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69&run=13

中共莱芜区委员会1927年9月,中共莱芜区委在吕芹村成立,隶属于山东省委(执
委),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辖7个支部。1928年4月,山东省执委指示,
撤销莱芜区委,成立泰(安) 莱(芜)新(泰)区委。5月,与上级失去联系。
中共莱芜特支1931年秋, 中共莱芜特支成立,隶属于泰安特支,设书记1人。
中共莱芜县委1932年秋,中共莱芜县委在云台山和尚洞成立,隶属于山东省委和
泰安中心县委,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委员7人(不含已有职务者下同)。
1933年2月, 在鹁鸽楼一带建立第一区委,在城区建立第二区委,在三官庙、柳
行沟一带建立第三区委,在口镇一带建立第四区委,并在农会建立特支1935年10月,
刘伯戈、 周茂森叛变,各区委被破坏。1936年2月,山东工委成立后重新组建莱芜县
委, 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人,并首先恢复损失较轻的第一区委,又将面
积较大、党员数量较多的三区(鲁西),以泰莱公路为界,组建两个区委:路南的鲁西、
三官庙一带为第二区委,路北的柳行沟、官庄、镇里一带为第三区委。不久,代理书
记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逮捕,县委活动中断。1937年初,将一、二、三区委调整为两个,
汶河以南为南区委, 汶河以北为北区委。9月,中共莱芜县委恢复,隶属山东省委,
设书记1人、 委员6人。1938年1月日军侵占莱城后,县委决定在敌人统治力量较为薄
弱的口镇一带恢复区委活动,称第二区委。同时,进行鲁西一带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工
作,建立第十区委。5月,县委设专职秘书及组织、宣传、妇女部。7月,在响水湾建
立六区特支(10月改称第六区委)。8月,在城区建立一区特支(12月改称第一区委),
在颜庄一带建立第四区委,在雪野建立第七区委。冬,在渐河村一带建立第三区委,
在郑王庄村建立第五区委。1939年1月,县委增设社会部、青年部,并在水北、张里、
王许一带建立八九区联合区委。 3月,县委增设军事部。10月,八区、九区分别建立
区委。 11月,县委增设政府工作部和民运部。
中共泰山特委直属县委1939年3月, 中共泰山特委在新泰、莱芜两县交界的地区
组建直属县委,设书记1人、委员6人,并设专职秘书及组织、宣传、军事、保卫、妇
女部,辖城区、汶南、颜庄、铁车、圣井、杨村、翟镇、羊流区委。1939年10月,撤
销直属县委,各区委分别回归莱芜、新泰两县委。11月,中共莱芜县委增设莱南工委,
管理三、四、十区区委; 十区以汉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委。中共莱芜 (北) 县委
1941年5月,泰莱公路以北、章莱公路以西地区,称莱芜(北)县,建立莱芜(北)县委,
隶属泰山地委,设书记1人、委员7人及专职秘书和组织、宣传、敌工、民运部,辖方
下、寨里、水北、王庄、陈村、香山、华山、山口、雪野、抬头、茶业区委。1942年
3月, 镇里区委由莱东县划入。10月,撤销王庄、陈村区委,成立羊里区委。1942年
下半年,茶业、抬头区委划入淄川县委。1943年7月,成立张里区委。1945年7月,矿
山区委由莱东县划入。
中共新甫(莱南) 县委1941年5月,汶河以南区域划为莱南县,建立莱南县委,隶
属泰山地委。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7人,并设专职秘书及组织、宣传、民运部,
辖鲁酉、圣井、汶南、野店、南冶、清泥和新泰的羊流、果都、翟镇区委。11月,基
山区委由莱东县划入。1942年初,隶属泰山地委。12月,羊流、果都、翟镇区委合并
成立新西工委,直属泰南地委。1943年初,新甫县委隶属泰甫地委,增设敌工部。10
月,南冶、清泥两区合并,称颜庄区委。旋即,基山区委划归博莱县委,野店区委并
入圣井区委。1944年夏,鲁西区委划归莱芜(北) 县委。7月,新甫县委、新西工委合
并,称新泰县委,隶属泰南地委。
中共莱东(博莱) 县委1941年5月,矿山、白龙、勺山以东,基山、黄花以北区域
划为莱东县,建立莱东县委,隶属泰山地委。设书记1人、委员3人,并设专职秘书及
组织、宣传、民运部,辖常庄、石马、勺山、苗山、铁车、辛庄、鹏山、孝义、矿山、
白龙、镇里、黄花、基山区委。10月,撤销矿山区委。11月,黄花区委并入基山区委
后划归新甫县委,蒙阴县的鲁村区委划入。1942年3月,镇里区委划归莱芜(北)县委;
与博山县部分地区合并,称博莱县委,设书记1人、委员7人。原博山县的固山、夏庄
和蒙阴县的张黄区委划入。 9月,设立莱城对敌斗争委员会。1942年底增设敌工部。
1943年冬,基山区委由新甫县划入。1944年7月,恢复莱东县委,固山、夏庄、鲁村、
张黄区委分别回归博山、沂源、蒙阴县委,莱东县委辖莱城工委和矿山、白龙、龙宙、
基山、铁车、苗山、常庄、石马区委。1945年7月,矿山区委划归莱芜(北)县委。
中共莱芜县委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原建制,成立莱芜县委,隶属泰山地委。
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9人,并设专职秘书及组织、宣传、民运部,辖矿山、口
镇、鲁酉、圣井、汉南、颜庄、辛庄、苗山、常庄、雪野、香山、水北区委。1946年
2月,茶业、抬头两区由淄川县回归,合并为茶业区委。9月,增设汶阳、仪封、杨庄
