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形胜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1&rec=102&run=13

一邑之内,有名山大川,
则国为之重。然山不必尽登于《职方》①,川不必尽载于《禹贡》也②。莱邑为泰岳左
翼,宫、原二山,秀耸千仞③,淄、汶二川,受源分流,他若峰洞、岩壑、水泉之奇,
不可枚举。夫天地之灵,山以蕴之,川以通之,盘结灵异,人杰生焉。故莱邑山川,足
以领袖诸邑、称雄海内云。
【注释】
①职方:书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的一篇。叙述九州的区域和境内重要的山镇、
泽薮、川浸等。②禹贡:《尚书》中的一篇。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
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泽薮、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江、淮等流域
的记载则较粗略。③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
寸。

矿山在县治西北三里,高二里。泰山在右,鲁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后,宫山列于前,汶
水汇而朝焉。古产铁,今无。旧志云,相传大比年①,或山气蒸冲旋结,有城市楼台之
状,则获隽者众②。八景中所云矿山呈瑞即此。原有文昌庙,涿鹿冯公重修③;又建奎
星楼于其巅,年久颓废,山阴钟公复鼎新之④。
阴凉山在县北三十里,高六里。古产铜,今无。旧志名铜冶山。据《通志》、《一统志》
皆今名。康熙十一年⑤,奉部查铜矿,知县叶方恒稔知其弊⑥,无益于国,有害于民,
申覆⑦,抚院张据以入告得止。详文见《艺文志》。
望夫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十里。巅有石如人,洞壑玲珑。居民避寇潜藏于此者,多得
全活。旧志云,唐有戍妇,望夫久役不归,立,化为石,故名⑧。或云,本名万福山,
俗讹望夫⑨。
马鞍山在县北六十里,高十里。双峰连峙,状如马鞍。
仓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形多土。古为田,今荒。
【注释】
①大比:隋唐后泛指科举考试。②获隽:会试得中。亦泛指科举考试得中。③涿鹿冯公:
冯盛明,直隶涿州人,明万历二十五年令莱芜。④山阴钟公:钟国义,浙江山阴人,清
康熙三年令莱芜。鼎新:犹言更新。⑤康熙:清圣祖年号(1662~1722)。⑥稔(rěn)
知:犹素知。⑦申覆:申请审核。⑧“唐有戍妇”句:《嘉靖县志》:“世传戍妇以夫
久役不归,登望之,久立,化为石。”未提时代。⑨俗讹望夫:《泰安府志》说,称望
夫山是旧志的讹误。此讹传,前人、今人均曾辞而辟之。

苗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高十五里。状如叠帐,巉岩可观①。山高谷深,多产药材。
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以下字不清)
山在县北八十里。
原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二十余里。东界益都,西界章丘,北界淄川。高耸出群山之上,
峰顶有夏禹宫祠②。旧志称岳阳山。《尚书·禹贡》“浮于汶”注云,汶水出莱芜县原
山之阳③。又云,淄水出原山之阴,东北而入海;汶水出原山之阳,西南而入济。
大突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高五里。山势突然屹立。
鹏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高五里。旧志,相传有大鹏集此。
黄山俗名黄羊山,在县东三十里。旧志,相传有黄姓者牧羊于此,后仙去④。
大屋山在县东二十里,高五里。形如屋,中虚,可容人。《通志》谓司马河源出大屋山,
即此。又谓即大室山。
碁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七里。旧志,相传仙人围棋于此,梁武帝取棋子入宫中⑤,棋盘
尚在。山麓有洞与观(guàn)⑥。详建置。
三尖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⑦。山有三峰,形如笔架,一名笔架山。
凤凰山与仙人山全景九岭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山九岭,岏秀出⑧。
大石山在县东南一十三里,出铁及大石、煤炭,旧有铁冶提举司⑨,后废。
凤凰山在县南二十里,与仙人山接,状似翔凤,故名。山顶平阔,四围巉峭⑩,可避乱,
又名凤凰寨。山阳有安期洞,一名朝阳洞,与矿山伏龙洞相通。每旱久,两洞云连即雨。
山径绝陡,松桧及香草丛生层崖间。洞下磴尽处有天然石屋,相传吴道姑修炼尸解于此,
遗蜕尚存。
仙人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志,安期生修炼于此。上有仙人堂,傍有仙人观。详建置。
【注释】
①巉岩:高峻的山石。②夏禹:即禹。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
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继舜任部落联盟领袖。③济水:
与江(长江)、河(黄河)、淮水是我国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并称“四渎”。后
渐湮废,名存实亡。④仙去:成仙而去。⑤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⑥观(guà
n) :道教的庙宇。⑦西南:原文为“东南”,误。笔架山在今牛泉镇境内,应在旧县
治西南。⑧巑岏(cuán wán):大山上锐峻的山峰。⑨提举司:元、明、清时主管专
门事务的官署名。提举的原意是管理。⑩巉峭:高险。安期:即安期生。尸解:道教用
语。谓遗弃肉体而仙去。“尸”指人的形体,“解”指解脱。道教认为修炼成功者,因
阳神已成,形体已无作用,遂如蝉蜕,称为“尸解”。与“羽化”、“仙去”意义相同。
遗蜕(tuì):遗弃的形骸。傍(páng):通“旁”。
【补注】
原山……东界益都:益都,旧县名。在山东省中部。1986年撤销,改设青州市。

