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工业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593&run=13

工业企业历来为境内乡镇企业的支柱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采掘业,
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毛皮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业,机械制造及修理
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建国初期, 经营金属制品的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点大都
具有简易的金属冶炼设备,将收集的废钢、废铁及其它废旧金属制品重新冶炼,锻铸
成锄、镰、锨、犁铧、壶、锅、鏊子等生产生活用具。这种冶炼,不过是制造工业的
一道工序。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开始后,农村社队普遍以土造高炉炼铁,队办炼
铁炉以冶炼废铁为主,条件较好的社营炼铁厂从事矿石冶炼。社营炼铁厂产量:1958
年577吨, 1959年1170吨,1960年达到1898吨。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队国炼
铁炉基本停办,社营炼铁厂多数裁撤,产量下降为22吨。1962年全部停办。
此后,相继建立的公社农具厂,大都设置翻砂车间,作为本厂制造业的配套项目。
1978年起,相继出现村办、户办、联办翻砂厂及企业兼管的翻砂项目,但原料、能源、
产品质量、销路无保证,多数时办时停,生产能力较低。1987年,全市有经营规模较
大,生产较为正常的专营和兼营冶炼企业32处,其中乡镇办12处:牛泉农机厂、大王
庄农具厂、市拖拉机配件总厂(口镇)、口镇铁厂、口镇铸造厂、市第一拖拉机配件厂
(羊里) 、颜庄农具厂、城区铸造厂、高庄镇钢管厂、寨里农具厂、上游农具厂(鹿野
乡) 、方下电器厂;村及联合体办20处:刘陈村电线厂、刘陈村铝制品厂、太平村铸
造厂、申陈村翻砂厂、口镇南街农机修配厂、仪封村铸件厂、张家泉村铸件厂、张里
村五金厂、营房村风机厂、水东村翻砂厂、寨西村翻砂厂、东牛泉翻砂修理厂、小曹
村钢窗厂、马庄铸管厂、孟花园铸造厂、东方红村机械厂、西关村汽车配件厂、西关
村铁合金厂、安台子村钢窗厂、张庄村汽拖配件厂。
1979年10月,境内首家乡镇金属压延企业——常庄轧钢厂建立,主要产品有直径
12毫米和16毫米的小型轧材,当年生产712吨。1980年6月,苗山公社在泰安地区社队
企业局支持下,投资47万元兴建轧钢厂,翌年7月投产。产品有直径10毫米、12毫米、
14毫米的圆钢和3X30毫米的角钢。1981年,两厂生产小型轧材1960吨。1985年、1987
年,分别生产4450吨、5210吨。
采掘业 煤炭。 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需要,在“需要什么工业就办什么
工业” 的口号下,境内一涌而上建立社办煤矿39处,生产原煤52091吨,占全县原煤
产量的26%。 此后几年的产量: 1959年55702吨,1960年59642吨, 1961年41370吨,
1962年32477吨,1963年42094吨,1964年37900吨,1965年27800吨。1966年停办。
1969年,颜庄公社始办里辛煤矿。1971年,辛庄(涝坡)、牛泉(八里沟)也办起社
营煤矿。 3处煤矿共有职工921人, 年产原煤9.4万吨, 其中无烟煤2.26万吨,产值
158.61万元。1973年,高庄公社办起魏家洼、劝礼煤矿。此后,高庄、颜庄两处公社
的部分生产大队也自建小煤矿进行浅层开采,但产量很低。1974年,社办煤矿产原煤
18.62万吨(其中无烟煤6.03万吨) ,大队办煤矿产原煤0.56万吨。1976年,社办煤矿
有辛庄、八里沟、里辛、颜庄、北埠、魏家洼、南梨沟周家坡8处,生产原煤(含大队
煤矿) 25.02万吨。1978年,原煤总产量提高到41.57万吨。1980年后,煤矿处数和产
量都有较大增加。1987年,乡镇办煤矿有北埠、八里沟、石湾子、羊庄、劝礼、西汶
