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学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665&run=13

清末,书院、义学、私垫多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体罚手段强
制学生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背书”,然后教授新课,称为“正课”,一个学生一个
进度。 义学、私塾入学3年后先生才讲解课文内容,称为“开讲”。民国时期虽有某
些改进,但仍以“注入式”、“填鸭式”主。
建国初期,推行苏联教学法,执行五项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量
力性、循序渐进),实行五步教学(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
作业) ,运用练习课、复习课、综合课等课型,使用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等进行
教学。
1957年,推行毛泽东提出的“十大教授法”,提倡“少而精”“启发式”,废除
“满堂灌”、“注入式”。1956年,县教育局成立教研室,编印《小学教育研究》,
指导全县教学改革,各公社、各学校均成立中心教研组或教研会,开展教学研究与改
革。1959年,在济南市组织的统一考试中。中、小学成绩均列第一名。翌年春,山东
省教育厅派工作组赴莱芜总结经验。写成《莱芜县是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
和《莱芜县全日制小学提高算术教学质量的几点经验》,推广到全省。1962年,县教
育局充实教研室领导和人员,加强中、小学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简称“双
基”) 的研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贯彻毛泽东
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指示和1964年春节座谈会讲话精神,抓住教材重点。难点精
讲多练,减少课下作业,使学生灵活、主动地学习,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学研究和改革停顿。1968年复课后,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开门办学的方法,请工、农、兵登坛讲课。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为正确
解决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端正办学方向,使教育干部敢抓教学,1972年冬,县教育行
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重新制定各种制度和教师、学生守则,开展
教学研究活动,教育质量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县中、小学恢复行之
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定期举行观摩教学和公开教学。进一步转向学
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主,课堂教学以“双基”教学为主,提倡少讲、
精练、当堂消化,向45分钟要质量。在抓好高中毕业班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到抓好
起始年级、基础学科和非毕业班上,从小学、初中抓起,对基础教育、基础年级严格
要求、严格管理,教学力量统一配备,教学工作统一部署,教学质量统一检查。各年
级均掌握“双基”要求;突出“双基”训练,落实“双基”教学;开齐基础课程,保
证基础课时,抓好基础教学。教育局首先在实验小学和杨庄、大王庄小学对低年级识
字教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和数学教学进行专题试验,分别培养典型,上好示范课,
推广“双基”教学经验。
1979年,县教育局教研室编印小学语文、数学“双基”资料和一至五年级作文教
学计划,作为全县小学教学研究的统一参考材料。1980年,在全县开展课堂教学竞赛。
1981年,在实验小学进行语文、数学“四轮”阶段教学实验。1983年起,每两年一次
在全县评选教学能手,推动群众性教学改革活动。1986年,市教育局制定《中小学课
程教学常规要求》,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并坚持学年会考、单元教学质量检查等制度,
每年进行一次视导检查,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1987年3月。市教育局总结出《综合治
理,努力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经验发表在《山东教育科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