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普通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658&run=13

1921年6月, 民国县政府在城里考院创办中学, 修业期限初中、高中皆为3年。
1930年6月被山东省督学查勘取消。共毕业学生245人,其中高中105人、初中140人。
1939年6月,莱芜县民主政府在沈家庄办起初中补习班1个,学生50人左右。1940
年9月, 在万福山大庙改办为莱芜中学,招收莱芜县四、五、六区和博山县部分地区
的高小毕业生, 年龄在13—20岁之间,分设小学、初中各1班,学生百余人,修业期
限末定。翌年秋并入泰山中学。
1940年秋,泰山专署在陡峪村创办泰山中学。1941年6月迁至高唐村,招收莱芜、
泰安、博山、淄川等县的在乡青年和脱产干部共70余人。1943年初并入山东公学。并
校时有初中班1个,学生40余人。
1945年9月,泰山专署在联合训练班基础上成立泰山区鲁中第一中学(又称莱芜中
学,地址在今莱芜一中南端),设初中班1个,学生40余人。翌年11月并入泰山中学。
1946年9月, 淄博联中与青州中学合并于莱芜裴家庄,改称鲁中联中,共有学生
48人。11月10日迁至沂水县沙沟庄。
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在安仙寺创办青年农民文化学校,简称青年中学,招收
农村有小学四、五年级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共6个班300人,翌年停办,学生肄业。
同时在莱城西关创办莱芜中学, 招收初中5个班240人,修业期限3年。1956年改称山
东省莱芜第一中学,有初中班8个,学生417人。
1956年在雪野创办二中。1957年在苗山创办三中。
1958年,在“大跃进”中中学以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速度发展。同年,一中始
招高中班2个, 学生93人,修业期限3年。翌年,各中学毕业期限均改为初、高中各2
年。 1960年,全县有国家办普通中学16处,在校学生5023人,其中完全中学2处,高
中班10个,学生520人。
1963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裁撤第十三(杨庄)、十四(南冶)、十五(徐家店)、十
六(方下)中学。
1968年后,在抬头、杨庄、羊里、方下、学中通普高庄、铁车、和庄、大槐树、
朴务头、西关、教师进修学校新建中学11处,依次为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及附属中学,全市中学共有在校学生12309人,
其中高中生11170人。
1980年起,对中等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先后将十七、十五、十六、十二中改为农
技中学,七、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九、二十、二十一中只招初中班,五、
六、 八、 十八中只招高中班, 其余为完全中学。修业年限均改为初、高中各3年。
1986年,一、二、三、四、十七中停招初中,二十三中停招高中,只招初中,并改称
实验中学。1987年裁撤六中。
1958年始有集体办(又称民办)中学。1959年发展到10处。1966年起相继改为农业
中学。1984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毕业生相对增加,为使学生就
近读书,各地开始联队(村) 集体办中学,1967年办起94处。1975年发展到300处,同
时办起一批小学戴帽初中班。后因师资及办学条件不足,对集体联办中学的布局和规
模进行调整、 压缩,戴帽初中班逐步取消。1984年集体联办中学调整为113处。1986
年9月,将9处国家办初中的人、财、物权全部交给乡镇政府管理,集体联办中学也收
归乡镇政府管理。1987年,全市有乡镇办中学105处,在校学生47321人。
1962年始有厂矿办中学1处。 1969年增办1处。1976年达到10处,其中4处设有高
中班。1984年发展到16处。1987年全市有17处,在校学生6262人,其中高中生1555人。
1987年,全市有完全中学17处(含厂矿办)、高中2处,135个班,在校学生7740人,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占13.2%;初中111处,975个班,在校学生55449人,小学毕业
生升入初中的占73.6%。
建国后各类中学发展状况见表26—10、26—11。
莱芜第一中学 初名山东省莱芜中学,1952年创建于莱城西关,招收初中班5个,
学生240人。 1956年改称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 1958年增设高中班2个,学生93人。
1959年2月, 在济南市统考中高中成绩列第一名。 1960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山东教育》 发表该校数学教研组《基本概念教学的几项基本经验》 和学校党支部
《我们是怎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教学质量的》。1971年3月改称莱芜县矿山中
学, 下放到公社管理。1973年复称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1978年3月,被重新定为山
东省重点中学。1979年,学生刘希玉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1年,李家芳被评
为特级教师。1982年,《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打好基础,力争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的经验被收录到《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文集》里。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
为人师表先进集体。1986年高考中,杨振锋理科成绩列全省第一名。1987年,有教学
班28个(其中高中班24个),学生1457人;教职工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学校占
地59803平方米, 农场占地12000平方米;有实验仪器8196件、图书17000册。自创办
以来,共毕业学生初中7295人、高中7841人,考入大专院校的897人。
王大下联中 1971年由6个大队联合筹办于王大下村。1972年自力更生办起印刷厂。
1976年, 以勤工俭学资金为主建三层教学楼1座。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勤工俭学先进
单位。 1982年8月,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7年,有初中班10个,在校学
生544人, 教职工34人,各种教具1750件,图书11800册;校办工厂累计纯收入101万
元。1977年恢复考试以来,共升入初中专184人、高中6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