南、富民(劝礼村)、梨三、沙王庄、南下冶、潘家庄、岱山、颜庄、潘北、里辛、里
东、辛庄、涝坡、寨里等19处,村办煤矿有八里沟、沙王庄、西沟、南冶、利民 (羊
庄村)、梨二等6处,从业人员7766人,原煤产量694133吨,产值2875万元。
铁矿石。 境内适合乡镇开采的铁矿储量近1亿吨。1958年,在“大炼钢铁”风潮
中,出现村村炼铁、人人扒矿局面,公社一轰而起建立小铁矿,生产铁矿石157513吨,
其中80%以上是贫矿。此后,社办矿铁矿石产量是:1959年45138吨, 1960年87662吨,
1961年3204吨。1962年全部停办。
60年代末期, 随着社队企业的恢复和发展。 大王庄和口镇公社相继办起铁矿。
1971年,苗山、牛泉。颜庄公社也办起铁矿,5处铁矿全年生产铁矿石15500吨,产值
22.61万元。 1972年生产矿石36452吨,产值53.76万元。1973和1974两年,产量分别
为4.58万吨和5.44万吨。1975年,苗山、牛泉两处铁矿停办,常庄、矿山公社分别办
起铁矿。1976年,5处社办铁矿生产矿石5.8万吨。1978年,社办铁矿和群众个人采矿
产量达到21.68万吨。 进入80年代后,铁矿石成为紧俏商品,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加
强对乡镇采矿业的领导。市矿石公司建立后,对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开采
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铁矿石被群众誉为乡镇企业的“拳头
产品”。1987年,全市有乡镇办铁矿16处,村办铁矿45处,从业人员4318人,其中年
产万吨以上的有铁铜沟、口镇。矿山、羊里、圣井、南城子坡、铁车、北栾宫等 (铁
铜沟、口镇铁矿年产2万吨);产量386773吨;产值2126万元。
其它非金属矿。主要有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蛭石、长石、重晶石、
燕子石、粘土等。其中,开采经常、产量较高的是花岗石、石灰石、长石等一般建筑
用石料。1959年,社队采石厂采石料74738立方米,1960年采91523立方米。1971年,
矿山、高庄两处公社办起石料厂,共有318人,年产石料21269吨,产值33.83万元。
1976年,张家庄大队首次开办石英石厂。之后,大王庄、上游两处公社普遍投入
石英石、蛭石开发,牛泉公社圣井管区投入燕子石开发。1982年,开采三种石料的生
产大队达到百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建筑用石料开采业日益兴盛,石料厂集中于
高庄、南冶、颜庄、城子坡、牛泉、圣井、大王庄、苗山、和庄等交通较为便利的山
区乡镇。 1985年。 全币有649处, 从业人员8000余人,开采石料73万立方米,产值
1620万元。 1987年,全市有经营石料开采的乡镇办企业8处:寨里石料厂、北孝义石
料厂、圣井乡石料厂、里辛乡石料厂、大王庄花岗石厂、大槐树乡花岗石厂、张家洼
镇花岗石厂、见马乡花岗石厂;村以下石料厂、石料开采点千余处,其中蛭石开采厂
点14处,集中于上游、雪野、大王庄等乡镇;燕子石开采厂点50处,集中于圣井乡;
其它一般石料厂点广泛分布于山区。
食品制造业 粮油加工。 建国后,农村中油坊、磨坊分布广泛。1951年,全县有
私营油坊101处,产油95万公斤、豆饼291万公斤。1953年后建立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合作小组等,大多数从事粮油加工业。1958年后,适应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需要,农村
合作企业粮油加工量急速增加,当年加工食用植物油(豆油、花生油)356吨。1960年,
加工面粉1914吨。 食用植物油392吨。之后,农村食堂取消,社营面粉厂相继停办。
1962年和1964年,社营油坊加工食用植物油分别为307吨、370吨。
60年代末期,生产大队普遍利用柴油机、电动机开办面粉加工作坊,为群众服务,
农民食用面粉基本上实现加工机械化。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食用植物油加工逐
