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民协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83&run=13

1914年, 县农会建立,设正、副会长各1人,各区设区农会。但均无群众基础,
纯系官办。其职责是管理农、林、桑、麻事业,提倡群众造林等,其作用了了。1928
年秋,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将县农会改组为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任务是搞好农业生
产,下乡发动群众,建立区、乡农民协会。在筹组区、乡农民协会中,向农民宣传实
行三民主义,改善民众生活, 打倒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打倒贪官污
吏,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妇女放足、剪发等,一时受到欢迎,组织发展较快。1930年
1月,筹备委员会改称整理委员会,下属有各级农民协会38处,委员1334人。
1931年3月, 国民党莱芜县党部将县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改为县农民协会,年内
发展乡农民协会50处,委员1834人。但这些农民协会仅为装演门面,对农民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因此县农民协会的领导人员感到工作难以开展,前途
暗淡,先后离去。11月,国民党莱芜县党部派一国民党右翼分子任干事长,引起会员
们强烈抨击。同年,中共莱芜特别支部秘密建立后,即借此机会夺取其领导权,利用
其合法地位开展活动。首先指派毕指南、刘宗汉带领60多个乡农会代表,向国民党莱
芜县党部请愿, 撤销原干事长之职务。翌年4月进行改选,由孙启明任干事长、吴建
章(又名吴卓先)任副干事长,毕指南任干事会成员。从此,农民协会领导权为中共莱
芜地下组织所掌握,其组织迅速发展,年底全县成立乡、村农民协会组织59处,有会
员2260人; 并成立第十区(鲁西)农民协会1处。1933年4月,县农民协会改称县农会,
由孙启明、 吴立源、毕指南担任干事会负责人。当年,3人均被选为中共莱芜县委委
员,农会领导权全部被中共莱芜县委控制;全县乡、村农会达到67处,有会员2665人。
农会联合其他组织和开明士绅,与劣绅、县财政局局长毕华桥、一贯欺压百姓的县联
庄总会副会长荣仲久(正职由县长兼任)、强行推行劣质新称的县度量衡鉴定分析所所
长孙某等展开斗争,向山东省政府告发和向社会各界揭露他们贪污横行、鱼肉人民的
罪行,给封建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农会在群众中的威望,并在斗争中造
就培养了大批骨干分子。
1934年12月,为加强群众组织领导,中共莱芜县委通过农会改选,增补亓聘如任
副干事长; 全县各级农会达71处, 有会员3427人。 1935年10月发展到90处,有会员
4500人。中共莱芜县委通过各级农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向封建势
力、贪官污吏展开斗争,以合法手段贯彻党的主张,改革乡村政治。抗日战争开始后,
农会组织改建为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农民救国会。1945年10月,莱芜县恢复原建制后,
复称农会。
1949年,县农会在莱芜县各界建设联合会基础上恢复建立后,即在县委领导下,
团结广大农民,积极投入结束土改、组织生产合作等运动。1950年11月,县农民代表
大会召开,依据政务院颁布的《农民协会组织通则》,选举产生莱芜县农民协会委员
会, 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1951年2月,县第一届农民代表会议召开,实到代表
202人,其中贫农代表116人、中农代表76人、富农代表10人,选举新一届县农民协会
委员会委员33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之后,县农民协会在中共莱芜县委领导
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对农民进行组织发动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