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莱芜地方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87&run=13

组织状况1933年春,共产主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成立,刘伯戈任书记。1936年
春,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秦化龙带来省委关于团员一律转党的指示,境内团员随即办
理转党手续,团组织活动中断。1947年秋,境内始创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由陶振民、
孙卓峰、孟庆云等组成团县委,陶振民任书记。·1948年秋,莱芜被列为泰山区整团
试点县,团组织发展很快。团县委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少儿部。1952年增
设军体部,各区均设立团区委。
1957年7月, 根据团中央《关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
决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莱芜县委员会,
各区亦改称为共青团区委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团组织活动中断。1969年12
月, 团县委工作归县革委政治部群工组管理。1973年1月,在共青团莱芜县第八次代
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共青团莱芜县第八届委员会,团的活动恢复正常。团县委机关设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1987年,团市委内设组织、宣传、工农青年、学
校部和办公室,共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历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1年秋在口镇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
表200人, 听取并通过吕焕亭代表团县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
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9人。
第二次代表大会。1952年冬在港里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表300人,听取
并通过张梅林代表第一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第二届
委员会委员13人。
第三次代表大会。1955年9月在莱城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17人、
列席代表27人,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二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莱芜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7人。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56年8月23日在莱城召开, 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
400人、列席代表100人。大会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三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
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莱芜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人。
第五次代表大会。1959年9月1日在莱城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表581人。
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处书记田光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郑建栋代表第四届委员会作
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5人,并选举出席济南市团代会的
代表55名。
第六次代表大会。1963年4月30日在莱城召开,历时4天。出席会议的代表446人。
中共莱芜县委副书记刘廷海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华希和代表第五届委员会作的
工作报告, 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7人。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务委员3
人。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66年5月23日在莱城召开, 历时5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
570人、 列席代表19人。中共莱芜县委副书记杨子玉到会作国内外形势报告。大会听
取并通过魏述珍代表第六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七届委员会委
员21人。
第八次代表大会。1973年1月23日在莱城召开,历时5天。出席会议的代表1030人。
中共莱芜县委书记朱云恒到会讲话。大会听取并通过孙启松作的《以批林整风为纲,
加强团的建设,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通过《关于进行思想
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决议》,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5人,并选举出席共
青团泰安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24人。
第九次代表大会。1979年3月22日在莱城召开,历时3天。出席会议的代表950人。
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周兴礼到会致词。 大会听取并通过孟昭章代表第八届委员会作的
《学四化、干四化,为四化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九届委员会
委员45人,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务委员9人。
第十次代表大会。1982年2月26日在莱城召开,历时3天。出席会议的代表404人。
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周兴礼到会讲话。 大会听取并通过刘汝哲代表第九届委员会作的
《全县青年动员起来,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并通过《全县团员青年积
极动员起来,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锋》的倡议书,选举共青团莱芜县第十届
委员会委员35人、候补委员6人,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务委员9人。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86年1月16日在莱城召开,历时3天。出席会议的代表403
人。听取并通过刘民胜代表第十届委员会作的《勇于改革,奋发进取,全面开创共青
团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并通过《动员全市青年为振兴莱芜经济建功立业,争做
四有新人》 的决议。选举共青团莱芜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33人、候补委员6人。第
一次全委会选举常务委员10人。
重要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境内青年在中共"团结抗日,挽救国家危亡"号召下,纷
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7月,县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成立并组织青年抗日武装
——青年中队,配合其它抗日武装打击日军。年底,青年中队配合县独立营在冶河阻
击沿泰莱公路东进的日军,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青年战士冒死出击。青
救团员刘学贤、王化栋、魏佑焕以身殉国,成为境内首批为国捐躯的抗日青年。期间,
青年救国团县团部不定期地编辑《抗战青年》,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各界群众抗
