蠲其租赋。
辛亥,高宗永徽二年,大水。
戊辰,总章元年,旱,大饥。
乙卯,玄宗开元三年夏六月,蝗。
丙辰,四年夏,蝗。
乙丑,德宗贞元元年夏,蝗,东至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禾稼草
木叶及畜毛皆尽。饿殍枕藉。
已酉,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大水。
壬辰,理宗绍定五年闰九月,慧星出于角。
壬申,元世祖至元九年,淫雨。汶水溢,漂没田庐无算。
乙未,成宗元贞元年,大水。
甲寅,仁宗延佑元年三月,霜雪三日。
戊辰,文宗天历元年,大水。
庚午,至顺元年,饥。命有司赈之。
癸酉,顺帝元统元年,饥。
丙戍,至正六年,大饥。地震七日乃止。
丁亥,七年,地震,有声如雷。
戊戍,十八年,地裂,大饥。死者枕藉。
已亥,十九年,蝗。
癸卯,二十三年,旱。
丁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旱,蝗。
丁丑,英宗天顺元年,饥,人相食。
癸已,宪宗成化九年,昼晦。
甲午,十年,大稔。
甲辰,二十年,大旱。
乙己,二十一年,地震。
丙午,二十二年,大饥。
壬子,孝宗弘治五年,大水,饥。
甲寅,七年,大稔。
己丑,世宗嘉靖八年秋,蝗。
辛卯,十年,蝗。
壬子,三十一年,大水,坏民禾稼。
癸丑,三十二年,大饥。民相劫掠,行旅不通。
戊辰,穆宗隆庆二年,大水。漂没东乡民舍数百间。
丁亥,神宗万历十五年,蝗。
戊子,十六年,饥,人相食。
甲午,二十二年春,大饥。流民入境者万计。诏开仓赈之。
丙申,二十四年秋,蝗。
甲寅,四十二年,冬无雪。
乙卯,四十三年,春夏大旱,汶水绝流、宫山火炽。八月霜降,晚禾尽杀,民饥至剥树
皮,剉草节杂糠秕啖之。入冬盗起,家有斗粟尺布者亦不能保。
丙辰,四十四年,春,大饥,人相食。县民逃入徐淮者,以十馀万计。以邑人礼科给事
中亓诗教奏,诏发帑金十六万,食米十二万石赈之。五月,飞蝗蔽野,秋禾一空。
丁卯,熹宗天启七年,昼晴雷鸣。
庚午,怀宗崇祯三年五月初三日,雨雹,自午至未。大者如盘,平地积深尺馀。
庚辰,十三年,大饥。斗粟数金,人相食。
甲申,清世祖顺治元年二月,大风,日赤如血,秋大稔。
乙酉,顺治二年三月,有黑气自西北来,声如沸鼎,正午忽暗,咫尺莫辨,大风四起,
发屋拔木,鸟兽鸣嘷,移时向东南去。
丁亥,四年,春大旱,七、八两月淫雨,冬地震。
庚寅,七年,螟。四月,雨雹。五六月,旱。秋,蝗。
雹广二十馀里,香山前尤甚。或长如枕,园如磨,如拳者不可胜计。麦禾糜烂,禽兽多
毙,树为之童。
丁酉,十四年夏,恒雨,麦大熟,汶河生鱼。七月,谷有双穗。岁大稔。
乙亥,十六年,夏蝗,秋螟。
甲辰,康熙三年四月,邻县皆陨霜麦萎,莱境独无。
乙己,四年,春旱,麦尽稿。诏免本年钱粮,发内帑赈济,阖县饥民数千,每名银四钱。
戊申,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
庚午,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大水。
壬子:十一年正月初二日夜,大风雨。震电树折,鸟雀多死。六月十八日,飞蝗蔽天,
从东南来,止邑之颜庄。厚三尺,阔三里,长不可胜计。十九日,益集。知县叶方恒出
示扑之。复缮文祷于八蜡之神。翌日,蝗皆向西北去。竟不成灾。
