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同志在新修《莱芜市志》编纂情况的汇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0&rec=5&run=13

新修《莱芜市志》编纂情况的汇报
莱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刘 霞
(2010年11月15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午好!
今天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于主编,省史志系统修志专家咨询组组长、省史志办
刘主任,省史志系统修志专家咨询组成员、省史志办副主任王主任;省史志办市县基层
志编纂指导处徐处长;省地方志专家咨询组各位专家相聚在莱芜,参加由省史志编纂委
员会主持召开的《莱芜市志》志稿评议会,对新修《莱芜市志》志稿进行评议,这是莱
芜史志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的一件大事,将会对莱芜的史志工作起
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莱芜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全体同志,向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为便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更好地对《莱芜市志》志稿进行评议,现将志稿的编纂情况
作简要汇报。
一、多方支持,众手成志
新修《莱芜市志》是地级莱芜市建立以来的首部市志。2001年,全省史志工作会议召开
以后,特别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
知》 下发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于2002年9月30日召开《莱芜市志》编修工作会
议,正式启动修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史志办的热情
关怀和具体指导下,经过全市120多个承编单位撰稿人员及史志办编审人员8年多的努力,
克服了时间紧、 任务重、人手少等种种困难,先后数易志稿,至今年7月形成评议稿。
评议稿分上下两册,设23编120章,200多万字。
新修《莱芜市志》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市委、市政府一直
把地方史志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抓。自2002年以来,先后两次调整地方史志编纂委
员会,由市委书记任名誉主任,市长任主任,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任副主任。历
届分管史志工作的副市长都十分重视和关心市志编修工作,历年全市地方史志工作会议,
分管副市长都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特别是刘杰副市长,对新志编修既抓综合协
调,又抓具体环节,经常过问修志工作,听取市史志办的工作汇报,及时帮助解决修志
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难题,保证了修志经费,争得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确保了修
志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史志办领导对新修《莱芜市志》非常关注,给予我们很大支持。市志编纂提纲由省史
志办帮助审定完成。每次到省里开会或省领导到莱芜调研,省史志办领导都过问新修志
书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特别是这次会议,省史志办领导给予我们很大的
帮助,市县志指导处的领导和我们一起设计了评议方案,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全省第二轮修志,大部分是续修。莱芜作为新建地级市,按照省史志办的要求,进行重
新编修,记事上溯到事物发端,下限原则上断至2005年,大事记下延至搁笔,目前评议
稿中暂记述到2008年, 出版前将再次补充。 参照兄弟市的修志工作,立足莱芜实际,
《莱芜市志》采用了编章节目体。以编作为内容的最高层次,编下依类设章,章下设节,
节下以条目形式展开。整部志稿以条目为实体,以时间为序,直述其事。为加强宏观记
述,部分编下设了“概述”和无题序。
新修《莱芜市志》从启动到完成评议稿,我们采取边编纂、边调整、边完善的办法,先
易后难,集中攻坚,循序渐进,压茬进行,大致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前期准备、 制定篇目阶段,时间从2002年2月至9月。2002年2月,制定下发了《莱
芜市志》编纂方案,对编修新志工作的发动筹备、资料征集、初稿撰写、修改送审、出
版发行作出了时限要求。3月份,市委、市政府“两办”以莱办发〔2002〕6号文件转发
了《莱芜市编修新方志工作纲要》,对新志编修的重大问题作了规定。市史志办在总结
回顾第一轮修志经验、深入学习上级文件、组织编纂人员到威海、滨州、枣庄、泰安、
肥城等市县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了符合莱芜实际、易于操作的《莱芜市志
篇目与撰写分工方案》 。9月份,市政府召开《莱芜市志》编修工作会议,对全市新修
新方志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标志着《莱芜市志》的编纂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二是资料征集、 初稿编写阶段,时间从2002年9月至2005年底。《莱芜市志》编修工作
