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1&rec=183&run=13

环莱皆泰山也,而各异其名。其北为长城,东为原山,南为新甫,绵绵数百里。而
东北之青石关,天梯石栈,称门户焉。考莱山之见于经者,新甫外无闻。左氏①言,莱
柞②二山,后人谓在莱境,而杜预③谓艾山,在牟县东,则艾亦莱山也。惟《水经注》
及他书言汶水者,必称原山,其汶水所发源之,他山则不备载,盖莱之山无虑数百,皆
发脉于原山也。
山脉自东来,迤逦而至邑之东北境,层峦叠嶂,蟠迴百里者,原山也。由原山西迤,磅
礴于全县,分南北两大支,中间两小支。北一支出汶经流之北,循博山、章丘、莱芜界
而西为长城岭,诸山又西抵泰安,至泰山主峰而止。长城岭之南,连峰相望,直逼汶水
之涯。其著名者曰马鞍山、曰方舟山、曰大舟山、曰羊丘山、曰肃然山、曰照壁山、曰
香山,皆北一支之山系也。南一支循莱芜蒙阴之界,南迤为碁山,折而西为黄羊山,迤
出牟汶之南为胡卢(葫芦)山,再西循莱芜新泰之界为新甫山,又西入泰安界至徂徕山
而止。新甫北之著名者,曰花雨(花峪)山,曰九岺山、曰凤凰山、曰仙人山、曰大石
山、曰笔架山、曰龟寨山,皆与新甫连麓而异名者也,此南一支之山系也。中二小支之
北一支,循汶经流之南而西,其著名者曰苗山、曰勺山、曰狂山、曰孤堆山、曰金牛山,
再西则山尽而为长埠岭矣。中二小支之南一支,循牟汶之北而西,其著名者曰夹岭山、
曰冠山、曰大屋山、曰阴凉山、曰土泥山,稍南至矿山而止,此中间二小支之山脉也。
北一支汶经流所出也,南一支牟汶所出也。中二小支午子峪、杨家横、响水湾之支流所
出也。
原山主峰原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东界博山,北界淄川、章丘,耸秀出群山之上,主峰俗
名禹王山。在史家崖之东,风门道之南,自主峰而外,北起长城,东至青石关外,西至
杨家横,南至文字岭,盘回百里皆原山也。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一名马耳山。
赵秋谷④《原山考》曰:镇城西十余里有大山横亘,一方之望也,耸拔雄秀,俯视冈峦
无敢抗者。北下转西六十里为长白山,形势仅相当耳。而彼称副岳,兹山独不显,里俗
⑤呼为禹王山,予尝笑其不经。今博考而细按之,盖原山也。孔安国尚书《禹贡注》云
⑥:淄汶二水并出泰山郡莱芜县,《水经注》同而语尤详明,谓淄水出莱芜县西南原山
下按莱芜故城在今博山界,世谓之原泉,今原泉为淄水。西岸之村去淄水之源尚五十余
里,盖淄流至是而始大也。前后汉、晋书并于泰山郡莱芜县下,注有原山。《淮南子》
⑦云:淄水出饴山,饴山,原山之别名也。《魏书》泰山郡下无莱芜,有嬴县,其山名
马耳山,亦谓原山之别名。意莱芜自西汉以来,至是始废县而山名亦遂隐矣。《括地志》
⑧则云:淄州淄川县东北有原山,淄水所出,嬴县即今之莱芜县也。淄川即今之淄川县
也。淄州盖其时分泰山郡之地而设,唐宋皆不改。唐杜佑⑨《通典》载,淄水于般阳县
下而无山。《金史》、《宋史》并无山,可谓漏略矣。元初,地入青州益都路,故于钦
《齐乘》言⑩:淄水出岳阳山东麓,即古之原山也。钦殆未尝亲至其地,但因郦注以原
泉为泉河,指岳阳为原山,而莱芜县故址在岳阳山下,北去原泉三里耳。《齐乘》不知
亦钦之疏也。近代《青州府志》,于镇境山川十不存一,原、饴、马耳、岳阳四山尽付
无有,似目中绝未见孔、郦以下,《齐乘》以前之史志者。本朝康熙年间,里中老书生
共为镇志,其学谬与《青州志》仿佛。图镇境于城西作高峰,揭之曰原山,而于诸书无
所徴。近见《莱芜志》,于其城北之山亦指为原山,竟不知其县为前代之嬴县也。按:
莱旧志虽多舛歧,而魏之嬴县则详见于沿革,非不知也乡先达孙文定公,为《颜山杂记》,
而于此独不之考。比岁有湖州胡渭著《禹贡锥指》以《水经注》为主,而出入穿穴于诸
书,纤毫不遗。其言莱芜旧志之迹,宛然图画,其言原山,延袤青徐之境,磅礴四县中
间,道路远近向背,其参互诸山,虽有别名,皆原山也。次第无少误者。衡之昔人,惟
道元可与雁行,孰谓古今人不相及哉。予曾以暇日策蹇独出,由青石关至原山之极,南
有分水岭,其水东流为淄,西流为汶,按:此分水岭即杨家横、文字岭一带也迹甚分明。
始信郦注之可贵,因叹著书之难。至禹王山之名出于荒伧村叟之口,不足与辨。辨其大
者节录。
按原山虽磅礴数县,而其为莱芜之望,则古今无异辞也。况主峰在莱,汶淄之源在莱,
则原山之为莱有,又何疑乎?
【注释】
①左氏:《左传》②莱柞:山:指莱山柞山。③杜预:西晋将领,学者。京兆杜陵人。
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④赵秋谷:名赵执信,益都人。清康熙十八年进士。曾寓
居莱芜东北田庄。著《赵秋谷集》。⑤里俗:街坊邻里。⑥《禹贡注》清地理名誉。注
释《禹贡》。⑦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著。
杂家著作。⑧括地志:唐地理著作。⑨杜佑:唐史学家,著《通典》二百卷。为我国第
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⑩《齐乘》言:元地方志,六卷。于钦撰。里中:同乡里面。
《禹贡锥指》:清人胡渭所著地理书。雁行:鸿雁飞时整齐的行列,此指并列等同。策
蹇独出:蹇(jiǎn),跛驴。独自一人骑驴出行,作实地考察。荒伧村叟:伧(cáng),
粗野。指无知粗野之人。