区委。1949年10月,县委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5人,并设秘书处和组织、宣传
部。 12月,撤销民运部。1950年3月,增设候补委员1人。5月,隶属泰安地委。上半
年设立县学(后改称党员干部训练班) 。1951年1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2月
改称监察委员会)。1953年4月,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1954年6月,增设生产合作部。
11月,增设财政贸易工作部。1955年8月,秘书处改称办公室。1956年1月,增设机关
总支。2月,设立县委常务委员会,由6人组成。4月,增设工交工作部。5月,增设政
法、文化教育部和县报编委会;撤销统一战线工作部。1957年9月,县委成立书记处,
设第一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3人。11月,恢复统战部。1958年春,撤销统战部。7月,
机关总支改称机关党委。 10月,县委改属济南市委。1959年4月,生产合作部改称农
村工作部。1960年3月,增设畜牧部。11月,撤销县报编委会。1961年4月,增设财贸
办公室(与县人委双重领导)。5月,县委改属泰安地委。9月,增设政策调研室。1962
年1月, 党员干部训练班改称党校。5月,撤销农村工作部。6月,撤销政策调研室、
政法部、 财政贸易工作部、工交工作部。9月,撤销财贸办公室和机关党委。11月,
增设工业办公室(与县人委双重领导),恢复农村工作部。1963年7月,恢复机关党委。
8月,增设档案管理局(与县人委双重领导) 。9月,恢复财贸办公室。1964年6月,增
设财贸政治部。 12月,撤销工业办公室。1966年4月,增设工业交通政治部。至此,
县委工作部门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财贸办公室、财贸政治部、
农村工作部、机关党委、党校、档案局、工业交通政治部。这一时期,县委在不断完
善和加 强立法、司法、政府及地方武装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在这些机构中设立党组、
党委、总支、支部等。
1949年10月起,随着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县委所辖的基层委员会也相应变化。
1950年6月,撤销汶阳区委。1951年3月,各区委名称由地名改为序数: 矿山区委改称
第一区委,口镇、仪封、鲁西、圣井、汶南、颜庄、辛庄、苗山、常庄、茶业、雪野、
香山、 水北、杨庄区委,依次改称第二至十五区委。1951年5月,撤销第十五区委。
·1953年5月,在口镇镇设立区级党委,恢复第十五区委。1955年3月,从淄博划入部
分地区成立第十六区同时设立区委。 8月,这些地区回归淄博,撤销第十六区委。10
月, 各区委复按地名称谓,第二区委改称港里区委。1956年7月,设立雪野工委,管
理北部几个山区区委。 年底,撤销口镇党委。1958年3月,撤销区委并调整区划,设
立城关镇、口镇及孝义、王善、羊里、方下、鲁西、圣井、牛泉、高庄、南冶、郑王
庄、颜庄、辛庄、铁车、苗山、龙角、常庄、和庄、腰关、吉山、上游、雪野、大王
庄、大槐树、水北、寨里、杨庄乡党委。10月,撤销乡镇党委,设立城关、孝义、口
镇、羊里、红旗、方下、鲁西、圣井、牛泉、高庄、南冶、颜庄、郑王庄、辛庄、苗
山、常庄、和庄、腰关、吉山、上游、大王庄、大槐树、寨里、杨庄人民公社党委。
1959年3月, 将部分公社合并,设立矿山、口镇、羊里、方下、牛泉、高庄、颜庄、
辛庄、 苗山、常庄、茶业、上游、大王庄、寨里、杨庄公社党委。1960年4月,撤销
羊里、高庄公社党委,1964年4月恢复。
1966年8月后, "文化大革命"运动逐步升级,"造反派"矛头直接指向中共莱芜县
委及其所属各级机构和政府机关。 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叫喊声中,1967年2月,县
委被非法夺权,各公社党委直至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及各级行政机构相继被夺权,中
共莱芜地方组织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中共莱芜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1969年12月,中共莱芜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
成立,行使党委职能,隶属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
人、成员4人。其工作机构与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一套班子,设办公室和组织、宣传、
群工、定案、教育、直属机关工作组及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清队落实政策办公室,辖
各公社革委核心领导小组。
中共莱芜县委1971年2-3月, 各公社相继召开党代会,选举成立公社党委,革委
核心领导小组即行撤销。3月11-13日,中共莱芜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成立中
共莱芜县委,同时撤销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仍由县革委政治部承担。1972
