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卫生医药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748&run=13

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仅有中医药人员,1925年始有西医药人员,均为自由职业
者。建国后,卫生医药队伍日益壮大。1980年,卫生医药人员始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素质和社会地位均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人员 清末至民国时期, 中医药人员分散在乡村或集镇,有的专营药材,
有的专事诊病, 有的医药合为一体。 全县从业人员: 1949年111人,1953年203人。
1954年70%的参加联合诊所,走上集体化道路。1956年95%以上的参加大联合诊所;县
卫生局首次录用6名中医进入国家办医疗单位。1957年全县达到332人。1963年有39名
中医带徒59人。 1964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302人,其中,60岁以上的96人,有50人带
徒67人。"文化大革命"中,学徒下放,不少中医药人员被冠以"牛鬼蛇神"赶回家,部
分被迫改行。 1970年减少到120人。1978年起,贯彻落实中医政策,加强中医药队伍
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中医药队伍得到发展。1979年,经山东省卫生厅统一考试,选
拔录用13名中医和2名中药人员到国家办医院工作。1985年,全市有中医药人员288人,
其中学徒44人。1987年全市有中医药人员310人。
西医药人员 1925年, 境内始有西医药人员。1949年,全县有59人。此后,部队
转业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境内西医药人员发展较快。1957年有219
人。 1965年达到326人。"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技术骨干遭受迫害,不少人被调离卫
生医药系统。 1978年后逐步增加。 1979年,全县有1327人。1985年增加到2264人。
1987年有2825人。
乡村医药人员 清末、 民国直到建国初期,医药人员大多数分布在乡村,极少数
分布在城镇医药单位。1956年成立大联合诊所后,乡村医药人员均到国家办、集体办
医药单位工作;农业生产合作社始设不脱产的保健员,以生产劳动为主,防病冶病为
辅。1962年,全县有763人。1968年改称“赤脚医生”,全县有900人。1979年,县卫
生局首次统一考核,合格者改称乡村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不合格者改称卫生
员, 全市共有乡村医生1798人、卫生员490人。1987年,全市有乡村医生1823人、卫
生员5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