宫山(莲花山、新甫山)宫山在县南四十里,高二十里,连新泰界。山形如屏,泰山之
左翼也,旧名小泰山。上有云衢岫①,下有毬杖壑②,西有水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
人洞。相传汉武帝求仙建宫于此,因名。其上石鞦架尚存。宋常曾记云,武帝易小泰山
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极深。见《一统志》并《通志》。
或曰黄岭即凤凰山,洞即蝙蝠洞。按是山即《鲁颂》所谓新甫③。
龟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志称聚胜寨,又名龟兕山④。按《通志》,在泰安东百余里,
峰峦翠耸,如龟状。明末士民避乱于此,围且急,邑绅毕维地破产赂免⑤,乡邑赖以保
全,人高其义。孔子有《龟山操》⑥。
肃然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二十里,泰山之东麓。其势肃然可畏。按史,汉武帝元封元
年四月乙卯⑦,封泰山,明日下阴道⑧,丙辰禅泰山下址东北肃然山⑨,如祭后土礼⑩,
免奉高、蛇邱、历城无出今年租税,即此。
香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二十里。山形如旗,产香草,雨后朝霁,香气袭人。
方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形如方舟。
大舟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十里,形如大舟。山下东有白龙潭,西有黑龙潭,祷雨灵应。
杨丘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志,昔有杨郎隐此,其故城遗迹尚存。又云羊叔子隐居于此,
有羊里庄尚存。见新图考,未知孰是。
【注释】
①衢:音qú。岫(xiù):峰峦。②壑(hè):坑谷;深沟。③《鲁颂》所谓新甫:
《诗·鲁颂·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宫山,《诗》称新甫山。④兕:音sì。
⑤绅:绅士。旧时称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的官僚。破产:丧失全部财产。⑥龟山
操:琴曲名。相传孔子登龟山而作。其词大意,借喻季氏专政,有如龟山林木之蔽鲁。
⑦元封:汉武帝年号(前110~前105)。⑧阴道:山北的道路。⑨禅(shàn):古代帝
王的祭地礼。 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 。⑩后土: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为
“皇天”。奉高:古县名。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泰山至此,置以奉祀泰山。治今山东泰
安东。 蛇(yí)丘:县名。今山东肥城县南。历城: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郊。
朝霁(zhāo jì) :天气晴朗的早晨。霁,风雪停,雾气散,天气放晴。此处即言雨
后天晴。

