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堂小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657&run=13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鲁西村首先办起初级小学堂,学生1班约30人。1904
年。汶源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办学9年,共毕业学生4班110余人。1906年2月,
公立小学堂在考院成立,办学7年,共毕业学生3班90余人。1911年,全县有学堂24处;
东留村耶稣教堂开办育英小学1处,招收教徒子弟入学,1945年停办。1912年(民国元
年),学堂改称小学,全县有初等小学190处,学生5438人;高等小学2处,学生193人。
以上均执行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 , 7岁入学, 修业期限初等5年、高等4年。
1913年,城里官立高等小学堂和公立小学堂合并于考院,改称县立高等小学校,办学
9年,共毕业学生15班560余人;执行“壬子、癸丑学制”,修业期限初等4年、高等3
年。
1918、1919两年,口镇、颜庄镇、响水庄、寨里镇、王大下庄办起高等小学,全
县共有小学244处, 学生6472人,适令儿童入学率24.4%。1919年7月,县立女子小学
在文庙成立, 招收女生10人。1929年改称县立第一小学,招收高级班1个皆为女生,
初级班1个男女兼有。1938年1月停办。
1921年,全县有小学309处,在校学生10380人。
1925年, 陈家庄天主教堂办起小学1处,有教师10人,招收教徒子弟,学生最多
时200余人。1945年停办。
1926年,县政府与11111111字会道院在莱城西门里合办育德小学1处。
1929年,全县有小学298处,在校学生18880人。1932年,小学修业期限改为初小
4年、高小2年,春季始业,寒假结业;全县共有学龄儿童51112人,已入学者17798人。
1935年,全县有小学476处,其中短期义务小学24处、初级小学386处,普通小学13处、
中心小学53处。短期义务小学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修业期限1年。
1939年11月,县民主政府创办小学,修业期限初小2年、高小1年,每年分3学期。
到1940年7月, 办起380多处,占抗日战争爆发前小学总数的83%;三、五、六、七、
八、 九、十区开办高等小学。1941年1月,创办县立模范小学1处,翌年1月,该校有
教职员11人,在校学生400余人,师生除上课外,还兼做抗日宣传工作。
1940年,全县有完小1处、初小67处,学生1672人。1941年,有县立完全小学1处、
区立高级小学2处、县立初级小学2处、区乡村立小学71处,学生共2536人。
1942年初-1943年春,日伪军疯狂蚕食抗日根据地,抗日小学所存无几。
1945年, 国民党统治区有中心小学4处、国民学校40处,学生1699人,其中女生
203人。 同年秋,县民主政府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翌年,有小学445处、完小8处。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进占莱芜后,多数初小停办,少数完小采取流动形式坚持下来。
1948年,人民政府恢复小学教育,修业期限改为初小4年、高小2年 (简称四、二
制)。翌年,全县有初小234处、284个班,学生10836人,其中女生591人;高小6处、
6个班,学生192人,其中女生10人。1952年,改为秋季始业,暑假结业,全县有小学
534处,在校学生28494人。
1953年,始有集体办(又称民办)小学,1955年发展到63处,在校学生2439人。后
与国家办小学同样发展。1956年,城关完小、口镇完小分别改称第一、第二实验小学。
1957年, 莱芜师范学校设立附属小学, 招收4个班,学生150人。1968年停办,
1982年续办。
1958年,在“大跃进”中出现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办学形式 (简
称多种形式办学) ,小学处数、学生人数骤增;有些地方办起“共产主义”小学,将
若干村庄的上干名学生集中起来,统一食宿,实行“军事化”,学校秩序混乱,正常
教学无法进行,旋被制止;少部分学校修业期限由“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60年后的暂时经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 学生纷纷辍学,并动员1万余名
达到劳动年龄的学生回到农业第一线。1962年,全县有小学843处,在校学生60971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下降到51%。
1963年, 继续实行“两条腿走路”,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全县有小学849处,在
校学生579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62%。1964年始,多种形式小学统一改称半耕
(工)半读小学,全县有576处、697个班,学生17466人。1965年,全县有1000处(其中
单设的186处、 普通小学附设的814处) 、1998个班,学生50349人。1966年,全县有
1611处、2168个班,学生5254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部停办。
1970年,农村完全小学多数改为联办中学,一部分初级小学也办起戴帽初中班。
1973年,小学修业期限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6年起,小学教育逐步肃清“文化大革命”影响,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84年,
全市达到966处(含厂矿企业办),在校学生1280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4%,山东省
人民政府检查验收,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及小学教育标准。1987年,全市有小学
910处 (含厂矿企业办) , 在校学生102049人, 其中女生4730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98.89%。
历年小学数量见表26—8。
实验小学 前身西关完小,创建于1948年秋,有教师3人、初级复式班和高级班各
1个,学生120余人。建国后,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与东关完小合并,改称莱芜县第
一实验小学。1960年4月,成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自编教材,设大改班5
个、 小改班2个,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山东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全省重点小学现场会
推广经验。1963年,执行第一类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
格率、升学率皆列全县前茅。1968年下放给矿山公社,由贫下中农管理小组管理,并
增设戴帽初中班。 1976年恢复正常。1978年4月,被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定为重点小
学, 县教育局命名为莱芜县实验小学, 实行五年一贯制, 每年招收一年级4个班。
1981年起,在语文、数学两科中分别进行朗读、默读、说话、读写结合训练和口算能
力、 空间观念培养及概念教学与放缓坡度的阶段教学实验,其实验报告3份在泰安地
区教研会上推广, 1份在山东省语文教研会上推广。1987年,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
生1510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
附:伪县公署办小学
1939年10月起, 在莱城、寨里、口镇、嘶马河、颜庄、辛庄、鲁西等地办完小7
处、初小65处。1941年共有86处,在校学生2897人,毕业学生91人。日本投降时均停
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