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小队官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0&rec=26&run=13

“队长会计保管员,全都穿着人造棉……”这种歌谣似的顺口溜,现在早已听不到了,
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即“文革”时期),诸如此类的顺口溜却是屡屡听到。
那时候的农村政策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广大农村,公社下面的所有村庄
统统被称作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又被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这生产小队的小队长便是农
村的基层官儿。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说,这算个啥官儿呀,不就是眼下各村里的小组长
吗?但是你错了,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前面已经说过,因当时的政策就规定了“三
级所有,队为基础”,所以这小队的权力就被提升、放大了。再说这小队长也决非光杆
一人,还有一个正而八经的领导班子,时称小队队委会。队委会的成员除了小队长还有
小队会计、小队副队长、小队保管员和妇女队长。按照上边的规定,他们还刻有一枚象
征着权力的公章(见图)。当然,这些小队官儿真正有实权的,就只有队长、会计和保管
员。
说实在的,凡是“大锅饭”时期的“过来人”都有亲身体会。那时的小队长就如同一个
小皇帝。几十户社员都得服服贴贴地在他的监管下劳动。作为社员们来讲,别说是个人
自由了,即便是生病看医生、走亲访友或做点自家的事,若是擅自所为而不经过小队长
(后来就只称“队长”二字)的恩准,你就吃不了的兜着走,轻则挨罚、受训,重则批判、
斗争。人人都得看队长的脸色行事,没有敢不听队长话的。
至于队里的脏活、重活和累活,队长除了责令“四类分子” (地主、富农、反革命、坏
分子) 去干,就是派那些“不大听话”或“不大顺眼”的人去干。当时就流行着这样的
顺口溜:
“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会计笔尖戳,得罪了保管抹(码) 秤砣(即分口粮时不
给够秤)。”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得罪”,并非像现在所认为的“冒犯”。这么说吧,
十个人当中,有八九个人迫于势力去巴结他,你若不去巴结,你就是对他最大的得罪,
他就想方设法地报复你、整治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县官不如现管”。尤其是在那社
员们不得自由和吃不饱饭的岁月里。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那时在生产队里还有一个遭受歧视的小群体——工人家属。那时,
这部分人并不多,每个生产队里也就三五户。按说,这些家属应该是比一般社员好一些。
当家的毕竟是“拿工资吃皇粮”的。但是她们的户口在农村,所以她们就理所当然地被
限制在各村的小队官儿的管辖之下。那时工人们的工资大都在三五十元之间。每个月除
去个人的生活等费用之外,他们还要按规定拿出一部分钱(家中有劳力挣工分的少拿,
无劳力挣工分的多拿)交缺粮款,然后家属们再随着社员们去分柴草、分口粮。
这分柴草、分口粮可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里边不仅存在着“笔尖戳”“抹秤砣”,而
且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正因如此,家庭条件好点的就不得不隔三差五的请队长们
撮一顿意思意思。于是那队长就“龙颜大悦”,处处大开绿灯。然而,大多条件差的就
不行了。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生活不宽裕,无法让队长们“龙颜大悦”。
于是这些家属就成了小队官儿们的歧视对象。就说分柴草、分口粮吧,她们去早了,隔
老远队长就翻白眼:“不干活罢了,分东西却很积极!”若是她们去晚了,队长又反过
来说了:“哼!还想给送到家!老爷份上吗?”诚然,这些“眼皮汤”你不吃也得吃!
再说了,这话就是说到你脸上,你也只有忍气吞声的份。正如《宰相刘罗锅》里唱到的:
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说来也很好笑,在那种大气候里,一些媒婆也很赶时髦。她们非常及时的为那些尚未择
婿找主的农村姑娘们编出了应时的顺口溜:
“不找工(人),不找干(部),找个队长吃饱饭。”
这段顺口溜真实地表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所以它的生命力极强,以致在民间广为
流传。凡是“过来人”谁都知道,在那时,即便是一个吃“皇粮”的正式工人或基层干
部咋能比得上一个小队长有“油水”。
说到“油水” 二字,笔者又想起了那时发生在我们大队里的一件趣事:一天,一个
小队长和会计到公社粮管所去结算公粮款。钱一到手,队长忽然心血来潮,他说,百货
公司才来了一种不要布票的人造棉。据说穿在身上不但凉快、不沾肉,而且还养人。咱
俩何不去做件汗褂子穿穿?会计说,好是好,但是如果没有保管员的份,他就会给咱捅
漏子。队长说,倒也是啊,那就做三件吧。
不巧的是百货公司的兰色人造棉只剩下了做两件的材料,第三件只能用青色的。好
在保管员年龄大些,这青色的就给他。
第二天,保管员穿褂子的时候颇有些犹豫,怕是社员们见了往公粮款上怀疑。队长
说:“怕啥?听兔子叫就不种豆子咧?谁要是问就说是我们自掏腰包的,与公粮款无关。
再说,昨天你也没出门呀。”这样,三个人就都把褂子穿上了。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三个人一出现在大寨田里, 立刻就迎来了一片唏嘘声。男女老少
全都直眼格瞪地看他们。几个胆大的妇女马上就凑上去用手摸:“哎呀,这人造棉是进
口的还是国产的?真馋人! 俺这些当社员的啥时候也能穿上?”一个小伙子走过去说:
“嗨,保管员啊,昨天你不是没去粮管所结帐吗?咋也照样穿上了人造棉? ”另一个说
话有些口吃的壮年汉子接上了话茬:“馋馋馋,馋得慌,慌了吧?可你不,不不不,不
够级,级级级,级别呀!等你当上了小小小,小队官儿,不就啥,啥啥啥——也有咧!”
众所周知, 在那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年代,社员们的文化生活也同样贫乏至极。在
繁重的劳动之余,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说个笑话、编个顺口溜的穷乐哈。自然,今
天这人造棉褂子也就成了他们难得的好素材。你看吧,不大一会,一段恢谐幽默的顺口
溜就速成了。接着,一个爱闹的“假小子”就象指挥唱歌一样地用她那浑厚的女中音笑
着起了头:“队长会计保管员,预备……起……”,于是,几个青年男女全都拍着巴掌
齐声朗诵起来:
“队长会计保管员,全都穿着人造棉。穿青的,穿兰的,都是穿的社员的。”
朗诵一结束,那掌声、笑声、喝彩声,立刻就响成了一片,有的笑得前合后仰,有的笑
得蹲在地上肚子疼。那场景、那氛围,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赵本山演的小品。

(刘会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