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9&run=13

今莱芜古属青州。 汉代置莱芜县,居泰山郡。三国以至晴代时分时合。公元704
年(武周长安四年) 复置莱芜县,属究州府鲁郡,520年(唐元和十五年)并入乾封县,
827年(大和元年) 复置。宋代,初属究州,不久改属京东西路袭庆府。金代,属山东
西路泰安州。元代,属直隶都省山东泰安州。公元1265294年(元至元二年至三十一年),
新泰县改为巡检司并入莱芜县。明代,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泰安州。清代,属山东布
政司泰安府。民国初年属济南道,1927年,废道属山东省。1937年后,先属第十二行
政督察区,后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3月。1939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成
立, 属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3月,属泰山专署。翌年春,莱芜县一分为三,
西部、北部归莱芜县,东部、东北部归博莱县,均属泰山专署鼻南部归新甫县,属泰
南专署。1945年10月恢复原建制,属泰山专署。1950年,属泰安专署。1958年,泰安
专署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泰安专署恢复,复属之。1983年8月,改为省辖 (县级)
市,属泰安行署。1985年属泰安市。今之莱芜为古代牟、赢、平州(汉为梁父)辖地。
隋唐以后,相继无牟、赢、平州建置,代之以莱芜。牟: 周国名,子爵,始封无考,
属鲁, 故 城在今莱城东10公里的赵泉村。春秋时,鲁国的附属国。汉置牟县,属泰
山郡。三国、两晋沿袭未变。北齐时省。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复置,属究州,
605年(大业初年)并入赢县。以后,牟县建置不再出现。赢:周邑,初置无考。故城在
今莱城西北20公里的城子县村。先属鲁,后属齐。汉置赢县,属泰山郡。后汉沿袭,
建安中期置赢郡,不久即废。魏晋仍属泰山郡。后魏,治所迁至今文字现村。高齐,
属东平郡。隋代属究州鲁郡。627年(唐贞观元年)并入博城。704年(武周长安四年)撤
销,尔后不再有赢县建置。莱芜名称由来诸说,列下侯考: 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
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
名莱芜。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
齐侯灭莱(注: 齐侯灭莱,迁莱于娜)。《水经注》弓11日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
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日莱芜"。山名取目说。《水经注·淄水》: "泰无、莱柞并山
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莱、牟音转说。壬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
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 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日莱
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