石马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界连博山,山阴有洞,可避乱。
黄谷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界连博山,左翼有峰十余,其第七峰有洞名“月窟”,六月忘
暑。右翼东行十余里,为文字岭,又数里为八龙台,又北数里为老姑峪。淄水环流其下,
诸峰苍翠如画,秋深枫叶可玩。
平州顶在河庄之南,万山合,顶极宽平,有村三,皆名平州。而四围皆连峰嶂天,人蹤
罕到,世外之桃源也。
望鹿山在河庄北,三峰秀削,顶有巨石。
珍珠山在望鹿山之西南。
按以上五山皆原山诸峰也。原山随地立名,不可胜数,兹特举其最著者,余不备述。
长城岭在县北九十里,东连博山,北界章丘,西连泰安西城。名为岭,实则万山连绵,
莱邑北面之屏障也。林木郁茂,出槲茧、木炭、栗枣、栋梁椽杆、香料等物。俗名长林,
又名长春岭。岭上有古长城遗迹。详古迹。
马鞍山在县北六十里,雪野区。双峰对峙,状如马鞍。
大舟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旧寨区,形如大舟。山麓有白龙潭,水南流入汶。
方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形如方舟,或云即方城崮。山东南有黑龙潭,水南流与白龙潭
水合。
杨丘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寨区。
肃然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旧寨区。泰山之东麓,《史记》汉元封元年封泰山,禅泰山下址
东北肃然山,即此。
顾亭林《山东考古录》曰:“史记武帝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注:服虔云,肃然在梁
父。按梁父县旧在兖州泗水境,是泰山之南,与本文东北不合。《酉阳杂俎》云:长白
山,古肃然也,亦非。
按:《史记》帝①以乙卯封泰山,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明日即丙
辰也。本日下山,本日行礼,必当在三五十里之内,不当远至长白山也。《魏书·崔光
传》弟敬友,尝置逆旅于肃然山大路之北,设食供行者。今泰安州东关往北七十里,地
名王许保保在莱芜城西北四十五里,正当泰安东关之东北,“北”字之上当有“东”字。
其北有山,碑云:古“宿岩山”,恐即“肃然山”也。今土人仍呼此山为宿岩又按:光
武②以二月二十二日辛卯封泰山,夜下山,明日百官上寿。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
梁父九十里。二十五日甲午禅梁父,则谓肃然在梁父者亦非。
按:顾氏辨肃然山在王许保,良是,而驳服注则误。考《春秋》宣七年,公会齐侯于平
州,杜注平州在牟县西,是莱有古平州地无疑。又考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平州侯
下注梁父字,是平州国为汉梁父县地,而梁父之在莱西境又无疑,而肃然则正当其地也。
盖汉之梁父兼有泰安东境,泗水北境,莱芜西境地。后人但知梁父在泗水,而不知莱芜
亦有梁父地也。
照壁山在县治西北七十里,旧寨区黑龙潭之南,山阴一峰如斧削,高数百丈,影蔽潭祠
之半,因名。产秋海棠甚佳,迤东白龙潭之南亦有照壁山。
香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形如旗,西北境山之最高者,产香草,风前雨后芳气袭人。
碁(qí)山在县东五十里。旧传仙人弈于此,碁局尚在,山西麓有长春观,为丘①处
机隐居处。
按:碁山或云即王质观碁处。故碁山柯烂为邑八景之一。考王质事载《述异记》,事涉
附会,且非此地,殊不足据为典要也。
黄山俗名黄羊山。在县治东三十里,相传有黄姓牧羊于此,后仙去。山阴有洞,深窅莫
测,外若龟形,石皆绿色。
葫芦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形如葫芦,故名。牟汶出焉。《水经注》云:牟汶出牟县西南
阜下“西”疑作“东”,俗谓之葫芦堆。土人谓之葫芦空