癸未,四十二年,大水。
已丑,四十八年,乡民邢殿同妻,一产三男。
己亥,五十八年,旱。
辛丑,六十年,旱,蝗。
壬寅,六十一年,旱,无麦。
癸卯,雍正元年,风异。
庚戍,八年六月,霪雨河决,沙湾口田庐被淹。
戊辰,乾隆十三年,大疫。
辛未,十六年,霪雨。汶水涨,伤坏田禾无算。
甲戍,十九年六月,大水。
戊寅,二十三年,风异。
丙午,五十一年,大饥。
甲午,道光十四年七月,大风,大饥。
乙未,十五年,霪雨伤稼,大饥。
丙申,十六年,霪雨伤稼,大饥。
辛丑,二十一年二月,大雪。
丁未,二十七年,大水。
辛亥,咸丰元年,秋,大疫。
戊午,八年,飞蝗蔽天,食草及木叶殆尽,禾稼无恙,竟不成灾。慧星见。
已未,九年,春,地震,旱。秋,大熟。
庚申,十年,冬,大雪。
壬戍,同治元年八月,大疫。
癸亥,二年正月十三日,大雪。雷电交作。二月,风异。
庚午,九年正月初三日,雷雨。
乙亥,光绪元年,秋,大风伤稼。
丙子,二年春,大旱。汶水竭。大饥,斗谷千钱。
丁丑,三年,旱,饥。
壬午,八年八月,慧星见。
丁亥,十三年三月,陨霜杀麦。
戊子,十四年四月,地震。讹言寇至。秋,霪雨伤稼。
已丑,十五年,斗谷千钱。饥氓就食山西、陕西者无算。秋,大疫。
庚寅,十六年五月,雨雹。
辛卯,十七年七月,五色虫害稼。
壬辰,十八年冬,酷寒。树多冻死,井底冰。
癸巳,十九年,夏酷热,人多热死。冬无冰。
丙申,二十二年冬,大雪压树,枝尽折,松柏皆童。
乙亥,二十五年秋七月,五色虫害稼,树为之童。
庚子,二十六年四月,太白昼见。
壬寅,二十八年秋七月,大疫。
癸卯,二十九年闫五月二十七日己时,地震。十二月十八日酉时,地震有声。
丙午,三十二年六月,飞蝗蔽天,禾稼无恙。
戊申,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夜,大雨。汶水溢,漂没二百馀村,人民溺死无算。
己酉,宣统元年,春旱,七月,五色虫害稼。
庚戍,二年春旱。三月十九日大雾,朔风竟日,桑麦俱冻。四月二十六日,雨雹,长六
十馀里,广十馀里。麦禾糜烂,禽鸟多毙,树为之童,屋瓦尽毁。鲁西一带,雹灾尤重。
辛亥,三年元旦,大雨滂沱,雷鸣。
癸丑,民国二年春,陨霜杀桑。秋,虸蚄伤稼。
乙卯,四年秋八月,飞蝗蔽天。
丙辰,五年三月初五日,黑风异,龙潭水涸。六月大旱,蝗虫害稼。
丁巳,六年,自五年九月无雨,至本年五月中旬得雨,始耕。秋,飞蝗遍野,蝝生。冬
无霜。牛疫。
戊午,七年秋,淫雨伤稼。冬大疫。
己未,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蝗蝻大至,弭月无雨。
庚申,九年五月初六日,大雨雹。
戊辰,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大雨雹。秋七月七日,风雨伤稼。
庚午,十九年四月十一日,大雨雹。
辛未,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地震。
甲戍,二十三年春三月十二日晚八钟,东北山上一带,突有火光。长数丈,高丈馀,至
九钟未熄。城乡见者甚众。五月下旬,连数日酷热,甚至一百一十度。居民多热死者。
续修莱芜县志卷三终

续修莱芜县志卷之四

舆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