会议召开后,正式进入了资料征集和初稿编写阶段。征稿初期,我们安排专人与供稿单
位登门对接,督促确定撰稿人和起草草稿等事宜。征稿后期,督促指导各承编单位全面
开展初稿编写工作,反复修改加工初稿,确保志稿有一个较高的质量基础。为保证志稿
质量和进度,实行了编辑责任制,把23编志稿分解落实到每位编辑手中。各编辑按照工
作分工,加强与供稿单位对接,对各供稿单位提供的初稿,及时进行编辑修改,提出具
体修改意见,返回各单位修改完善。至2005年底,《莱芜市志》主体部分稿件基本编写
完成。
三是总纂加工、征求意见阶段,时间从2006年初至2008年底。在大部分承编单位完成初
稿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转入总纂阶段。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总纂任务,我们及时调
整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编辑责任制和集体改稿制。每位编辑除继续组织好所分工篇目编
写任务外,还要与各承编单位加强联系,指导其对本单位的讨论稿进行修改补充。为充
分发挥集体智慧,在修志中锻炼队伍、提高水平,我们还实行了集体改稿制。每形成一
编讨论稿,我们都召集全体编辑对志稿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所有编纂人员,不仅对自
己的责任稿件有深入的研究,对全志其他编章的优缺点也都十分明了,起到了互相启发、
互相借鉴的作用。志稿完成总纂后,印成征求意见稿,返回原供稿单位征求意见,并要
求各承编单位认真把好政治关、重大史实关、保密关,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后
送市史志办。根据承编单位反馈的意见,分工编辑对志稿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加工。
四是志稿合成、 精心修改阶段,时间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对市志征求意见
稿以编为单位进行总纂合成。从总体上宏观把握,进行了微观调整,调整了部分篇目设
计,统一了各编的体例,合并了部分重复交叉的内容。特别是在增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
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这一阶段,我们实施借梯上楼,充分调动社会修志力量参与到修
志工作中来。新修《莱芜市志》中涉及古代史、古文章及文物较多的篇章,我们请古典
文化修养较高的社会人员帮助审核;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事件,我们走访相关当事
人听取他们的意见。评议稿印出来以后,我们还特邀了20多名具有较高学识和修养的退
休老干部、老领导、老专家担任评审,对志稿相关编章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截至
目前,大部分修改意见已经返回史志办,我们正在集中整理。
二、大胆探索,突出特色
一是突出时代特色。新修《莱芜市志》重点记述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
取得的各项成就。为了突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时代特征,对改革内容的记述,采用整
合法处理,在志稿中设置了开放开发编、经济发展与管理编。改革开放以来,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及开发区建设成为各地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莱芜也不例外。《莱芜市志》
最初的编目设计,外经外贸的内容在商业编中,开发区在经济管理中作为一节,招商引
资则没有涉及。这样总体上感觉开放开发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内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几经讨论,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新设开放开发编,外经外贸从商业中分离出来,开发
区从经济管理中分离出来,同时,新增招商引资内容,将引进内外资情况进行补充、记
述。在经济发展与管理编中,集中记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宏观改革、经济鉴证类社会中
介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单独
立章予以记述。如将原“文化”编新增一章“旅游”,并将编名改为“文化旅游”等,
凸显了时代的变化所引起的新事物的发展。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首先,采用升格法将重要内容,从并列关系的同类中独立出来,提
升规格,由目升为节,由节升为章,甚至由章升为编。比如,莱芜古代是重要的冶铁中
心,现在又是绿色钢城,钢铁工业在莱芜历史与现实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
突出这一地方特色,我们将钢铁工业从工业编中独立出来,单独设钢铁工业编,从莱芜
冶炼业的起源、各朝代钢铁业的发展情况,到现代钢铁业的成就、重要钢铁企业发展历
程,进行了重点记述。再如,莱芜梆子是莱芜地方剧种,是有名的天下第一团,曾经创
作了全国知名的《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剧目并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公映。按常规的标
准,只能作为文化编中的一节来记述,但作为节,无法承载莱芜梆子的丰富内容。为了
突出这一地方特色剧种,将其升格为章,详细记述了剧种起源、特色、剧团、剧目、演