新甫山(又名宫山、莲花山)新甫山在县治南三十里,形如屏,太山之左翼也。鲁颁所
谓新甫,其高亚于泰山,一名小泰山,又名宫山。汉武帝求仙建宫于此得名。九峰如莲
花,又名莲花山。上有云衢岫,下有毬杖壑,西有水寨溪、五云洞,西北有千人洞,深
远不可测,山北为莱芜,山南为新泰。
宋常曾记云:武帝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极深。
孔贞瑄《新甫记略》云:“新甫著于鲁颂,以离宫故更今名,九峰如莲因号焉”。“山
东西有两侯城,(沓)冈复岭,蜿蜿蜒蜒,远山环卫,势如登机。北眺九峰攒翠,莲靥
半吐,如天水蔚蓝。精华在隐见之间,及山麓诸胜皆敛不露”,“陟天门忽开异境”,
“观音白衣两山献(岩),万嶂(丈)插天,离奇夭矫”。“其腰络突峰,如乳、如鼻、
如腭、如脐;如龟、如麟、如凤峙、如龙蹲,皆锦叠绣错有层次。而云溪风隧中,怪沙
带水,枝脚横生。如豮(豕)牙、如噬(shì)嗑、如锥、如戟、如梗、如榷(qu
è),如虹饮涧,如鼠穿穴,如柄(枘)投凿,如杵入臼,皆棘矜跌宕,作钩距闪扑之
形。盖其山皆抱胎,水知恋源,立则有怀,去乃不骤。所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偻,极窈
窕贵矜之胜致矣。西北天河,水源藏云根,曲沼承之若净瓶。白云洞、人祖庙、挂斗山
献(岩),缥渺天半。由悬径转上界,断桥深堑,隔绝尘缘。牵铁链猿跳而过,达新甫
绝顶,峰类鹦咀,百里外望之,空青不尽”。“山四周有朝阳洞,仙人桥、仙人洞、老
虎窝、麻塔口(堌)、白云庵、春榜沟、未子坊,三圈悬流诸胜(概)。”泰山古穆,
新甫秀丽,品其骨相,殆具体而微者歟!
大石山在县治东十三里,南冶庄北,产铁及煤。
凤凰山在县治南二十里,状如翔凤故名。山顶平阔,四围巉削,可避乱,又名凤凰寨。
松桧香草生层崖间,秋深红叶满山,烂如织锦。龟寨山之东南,亦有山曰凤凰。
仙人山在凤凰山南,相传安期生隐此,上有安期观。
九岭山在县治东南三十里,一山九岭,山赞岏秀出。
花雨山在县治东二十五里,满山皆古柏,蔚然深秀。《鲁颂》所谓新甫之柏也。
笔架山在县治西南二十五里,有二峰,形如笔架故名,一名二尖山。
龟山在县治西南四十里,一名龟寨山,峰峦叠翠,如龟状。旧有聚胜寨,明末士民多避
乱于此。
苗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韶山即勺山,在县治东北六十里。
金牛山在县治北四十里,吐子口之北。
阴凉山在县治东北二十里,古产铜,今无,旧名铜冶山。《通志》,《一统志》皆今名。
康熙十一年查铜矿,知县叶方恒,稔知其弊,请于上官,事得寝。
万福山(汉代称冠山,明以前称望夫山)土泥山在阴凉山西北。
大突山在县治东二十五里。
大屋山在县治东二十里,形如屋,嘶马河源出此。
夹岭山在县治东四十里,为南北通衢,两山相夹,因名。
冠山即万福山,俗讹为望夫山,在县治东三十里,洞壑玲珑。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山
忽恟恟如千人声,视之有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
冠。盖宣帝起于民间之象。山阴有鹰窝崖,层崖削壁,幽险欲绝。旧志冠山在县西南五
十里。
按:县西南诸山无名冠山者,亦无山形肖冠者。而县东之万福山乃逼肖冠形,盖是本一
山,而旧志误分为二也②。
矿山在县治北三里,泰山在右、鲁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后,宫山列于前,汶水汇而朝焉。
古产铁,今无。相传大比年,或山气蒸冲,结有城市楼阁之状,则获隽者众,八景中所
云“矿山呈瑞”者也。山阴有伏龙洞,山西连麓而九顶者,曰鹿鸣山,矿山别峰也。
【注释】
①清雍正三年上渝规定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变为邱字,今姓氏一般作丘字。
丘处机(1148~1227)元朝著名道士,道家全真教的开创人,号长春真人。②旧志之误
在引用汉书莱芜下之“冠山”,而不知汉之莱芜城在今淄川,与今不同。

莱芜县志卷之二终

莱芜县志卷之三

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