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0&rec=9&run=13

一说起“莱芜黑猪”,相信对于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当地农村
劳动人民就是以家家户户饲养莱芜猪作为积粪肥田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它是我市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是一个适应齐鲁大地平原或缓坡植被生态条件
的耐牧猪种。几千年来的世袭繁衍给人们生活提供物质生活基础的同时,也体现着社会
进步与文明史,是优良的物种种质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选
育而形成了今天集繁殖力高、哺育力强、肉质好、耐粗抗病、杂交优势明显等特点于一
身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上“流不尽的汶河水,赶不尽的莱芜猪”的民谣,就是其繁荣
景象的真实写照,可见莱芜猪在广大农村的经济价值和作用。
莱芜猪的饲养历史源远流长。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5000~6500年)所在地,是莱芜猪
的主产地。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猪头骨,经专家鉴定,与现今的莱芜猪头骨无明显差异。
随葬骨骼的种类和数量之多,证明猪已是当时人们主要的物质生活基础。据《莱芜县志》
中记载,当时莱芜猪产区范围较大,西北与有两千六百年建城历史的济南接壤,东北与
历史上有名的“金张店”和“银周村”相邻。莱芜猪的中心发源地莱芜属温带季风性气
候,冬夏两季长,寒暑温差大,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3摄氏度。为抵御这种特殊的气候
条件,莱芜猪皮厚毛密、多皱褶,鬃毛发达,冬季密生绒毛,抗病能力强。同时,莱芜
地形复杂,境内山区、丘陵与平原相间,汶河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精粮、粗粮、作物秸
秆、牧草,为莱芜猪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莱芜及周边的农业历史条件造就了莱
芜猪适应野外放牧的自然条件,并具有强健的骨骼系统和心肺功能,能适应较长的放牧
时间和耐久的奔走觅食能力。
几千年来我市劳动人民依靠当地自然生产条件,不但选育出了莱芜猪等优良畜禽品种,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与技术,形成了自然半自然饲养模式下的养殖文化。北魏贾
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这样记述莱芜猪,“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穷
冬春初”。意思是在有草的季节里放牧,在冬末春初饲喂糟糠,进行圈养,可见当时饲
养方式实际是以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形成了莱芜猪体
躯大、体质结实,嘴筒长直、四肢粗壮等体型特征和觅食能力强、耐粗性强的饲养特性。
莱芜猪一般胎产仔数14头以上,最高纪录一胎产32头活猪崽。而且哺育能力特别强,有
“产前一身膘,离乳一把刀“的说法。过去许多山区农民养母猪也靠放牧,仔猪出生后
才赶回家进行补饲圈养,断奶配种后再赶回山里自由觅食。
莱芜猪生长周期长、活动能力大、肌内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优良,料肉比为4.2:1,
90千克体重生猪出栏需要10个月。素有“莱芜猪肉誉九州,一家吃肉百家香”的美誉。
《齐民要术》中曾这样记载红烧的莱芜猪肉,“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
凌雪, 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形象的说明了莱芜猪肉鲜美细嫩的特点。有150年历
史的莱芜香肠就是以被誉为“华北第一猪”的莱芜黑猪为主要原料,加之祖传秘方和严
格工序精致而成,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一经品尝,留齿犹香。而用长白、杜洛克等猪
种做原料生产出的香肠,则口感风味大减。民间曾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香不过的老南
肠,拉不尽的莱芜猪”,就来源于此。
国内李炳坦、盛志廉、王林云、陈清明等著名养猪专家高度评价莱芜猪,称“莱芜猪是
优质猪遗传资源的宝库,应当当作国宝来看待”;“它是我国地方猪种的一个宝贵基因
库,发展前途无量”。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六所专业院校的权威专
家,按照国际标准,对纯种莱芜猪进行了肉质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平均高达11.26%,是
国外大约克、 杜洛克、长白猪等猪种的6倍,是国内其他猪种的2~3倍。肉质研究权威
专家张伟力教授,对此给予了“国际上独一无二”的评价。同时,莱芜猪肉中含有的肌
苷酸、总胶原蛋白、亚麻酸等有益于人体保健美容的性能指标,分别比大约克猪高19.4
%、65.2%、31.3%,是我国生产高档品牌猪肉的首选猪种。
目前,山东省内的古老地方猪种中,只有莱芜猪继续保种工作做的最好。建国初,由于
大量外来猪种的盲目引进,全国各地的地方猪种都受到了致命的冲击,莱芜猪也没有逃
脱厄运,处于仅简单保种的困难境地。我国著名养猪专家韩光微教授曾忧虑的说,“莱
芜猪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传世之宝,它可是世界良种基因库里
天然资源的一部分,一旦消失将无法挽回。”幸运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
物种资源的宝贵价值,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1973年在现莱城区杨庄镇小埠头
村西建立了莱芜第一处国营猪场——莱芜猪保种繁育场和保种基地, 组建了75头、6个
血统、26个母系的保种选育基础群和40头规模的繁育群。30多年来,依靠各级党委和政
府的重视、各级业务部门的关怀、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
努力,对莱芜猪进行了系统的保纯选育和性能测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完成了
莱芜猪8个世代的保种选育和30多项内容的相关性能测定、 实验研究。其中,“莱芜猪
自群选育及杂交利用的研究”“莱芜猪高繁品系的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均获得省市重
大科技成果奖励。然而,若仅局限于为保种而保种,只能使莱芜猪陷入发展的死胡同。
只有采取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才能使莱芜猪真正“活”起来,造福于人类,也能使种质
资源得以有效保存。几十年来,莱芜猪育种工作者在保纯莱芜猪和性能测定的同时,对
莱芜猪的利用与开发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培育出一个专门化母本新品种——鲁莱
黑猪和两个优质肉猪配套系——欧得莱猪配套系和鲁农Ⅰ号猪配套系。生产水平与效益
大幅度提高,在全社会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莱芜猪
的有效保存和不间断的工作,以及它的种质特性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2004年莱
芜猪取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2005年莱芜猪种猪繁育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业
特色(畜牧)科技园”;2006年列入我国国家级资源保护名录,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
入重点保护畜禽种质资源;2009年,莱芜猪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市面上普通猪
肉由于其口感风味、营养保健价值等方面的缺陷,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高端消费群体的需
求,这给莱芜猪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莱芜黑猪产
业化开发工程的意见》的通知,自此,莱芜猪真正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
的发展新阶段。市畜牧部门充分发挥莱芜猪的种质资源特性,建立莱芜猪生态养殖基地,
按照绿色、安全、无公害的生产标准,已经开发出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特色肉制品,
投放市场后,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为贯彻市政府要尽快做大做强莱芜猪特色产业的
要求,通过创新运营机制,引入社会资金,与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莱芜猪产业
化开发转让协议, 由六润食品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高标准的研发及食品加工中心和
现代化养殖基地,加快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时至今日,莱芜猪这一良种资源,终于登上
社会舞台,开始为人类、为社会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市畜牧兽医局)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