员等内容。其次,采用了设立专记的办法,对不适合升格,但又有必要重点记述的极具
地方特色的内容予以突出。比如,莱芜是著名的三辣(姜、蒜、葱)之乡、中国花椒之
乡、中国蜜桃之乡,有锡雕、燕子石(三叶虫化石)等工艺品,羊汤、香肠、雪野鱼头
是特色显明的地方名吃。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特产名吃,如果分散记载,既不便于阅读,
也不便于外地人士对莱芜的了解;而每一项特产名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异
性,设章设篇难度也很大。因此,我们设立了特产名吃专记,放在最后一编之后,每一
项都在目录中编排。
三是增强可读性。志书的可读性,是一部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增强志书的可读性,
需要多管齐下。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在理性与感性结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这一点还有
待商榷,请各位专家给予评议。所谓理性,是指对事物进行力求客观的、准确的记述,
其缺点是记述陷于平淡,缺乏生动性、具体性;所谓感性,是指从某个角度对事物进行
的具体、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记述,其缺点是主观性较强,准确性有时不够。一部志书,
如果只有理性的记载,而缺乏感性的材料,不但志书内容单薄、缺乏全面性,而且枯燥、
单调,降低其可读性。在新修《莱芜市志》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的关
系问题,在坚持志书的客观准确的同时,在具体、生动和个性上进行探索。总体原则是
全面情况记述上坚持客观准确,典型、实例等点的记述在保证客观、准确的基础上,通
过增加附录等方式,尽量实现具体、生动,体现个性。比如,在记述旅游景点的章节中,
除客观的记述外,选择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作为补充,从特定游客的角度来记录景点。
在记述婚礼习俗时,我们直接将某婚庆公司的主持词采入志稿,增强了时代气息和感性
理解。 军事编中莱芜战役一节,我们附录了1947年3月22日《大众日报》上的文章《莱
芜人民创光辉业绩》,对莱芜人民为莱芜战役胜利做出的贡献,有一个直观生动的理解。
为保持市志的客观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公正的评价,对不便于在正文中记述的事件,比
如,日伪占领莱芜时建立的实业、会道门等邪教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重大事
件、境内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等,以附记的形式进行了记述。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该评议稿尚未做到图文并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已经到来。
大量图片的运用,能使志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图文并茂是我们本轮修志
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图片征集工作正在进行,因征集上来的图片数量较少,在今天
的评议稿中尚未编入图片。明年上半年,我们将完成所有图片的编入工作,报省专家组
进行终审。
第二,部分志稿资料不足或缺失,有些内容出现断档。主要原因是:上届《莱芜市志》
下限截止到1987年, 而《莱芜年鉴》初卷起自1993年,中间5年材料缺口较大。同时,
1988年至1992年间,是境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活跃期,加之莱芜升格为地级市,机构调整
频繁,有些机构几经撤销或合并,导致有些单位档案资料保存不够连续和完整,材料丢
失严重。比如我们在写服务业时,就找不到一个能够提供详细资料的专门机构,这方面
内容在志稿中仅有所涉及,内容非常单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做好挖掘、抢救和整理工
作。
第三,志稿编修工作还较粗糙。尽管几易其稿,进行了多次修改,但问题仍然很多。比
如,志稿在资料方面的欠缺,影响了记述的深度;个别地方存在交叉重复记述的问题;
行文方面有些记述不够严谨、准确、精练,病句、错字较多;有些数据错误或前后不统
一;部分内容记述过于简略;有些地方还有工作总结或流水账式的记述等等。
盛世修志,重在质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对新修《莱芜市志》志稿进行评
议、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清楚,
这部志稿还只是个雏形,离出书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修改工作。在此,
我代表《莱芜市志》全体编纂人员,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提建议、献良策,不吝赐
教。会后,我们将认真地梳理、学习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精心地修改好莱
芜市志。我相信,在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
心把《莱芜市志》编纂成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真正发挥地方志为加快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最后,再次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