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爱国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752&run=13

境内居民素有改良水井、建房向阳、逢年过节大扫除等传统。1950年下半年,县
政府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配合县卫生院在县政府驻地发动群众整修街道、井台、水
道、阴沟,建立垃圾池和公共厕所。1952年,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细菌武器
后,为配合反细菌战,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委员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以
消灭蚊、 蝇、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8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作为环境卫
生专门管理机构,配合"爱卫会"开展爱国卫生。进入70年代后,城乡普遍进行"两管"
(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井,改造厕所、栏圈、环境、炉灶)活动。1981年起,爱
国卫生纳入精神文明建设。1984年,城镇开展卫生达标活动。1985年,市人民政府颁
发《公共卫生管理暂行条例》,城乡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发展。1987年,莱芜被评为山
东省卫生先进城市。
消灭"四害"1952年春,境内开展捕鼠、灭蝇、打捞孑孓等活动。1956年,开展消
灭蚊、蝇、鼠、雀(后改为臭虫) "四害"运动。1959年7月,全县统一使用药物开展消
灭蚊蝇突击活动。11月,以药物烟熏消灭越冬蚊蝇。此后,除"四害"成为群众习惯。
1980年后,以灭鼠为主,经常使用敌鼠钠盐统一时间灭鼠,鼠密度逐年减少。1987年,
泰安市考核鉴定,莱芜达到"无鼠害市"标准,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无鼠害市"。
饮水卫生 境内绝大多数居民一向饮用河水、 泉水、井水,少数饮用池水。1952
年, 采取民办公助办法,全县新建改建饮用水井710眼。此后,每年发动群众改建旧
井,新建水井,凡宜井地区逐步改饮井水。1956年起,饮水卫生由县卫生防疫站专门
管理。 1958年,全县有饮用水井10316眼,饮用井水者50多万人;饮用河16条,饮用
河水者4.6万多人;饮用泉水者9.4万多人。1962和1963年,县卫生防疫站分别对莱芜
铁矿和全县68万多人的饮水卫生状况作调查,为改进饮水卫生提供依据。1966年始,
推广自来水或土自来水、手压插管井和密封水车井。1980年,县卫生防疫站对手压插
管井抽样化验, 细菌总数、大肠菌值均比大口井明显降低,当年全县建起12040眼,
有256个大队的居民吃上自来水或土自来水。1981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饮水
卫生十年规划》,县卫生防疫站在全县选择117眼大、中型水井和8眼手压插管井采样
443份,进行检验和水质卫生评价。其感官性状:大中型水井30米以内有渗漏厕所、栏
圈、污水沟(坑) 者占72.6%,手压插管井30米以内有渗漏厕所、栏圈者100%;色度合
格者占71.6%。理化指标和均值: 酸碱度7.2;总固体453.8毫克/升,合格率94.46%;
总硬度139.5毫克/升,合格率94.46%;氨氮0.024毫克/升,合格率75.75%;亚硝酸盐
氮0.0078毫克/升,合格率30.02%;硝酸盐氮6.79毫克/升,合格率87.07%;铁0.17毫
克/升, 合格率89.61%;氟0.19毫克/升;碘0.06毫克/升,合格率10.16%。细菌学检
验: 细菌总数合格率41.11%;大肠菌值合格率15.01%。1983年,县卫生防疫站建立饮
水卫生档案, 全县改良水井1300眼,建手压插管井3.5万眼,建自来水塔、柜、池82
个,受益人口14万余人。1984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规划和《山东省生活饮用
水质调查方案》要求,市卫生防疫站对14个有代表性的饮用水源点作动态观察评价,
分别在枯水期、丰水期两次采样化验。现场环境: 水点(泉水除外)附近均有厕所、栏
圈、污水坑、屠宰场等污染源,水点周围居民曾患有"水性"疾病者,痢疾占92.86%,
伤寒和肝炎均占7.14%,"地甲病"占14.29%,其他占7.14%。感官性状: 臭和味在丰水
期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枯水期合格率85.71%;浑浊度合格率78.5%,以自来水和手压
插管井较好,大口井和机井次之。化学性质: 三氮含量较高,其中亚硝酸盐氮在枯丰
两期分别超标准64.29%和78.57%; 氧化钙超标率14.28%;铁超标率7.14%;锰超标率
23.08%; 氟化物除1份外均低于国家标准;水碘含量北部山区低于正常水平。细菌指
标: 枯水期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合格者各3份,两项均合格者2份;丰水期细菌总数合
格者1份,大肠菌群100%不合格。当年建手压插管井1.6万眼、自来水塔 (池) 47个。
1987年,全市饮用自来水者17.1万人、手压插管井水者33.4万人,其余均饮用井台加
高、井口加盖的大口井水,已无饮用河、池水者。
粪肥管理 1950年, 县政府驻地始建公共厕所。1952年,农村始改良栏圈厕所,
加强粪肥管理。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城乡粪便、垃圾卫生管理办法》,莱城
建立粪便管理所,对粪便、垃圾统一管理;农村发动群众改造厕所35895个。1960年,
全县成立积肥专业队621个,粪便由生产队统一管理,并有230个生产队实行粪便无害
化处理。1965年,西关大队成立粪便管理专业队,固定15个粪场,对莱城内的粪便垃
圾统一管理, 日出日清。1966年,有258个大队实行粪便统一管理;全县改良厕所、
栏圈11486个, 鸡舍53857个。 1974年后,在"两管""五改"中粪肥管理有较大改善。
1980年,县肥料厂成立,对城区粪便、垃圾统一管理。1985年,国家投资20万元,购
置叉车、 抽粪车、垃圾运输车各1辆、铁质垃圾箱30个、卫生箱20个,征用垃圾地10
亩。1986、1987两年,莱城共建起水冲式公共厕所6处,农村部分农户已是人有厕所、
猪有栏圈、家禽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