年7月, 恢复党校。1973年11月,恢复机关党委。1975年12月,撤销县革委政治部,
恢复县委办公室、 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1979年7月,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11
月,恢复档案局(与县革委双重领导)。1981年11月,增设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
室。1982年2月,撤销矿山公社党委,设立城关镇党委。1983年5月,增设政法委员会。
在逐步完善县委工作机构的同时,1978年12月起,先后设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院、县革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党组及卫生局党委。
中共莱芜市委1983年8月, 撤销莱芜县,设立莱芜市。中共泰安地委派工作组帮
助进行市机关机构改革。1984年2月,中共莱芜市委成立。5月,市直机关工作部门设
置基本完成。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企业政治工作
部、农村工作部、老干部管理局、机关党委、党校、"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办
公室。 7月,设立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档案科、信访科、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11月, 增设研究室。1985年10月,档案科改称档案局后列政府序列。1986年2月,信
访科改称信访办公室,同时增设组织员办公室。1987年3月,增设老干部活动中心。7
月, 增设打击严重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7年11月,增设《莱芜市报》社。
1984年3月, 人民公社党委改为办事处党委。1985年11月,撤销办事处党委,建立城
区办事处、张家洼镇、北孝义乡、口镇、羊里镇、方下镇、牛泉镇、圣井乡、高庄镇、
南冶镇、颜庄镇、城子坡镇、里辛乡、辛庄镇、铁车乡、苗山镇、见马乡、常庄乡、
和庄乡、茶业口乡、腰关乡、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大王庄镇、大槐树乡、寨里
镇、杨庄镇党委。1987年,中共莱芜市委有办公室、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组
织部、组织员办公室、宣传部、精神文明协调办公室、统战部、政法委员会、企业政
治部、农村工作部、老干部局、机关党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信访办公室、
打击严重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校、报社等18个工作部门,共有干部197人;
另有老干部活动中心1处,有干部4人。辖28个乡镇(办事处)党委和民政局、公安局、
物资局、交通局、煤炭化工局、工业公司、城市建设局、商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
联社、农牧局、林业局、水利水产局、教育局、卫生局、市直机关、人武部、第一实
业公司、第二实业公司、市铁厂,市化肥厂、槲林煤矿、丙纶厂、硫酸厂、轻工塑料
机械厂、汽车修配厂、轮胎厂党委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城乡建设委员会、农业银行党组。
市纪委及其所反机构 1984年2月,根据党章规定和中共山东省委、泰安市委指示,
成立中共莱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列副县级编制,受中共莱芜市委和中共泰安市纪律
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常务委员会委员10人,并设办公室和
信访、经济、检查、审理科。1987年撤销经济科,设立教研科;市纪委有5个工作部门,
共有干部职工27人,辖28个乡镇(办事处)纪委、28个市直机关、企业和驻莱企业纪委,
市委设有党组的部门均设有纪检组。
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先后由张树发、 何心振、董立兴担任。基层组织和党员 基层
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向来由市(县)委组织部和各党委、总支、支部组织委员主
管。1986"年12月起,党员发展由市委组织员办公室专管。
1926年夏至抗日战争爆发,境内共成立基层党支部20个:
吕芹村支部。1926年夏,马守愚在吕芹村与党员吕若佩接上关系后,发展在吕若
佩家帮工的吕效之入党。吕效之又介绍吕敬宝入党。秋,吕芹村支部成立,吕若佩任
书记。1928年5月,与上级失去联系,活动中断。
孝义文部。吕芹村支部成立后,决定分片负责发展党员。吕效之在孝义村发展狄
立安入党, 狄立安又介绍10余人入党。孝义文部成立,狄立安任书记。1928年5月,
与上级失去联系,活动中断。
西关支部。1926年秋,吕敬宝到莱城西关发展纪正甲入党,纪正甲又介绍五六人
入党,西关支部成立,纪正甲任书记。1928年5月,与上级失去联系,活动中断。
鹁鸽楼支部。1931年,刘仲莹回到莱芜后,首先在鹁鸽楼村发展党员。1932年,