冠山①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昭帝元凤间②,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
高丈五尺,四十八围③,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见《通志》。
葫芦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形如葫芦。旧名葫芦关山。
黄雪山在县东半里,本昔之北冶谭笠石筑山归隐④,以山多古槐,因名黄雪山房,今土
人止称谭家山。
石马山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山之阴有洞,可以避乱。传有仙人化此⑤,留石崖马迹,故
名。
黄谷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界连益都。左翼有峰十余,其第七峰有洞,名月窟,六月忘暑。
右翼东南行十余里为文字岭,又数里为八龙台,又数里为老姑峪,淄水流其下,东有马
鞍山,苍翠如画,秋深枫叶尤可观,因名。黄谷山下,水皆东流。
夹岭山黑龙潭照壁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南北通衢。两山相夹,因名。
照壁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即黑龙潭之南山。山阴一石如斧削,高数百丈,影蔽潭祠之半,
因名。产秋海棠尤佳。
以上凡三十三山。
【注释】
①冠山:即万福山,俗讹为望夫,在县治东北,汉时莱芜县城在今淄川境内,故称西南。
本一山,而志误分为二。详见民国二十四年县志“冠山”。②元凤:汉昭帝刘弗陵年号
(前80~前75) 。③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亦指
两臂合抱的长度。④谭笠石:谭性教,字生伯,号笠石,又号黄雪居士。明万历庚戌进
士,累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宁夏兵备道兼摄学政。归隐:回家隐居。⑤化:成仙。