日模范事迹,对全县抗日救亡运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青年团组织广大青年在中共领导下,积极投入参军参战、反奸诉
苦、三查三整和土地改革等运动,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46年底,境内掀起父母
送子、妻子送郎踊跃参军的热潮,有的村直接以连、排建制向部队输送兵员,全县青
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者6846人, 受到中共山东分局表彰。1947年莱芜战役中,全县有9
万余人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 其中常备民工2万余人,主要是青年。他们冒着枪林弹
雨,当向导、运给养、送弹药、抢救伤员,不少人战场立功,有的献出生命。
建国后,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紧合着时代的节律前进,成为中共各级组织开展
各项中心工作的突击队。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担负大量的宣传任
务,以黑板报、标语、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农民宣传组织起来的优越性,许多青年积
极说服家庭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为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作出重大贡献。之后,随
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和团组织的壮大,活动范围更加广大,内容更加丰富。主要活
动形式和内容有: 组建青年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1956年,上级部署组织志愿垦荒
队赴黑龙江省开发建设,团组织积极发动青年报名。很多青年写出决心书,有的以血
书表示决心。 不到一个月,全县报名青年达到11459人,其中4492人被批准为垦荒队
员开赴黑龙江。1958年在农业生产中,全县青年成立各种突击队(组)94个,承担打井、
修水库、进行农田建设等重要任务,年内打井6760眼,积造土杂肥5000万吨,改造工
具1万件, 营造青年林3万余亩,四旁植树900万株。在大跃进形势下,这些活动虽带
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客观上为改变农村面貌起到一定作用。此后,青年突击队成为共
青团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基建等各条战线。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境内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首先在各条战线开展争当"新
长征突击手(队) "活动,发挥团员青年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击队作用。1983年起,为调
动农村团员青年劳动致富、 科学致富的积极性,团市委带领各级团组织开展"一团两
户"(青年致富报告团、青年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活动。年底,全市共有青年"两户"1
·2万处, 其中团员3210处。 1984年, 农村青年"两户"增加到343470处,其中团员
17600处,在工业系统青年中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议)
竞赛活动,以激发青年爱祖国、爱企业、爱岗位的热情,全市涌现竞赛成果140多项,
其中3项获山东省"五小"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22项获泰安市"五小"成果一等奖。随
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逐步在农业战线开展"两户一体" (青年专业户及科技示范户、青
年联合体) 夺杯竞赛活动,在工业战线开展立我志向、爱我岗位、强我素质、兴我企
业的"立、爱、强、兴"活动,并在活动中把青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作为重点。1987
年,开展"功勋杯"活动,全市有267个企事业单位的25161名青年工人,开展各种有影
响、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684项,有6352人创厂级一流水平,680人创市级一流水平)
建立青年岗位960个, 95%的青年超过定额指标; 创造"五小"成果611项,经济效益达
247万元; 创建青年优质高效工程52项,累计提前工期41天,节约工程投资156万元,
创名优产品114项(个) ,增加效益133·5万元;回收各种废旧物资价值145·7万元;青
工在本职岗位上增产增收创价值643·5万元。整个"功勋杯"活动中,全市青年工人共
创造经济价值1483·7万元,有860名青年分别受到企业的晋级和各种奖励。团市委夺
得团省委"功勋杯"。 另外,全市有30·7万名青少年投入义务植树活动,建起405个"
青"字号项目,植树232万株,育苗1189亩,种草65亩。
学习英雄模范人物。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
学习”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题词后,全县掀起以团员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学习雷锋活动
热潮,形成"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人人争做好人好
事的良好社会风气,出现一批照顾孤寡老人、帮助烈军属、见义勇为和在平凡工作岗
位上扎实工作的典型模范人物。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底开始,团县委把学
习雷锋活动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学雷锋,树新风"为题开展活动。至1983年,全县
建立学雷锋小组9018个, 参加活动的青少年29774人,做好事186500余件。1984年,
全县参加活动的青少年672100人(次) ,完成生产突击项目3500个,创造价值150余万
元; 改造、 绿化河滩7800亩,修青年路2300条,建青年林15379亩; 成立学雷锋小组
5300个,参加者38500人,以上门服务、包户(对孤寡老人、烈军属等) 、利用集市集
中服务等形式开展活动74850次。 此后,学雷锋活动持久不衰,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
重要的推动作用。
创办青年之家。1976年,团县委在王家洼大队进行创办青年之家试点,之后在全
县基层团组织中普遍开展起来。除组织青年一起读报、唱革命歌曲、演文艺节目外,
逐步增加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成为主要内容。不少青年之家拥有各种活动室、电视机、
收录机甚至电影机、 幻灯机等设施。 1984年, 全市有青年之家870处,占应建数的
86.7%,其中达到红旗青年之家标准的65处,达到一类青年之家标准的285处。此后,
逐步进行巩固提高, 使其成为青年学习、 娱乐、思想交流和正常交往的良好场所。
1986年,团市委被团省委授予"农村青年之家建设先进团委",并参加了团中央在浙江
召开的"农村青年之家建设现场会", 作了书面发言,并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之家建
设先进团市委"。开展"奋飞之鹰"竞赛活动。1987年,团省委在全市中学生中开展"争
做进步成才的奋飞之鹰"活动, 全市中学生热烈响应,127处中学,3万多名中学生参
加, 开展活动370多项,形成活动稿件250多篇。团市委被团省委命名为"奋飞之鹰活
动红旗单位"。
实用技术培训。1986年,团市委根据莱芜实际,强化"四级" (团市委、基层团组
织、有关部门、专业户) 培训措施,办培训班2873期,培训农村青年1·7万多人,被
团省委授予"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达标竞赛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培训活动深入
发展,团市委开展了"农村青年用技致富新星竞赛"和"争当青年新技术示范户"活动,
全市涌现出致富新星50名、新技术示范户300个。推出青年致富典型440多个。
农村整团团建。1986年下半年,农村整团工作全面展开,团市委组成团建工作领
导小组,对全市基层团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建。团建中,新建改建团支部24个,
改选团支部书记217名, 使全市一类团支部增加176个,占46.6%,受到团中央组织部
通报表彰。
采种支甘活动。1983年,开展了以"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绿化"为主要内容的"
采种支甘"活动,全市团员青年积极参加。1984年,全市共采草、树种33387斤,其中
不限量树种10800斤, 达到了团省委、团中央表彰不限量树种万斤县标准。1985年,
被团省委授予"采种支甘活动先进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