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少先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96&run=13

组织和队员1950年初,青年团莱芜县委设立少年儿童部,专做少年儿童队工作。
随即在寨里、陈楼两处完小进行建队试点并在全县开展建队。年底,各区、校普遍建
立少年儿童队组织, 建制分为大队、中队、小队,配备大、中队辅导员185人,有队
员1000余人。 1953年7月,团县委根据青年团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少年儿童
队改称少年先锋队。1956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41487人,占在校适龄儿童的87%。
1962年达到46418人,占94.7%。"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活动中断。1978年,
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团县委建立学少部处理日常工作。1979年,发展队员95300人,
占在校适龄儿童的67.6%。 1980年达到128050人,占93%。1987年5月20日,召开少先
队莱芜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少先队莱芜市工作委员会。共选出委员35人。此
后,在全市建立基层组织。至1987年底,建立乡镇少工委28处,建立少先队大队1036
个,在校适龄儿童全部入队。
主要活动建国初期,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斗争中,少年组织和广大少年儿童
踊跃投入斗地主、检举捕捉反革命残余分子、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三反"、"五反"
运动开始后,许多少先队员动员亲属坦白检举。同时,少先队内部结合形势开展要爱
护公物、 要珍惜时间、要艰苦朴素,不要损人利己、不要浪费、不要贪小便宜的"三
要三不要"活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小五年计划"(即以五年计划的要求制定自
己五年中在学习等方面达到的目标)活动。1959年,广泛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
的好孩子"活动。1963年后,全县少先队员响应毛主席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每个学校都建有学习小组、助民小组、学雷锋做好事小组等组织,广大少先队员以实
现共产主义为己任,勤奋学习,助人为乐,追求上进,创造了建国后最好的学校风气。
1978年以来, 陆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争戴
新风尚小红花"、"六比六赛"(比学习、赛进步,比纪律、赛自觉,比团结、赛风格,
比礼貌、赛言行,比文体、赛活泼,比卫生、赛整洁)、"红领巾卫生(文明)街"、"红
领巾小种植、小饲养"、"争做张海迪式的好队员"等活动。
1985年,全市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全国少工委发起的"创造杯"少先队竞赛活动,开
展创造性活动6800多项, 形成活动稿件3000多篇,夺得全国"创造杯"7个,获得泰安
市"创造杯"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省少工委组织开展"万枚四有小金星"竞赛活
动,全市形成了"人人动脑筋、个个出主意、队队搞活动、校校育金星"的热潮,共开
展活动11000项, 形成活动稿件7000篇, 获省级优秀活动39项, 有13篇活动稿件被
《辅导员杂志》社评为"创造性活动征文"二、三等奖,被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
委评为"少先队四有小金星活动红旗单位"。
附: 红小兵"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学生组成红小兵组织参加运动。1973年,
团县委根据上级团委指示,始将红小兵作为小学学生组织进行建设,并有一专人分管,
每公社设一名总辅导员(设在教育组内),每校设一名大队辅导员、一名校外辅导员,
每班设一名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班主任兼)。各公社总辅导员由团县委聘请。发展范围
主要是小学,队员年龄7-14岁。其组织系统采用少先队形式,学校建大队,班级建中
队, 学习小组建小队。其活动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遵照毛译东主席"好好学习,天
天向上"和"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的教导, 根据少儿特点进行教育,开展活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红
小兵组织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