鹁鸽楼支部成立,朱尔舜任书记。
县农会特别支部。1931年秋,中共莱芜特支在县农会发展部分党员。10月,县农
会特别支部成立,王其人任书记。1935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下令撤销县农会,
加之叛徒刘伯戈出卖, 特支活动中断。
任家洼支部。 1932年7月成立,刘伯戈兼任书记。1935年10月,刘伯戈叛变,支
部被破坏。
圣井支部。 1932年成立,鹿森林任书记。
刘封邱支部。1933年4月成立,刘木易任书记。
丰登官庄支部。1933年春成立,吴卓先任书记。
柳行沟支部。1933年下半年成立,常凤舞任书记。1935年形势恶化,支部活动中断。
西上庄支部。1933年成立,阎代松任书记。
茂盛堂支部。1933年成立,孙维烈任书记。
口镇支部。1933年成立,赵景远任书记,后由刘文公接任。1935年10月,刘文公
被叛徒刘伯戈出卖遭到国民党地方当局逮捕,支部活动中断。
蔡家镇支部。1934年10月成立,刘清德任书记。
王家楼支部。1934年10月成立,陈宗明任书记。
降寇(祥沟)支部。1934年成立,马文林任书记。
店子文部。1934年成立,李宪森任书记。
李家镇支部。1935年3月成立,李登友任书记。
牛王泉支部。1936年成立,鹿秀恒任书记。
毕毛埠支部。1937年初成立,毕佳德任书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莱芜县委的中
心任务是组织抗日武装,多数党员、骨干加入起义部队。1939年5月,根据中央关于"
大量发展党"的指示, 县委先后在雪野、寨里、口镇、颜庄等区,举办乡村自卫团、
青救会、妇救会、农救会等干部训练班,并对学员集体进行党课教育,帮助基层发展
党员。 年底,全县党员达到500余人,多数乡村建立起基层组织。1940年上半年,重
点在空白村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41年春,全县党员达到7000余人,大多数村庄建
立起党的基层组织。1942年下半年,日伪军以杀害家属,烧毁房屋等血腥高压手段,
胁迫党员干部登记"自首",党的基层组织损失惨重。莱芜(北)县近70片的支部被破坏;
新甫县几乎所有支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上级失去联系;莱东县采取较为有力的
措施保护基层组织,党员自首的较少。此后至抗日战争胜利,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和
组织整顿,各基层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
解放战争初期,基层组织发展较快。1946年5月上旬,全县恢复建立农村支部623
个,机关、学校支部21个,有党员10674人,其中女性1902人。1947年5月,国民党反
动派调集军队进犯莱芜。刘伯戈带领"还乡团"回到莱芜"反攻倒算",残害中共党员和
革命干部, 许多农村基层党支部被破坏。1948年3月,莱芜全境解放后,基层组织又
有较大发展。 6月,全县有农村支部756个、机关支部20个,党员13307人,其中女性
3106人。 1949年工0月,全县有基层支部821个,党员12590人,全县无党员的村仅剩
71个。建国后,中共各级组织和党员由秘密转向公开。1951年3月,全县公开党员1·
3万余人,约占总数的95%;支部829个,占总数的99.8%;建立乡总支181个、乡支部
1个。尔后,乡总支调整为169个。1953年11月起,农民中的党员普遍参加农业生产合
作社,即以农业社为单位建立总支或支部。同时,169个乡合并为86个乡、1个镇,遂
建立乡镇总支、 党委。1958年3月,小乡并为大乡,小乡镇总支、党委即行撤销。10
月人民公社化后,基层党组织变化频繁。始设大队(管理区) 、生产队,1959年3月调
整为管理区、生产大队,1960年撤销管理区,1961年恢复管理区,基本上以行政村为
单位建立生产大队。 其间,均分别建立相应的总支、支部。1962年8月,基层组织趋
于稳定, 全县共建立管理区总支71个、农村生产大队支部900余个。同时,县直党、
政、 群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总支、支部。1965年,全县有总支103个、支
部1130个, 党员2160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县委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各基层组织也相继被非法
夺权,活动中止。1969年12月,中共莱芜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后,开始逐步建立
各级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71年3月,新一届县委成立,逐步建立健全管
理区总支和生产大队支部, 县直各部门及厂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也逐步恢复建立。
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结束,基层党组织得以健康发展。1984年4月,进行农村
体制改革,撤销管理区,设80个乡、镇,遂建立乡镇党委; 撤销生产大队,原大队总
支、支部改称村总支、支部。1985年11月,改建为28个乡、镇党委,撤销原乡、镇党
委,建立管理区党总支。1987年,全市有党总支133个、支部1843个,党员437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