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艺术特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705&run=13

唱腔 莱芜梆子唱腔的显著特点, 一是高亢雄壮、气氛热烈,特别是男腔用假声
翻高、往里吸气演唱的"立嗓",和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演唱的小嗓,称为"
讴腔", 清亮高昂,余音萦绕,不论是反映兴致勃勃的情绪,还是表现气愤难忍的心
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旋律朴实、行腔流畅,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
跳跃以及较长的花腔拖腔,演唱起来吐字清晰,节奏明快,如唱似说,质朴自然; 三
是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近20年来上演的《送猪记》、《借闺女》等富有
喜剧色彩的剧目,更加体现出这一特点。
表演 莱芜梆子表演的主要特点, 一是粗犷豪放,长于夸张。花脸,特别是二花
脸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的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
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派很大; 二是朴实
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特别是小旦的台步,稍大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
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成一体,酷似旧时代的农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别
有风味;三是边唱边舞,长于刻划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定桩》中陈大爷、陈大妈老两口"欢欢喜喜揳木桩"边唱边舞的表演,音乐朴实,
节奏欢快,气氛热烈,妙趣横生。
场面 莱芜梆子的场面主要包括伴奏、板式和曲牌。
传统的伴奏乐器为三大件: 大胡琴,俗称大提琴,椿木为筒,呈圆形,前端盖以
梧桐板,琴杆粗短,6 3(正工四) 定弦,琴音高昂、清脆、纯正,皮弦为内弦,老弦
为外弦,戴铁指用硬弓演奏,自《定桩》开始,改皮丝弦为钢丝弦,变铁指硬弓为皮
指套软弓演奏; 八棱月琴,琴面呈八角形,两面盖以梧桐板,琴颈短,无品,用牛角
拨子戴铁指演奏,2 5(皮尺合)定弦;三弦,2 5 1(尺合上)定弦。为了克服乐队音色高、
嗓尖的弱点,今已去掉三弦,增加中音板胡,调式定弦同大胡琴,但比它低八度,组
成了新的"三大件"。其它伴奏乐器有笛、笙、二胡等。1974年起,还将西洋乐器中的
大贝司、大提琴、黑管、长笛等列乐队编制,加强了低音区,增强了音域厚度,改善
了音色质量。
打击乐器的配备,除用空心檀木制成的梆子外,其余与京剧基本相同。其演奏特
点,除配合唱腔板式的"打头"还保留它固有的风格外,其余"打头" (包括演员造型和
武打等)已大量吸收了它剧种的优势部分,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莱芜梆子使用的板式共有29个,其中老一代班社传下来的27个,即大慢板、中慢
板、快慢板、过眼腔、哭剑、慢流水、快流水、垛板、吊锣、快梆子、慢梆子、光才
光、紧垛子、顶帘子、慢乍黄、快乍黄、大起板、大载板、小载板、紧板、哭迷子、
金钩挂、呱达嘴、一串铃、娃娃腔、小放牛、大锯缸。排练剧目《红柳绿柳》时,在
红柳《我要绣》的唱段中,新创一个类似豫剧二八板的板式,定名为"柳板"; 在《拐
磨子》 一场戏里,新创了一个3/4节奏的板式,定名为"柳调"。莱芜梆子的曲牌比较
丰富, 现能收集到的有117个。其中主要是老一代班社流传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近
年来新创作的。大体可分为唢呐曲牌、丝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类。笛子曲牌有扬州、
扬州开门、五六五、清江引、点绛;唢呐曲牌有五马、二犯(一)、二犯(二)、一枝花、
扬州六十板、扬州序、柳摇金、水龙吟(一)、水龙吟(二)、画眉绪、到春到、一宫迁
(一)、一宫迁(二)、江流水、本调江流水,泣颜回、步步娇、雁儿落、石榴花、劝酒
令、家住在、快家住在、翻山坳、梆子娃娃(一)、梆子娃娃(二)、工尺上、半工尺上、
傍妆台前四句、后四句、唢呐皮(一)、唢呐皮(二)、哭唢呐皮(一)、哭唢呐皮(二)、
折桂令、斗双精、落马令、新水令、舍马令、红绣鞋、粉蝶儿、点绛、斩庞德、倒四
板、人稀求旺、风入松、香绺娘、天下堂、清江引、滴溜子、五六五、紧三枪、尾声、
扬州二十板;丝弦曲牌有大金钱、愁相思、苦中乐、反苦中乐、一字开门、二字开门、
五字开门、桃红、寄生草、老十番、天下同(一)、天下同(二)、反救驾、哭皇天、上
天梯、万年欢、拉房子、蔷薇花、欢送曲、骑驴欢、玩蝴蝶、迎新人、新娘美、焚香、
玉美情人、抱灵牌、思乡、思盼、思想回、反反六、忧愁曲、怨恨曲、哭寻、愁闷曲、
更深曲、痴卧、思念曲、扑蝶舞、爬桥、五龙摆头、折桂花、拾棉花、四季歌、扯年、
坐子、猛曲、斗鹌鹑、倒卷帘、青云飞、农夫歌、菠菜皮、黄龙院、杀妲、十八梆子、
赶猪曲、回船叙。
行当 莱芜梆子的传统门头,划分为三大门头十三行当。三大门头是生、旦、净,
十三行当是:生门的红脸、老外、帮生、大小生、二小生,旦门的正旦、小旦、二旦、
老旦,净门的大花脸、二花脸、副花脸(现已无)、三花脸。建国后,门头划分逐步纳
入生、旦、净、末、丑的流行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