北埠在县北三里。
沙埠在县南五里。
田家埠在县东南八里。
麦埠①在县东十八里。
麻埠在县西南六里。
毛埠在县西南三十里。
温石埠在县西北六十里。
长埠岭在县东三十五里。
天步岭在县东十里,平延而长,行人以为行不得到,故名,昔皆熟田,今荒。
马家庙岭在县西四十里。西南至泰安埠东庄,北至吐子口②,长六十余里。昔为熟田,
今荒。
白龙岭在县北十八里白龙庄之西北。昔为熟田,今半荒。
长春岭在县北九十里,东北连益都、淄川界,西北连章丘、泰安界。草木茂,四时如春,
山等物,俗名长林名长城岭,大洞各一,又二十余步,小洞二,俱阔丈余,缘梯而上丈
余,又二小洞,一平台,名玉皇顶,此绝巅也。世传有了寰道人修真于此③。
苍龙峡在县西南八里,两崖相峙。遇五六月雨,飞瀑轰然而下,如龙喷水。又东崖洞中
有石如龙形,鳞甲可辨。《一统志》误入淄川。
鹰窝崖在县东三十里,望夫山之阴,旧有祠庙,今废。
响水湾响水湾村三官庙、三教堂、孟游亭等遗址在县东北五十里,两山夹平地,中一石,
可亩余,高数丈,甚平,顶上有三官庙、孟游亭、文昌阁、三教堂。四围皆削壁。荆柏
丛生。一水自北环流而南,由高崖下,潺湲之声清泠如琴④,可听。
石龙湾在县西南六里麻埠东。
汶水在县南门外,《禹贡》“浮于汶,达于济”是也。按《一统志》,汶源有三:一发
泰山傍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静封镇合焉,名曰
堑汶。西南流与徂徕山之阳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河入济⑤。按《水经》有五汶⑥:
北汶、嬴汶、紫汶、浯汶、牟汶,名虽五而流则同。又按《通志》,汶水西南与小汶河
合,流入兖州府宁阳汶上县界,又西流至东平州界,又北流由济水故道入海。盖汶者紊
也,其源不一,因详考五汶附下。
浯汶在县东南四十里,发寨子村海眼泉,合湖眼泉、莲花池等泉,至盘龙庄合牟汶西流,
即春秋归汶阳田处。
牟汶牟即古牟城⑦,在县东二十里。水发响水湾、朋山泉,合赵家泉至盘龙庄,即古汶
阳田,合浯汶西流。
嬴汶在县正南三十里。发宫山之阴,自石漏河至安仙寺,合滤马河、浯汶、牟汶、蒲曹
洼⑧、郭娘泉,至方下村西南,合嘶马河、牛王泉、王家沟泉、五龙泉、青杨行沟、合
堑汶河西流。
一在县西北嬴博之间。发小龙湾、泉、龙泉,自西北合嘶马河西流。
北汶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庄,峪、西南等庄⑨,西至危石庄⑩、雪野庄镇,折而南流,
由大舟山之东,合长城岭南汇水河泉,自西流,又合新兴泉,西至泰安州故县镇南西流。
柴汶在泰山之旁,发仙台岭。详《泰安志》。
淄水《禹贡》“潍、淄其道”注云,淄水出原山是也。又《水经》,淄水出莱芜县原山
东址,过临淄县,又东过利津县,东北入于海。
嘶马河在县西十里,源出大屋山,西南入汶河。《通志》,一名司马河。世传汉韩韶乘
牝马来宰莱邑,及归,其马嘶于河上,故名。
孝义河在县东北十二里,源出望夫山。
郭娘泉在县西南十二里。泉如万珠喷溅,凡夏日中暑者,饮之立愈。(下有十七字无法
辨认)世传郭娘洗锦于此,故名。(此句是据民国二十四年县志补录的)
牛王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北入汶。
王家沟泉在县西二十五里,入汶。
水河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入汶。
五龙口泉在县西四十里,有五脉,萦纡如五龙,。
龙泉在县西北二十里,入汶。
乌江岸泉在县西北二十里,入汶。
小龙湾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流曲折如龙。入汶。
吕公泉在县北八十里,入汶。相传有孝妇远汲饮姑,遇纯阳先生,插剑出泉,故名。
鹏山泉在县东二十里,源出鹏山之麓,入汶。
赵家湾泉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牟城南,与鹏山泉最近,俱西南入汶。
莲花池泉在县东南三十里,与鹏山泉相近。
湖眼泉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狐眼。旧志,水湧流如湖。
青杨行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贺家湾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误名霍家沟。
【注释】
①麦埠:即今墨埠。属辛庄镇。②吐子口:或称吐丝口。即今口镇。③修真:道教谓学
道修行为修真。④潺湲:流水声。清泠(líng):形容声音清越。⑤洸(guāng)河:
也叫洸水。山东汶水的分流。⑥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三卷,今本只
存一百二十三篇,专附郦道元《水经注》流传。五汶:按《水经》五汶名称为嬴汶、牟
汶、北汶、石汶、柴汶。此处所说紫汶、浯汶恐有误。晋郭缘生《述征记》,以及《元
和志》所谓浯汶,即浯水,源出今莒县北,东流至高密西入潍河。既不在古泰山郡境内,
亦非汶水支流,不应在“五汶”之列。至于“紫汶”,显然是“柴汶”之误。⑦牟城:
故址在今辛庄镇赵家泉村。牟:春秋时国名。⑧蒲曹洼:今名坡草洼,在高庄办事处境
内。⑨西南:今址不详。⑩危石:即今嵬石。属茶业口镇。潍:水名。即潍河。萦纡:
盘旋环绕。脉:指地下水。纯阳先生:吕洞宾,唐末道士,号纯阳子。
形胜附宫山如屏,汶水如带。西瞻岱岳①,北枕长城②。出《通志》。
南临汶水,北依矿山。瓮门峙其左③,岱宗跨其右④。出旧志。

八景
邑侯陈公甘雨咏八景诗见《艺文》。
矿山呈瑞见矿山注中。
汶水西流入济接运⑤。
宫山夕照宫山有汉武帝访仙遗迹,已见宫山注。云衢岫、三峰、黄岭诸处,每雨霁,夕
阳时,霞彩横射,光怪如海市然⑥。
深潭龙见即黑龙[潭],祷雨辄应。
两洞云连矿山洞与安期洞相去二十余里,每出云时,南北相连。详见二山注。
(缺“苍峡雷鸣”、“仙人遗迹”和“碁山柯烂”三景——注者。)
【注释】
①瞻(zhān):向上或向前视、望。岱岳:即泰山。②枕:靠近。③瓮门:指瓮口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形如瓮口。见《嘉靖莱芜县志·地理志·形胜》。④岱宗:亦即泰山。
古以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⑤运:运河。⑥海市: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
面物体的形象。 旧称蜃(shèn)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