步以花生油为主,油坊集中于花生产区。1971年,队办油坊产油1050吨。70年代末期,
磨糊机开始使用。 1987年,全市有乡镇粮食加工业400多处,加工粮食7818万公斤,
产值809万元;植物油加工业50多处,产油553万公斤,产值365万元。
糖果、糕点制造。1951年,全县有制作糖瓜等的私营制糖业14处、点心加工铺75
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糖果、糕点加工主要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系统承担。
1982年起,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社队办糖果、糕点制造业迅速发展。1984年建立的羊
里镇白元糕点厂年产各种糕点400吨, 成为全市糕点制造的骨干企业并远销到济南、
北京等地。1987年,全市有乡镇糖果、糕点加工业15处,加工糖果40吨、糕点1348吨,
产值400万元。
罐头。1982年,柳桥峪大队建立罐头厂,生产山楂、苹果等水果罐头。1983年,
大王庄公社建立罐头厂,生产水果罐头。1984年后。陆续有乡镇、村开办罐头加工业。
1986 年9月,方下镇罐头厂建成,除生产水果罐头外,首家生产肉类罐头,但数量很
少。 1983-1986年,全市罐头产量分别为240吨、205吨、379吨、915吨,产值分别为
100万元、 85万元、234万元、540万元。1987年,有方下罐头厂、大王庄罐头厂、高
庄福利罐头厂、 寨里镇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等乡镇办罐头制造业4处,井峪果铺厂、
西陈峪果品加工厂、 柳桥峪罐头厂、曹东罐头厂等村办企业4处,产品主要是山楂、
苹果、梨、桃等水果类,产量1217吨,产值775万元。
果脯。 1984年5月,井峪村在济南食品科学研究所协助下建立果脯厂,主要生产
枣、苹果、杏、桃脯等,由于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先进,产品一问世即畅销。1985年
产79.4吨, 产值32.5万元。1987年产155吨,产值98万元,其中出口77.4吨,创外汇
13万美元,成为境内唯一的出口食品工业产品。自1984年起,上游、颜庄等乡镇亦有
生产果脯及果干者,但生产不经常,产量很低。
饮料。1958年,公社始办酿酒业,年产饮料酒34吨,翌年达到275吨。1960~1963
年分别产113吨、103吨、235吨、81吨。1964年,社营酒厂停办。1980年2月,口镇西
街大队建立酒厂1处, 1981年产饮料酒58吨。之后,社队陆续有经营者。1987年,全
市乡镇企业有白酒、果酒、汽水(含冰糕)等饮料生产厂9家,生产汽水66吨、白酒106
吨、果酒568吨。
香肠。70年代以来,口镇及所属下水河等村在国营香肠加工厂“顺香斋”的影响
带动下,纷纷兴办香肠加工厂,使莱芜这一名吃制造业更加兴旺。1987年共有13处,
其中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有全香斋、正香斋、玉香斋、盛香斋、锦香斋、聚香斋、
源香斋、兴香斋等,年加工200吨。
纺织、缝纫、皮革、毛皮业 50-70年代,纺织业主要集中高家店、百嘴红等大队,
以手工纺车加工绳经、麻袋等,产品由供销部门包销。缝纫业分布广泛,一般大队都
建有缝纫组、服装加工厂等。进入80年代后,纺织业成为乡镇竞相发展的项目,先后
建起第二染织厂、张家洼羊毛衫厂、杨庄绳经厂等规模较大的企业。皮鞋制造和毛皮
加工业也开始发展。 1987年, 全市纺织、缝纫、皮革、毛皮加工企业有第二染织厂
(城区大桥路)、张家洼羊毛衫厂、下水河羊毛衫厂、牛泉针织厂、辛庄丝织厂、南冶
针织厂、龙尾织袜厂、寨里针织厂、十里铺麻织厂、杨庄大麻脱胶厂、杨庄绳经厂、
高家店绳经厂、百嘴红麻纺厂、东风皮鞋厂、官家村皮鞋厂、张家洼缝纫厂、城子坡
被服厂、牛泉服装加工厂、圣井皮革厂等19处,从业人员1384人,产值1244万元,主
要产品有棉布、晴纶华达呢、羊毛衫、晴纶衫、尼绒袜、手套、皮鞋、被服、绳经、
麻袋、脱胶大麻等。
化学工业 磷肥。 70年代中期,境内大搞磷肥会战,15处公社均建起磷肥厂,有
的大队也办厂办矿,但多数产品质量低劣,含磷量很低,不久大部分停办。进入80年
代后,仅寨里磷肥厂保留下来,年产量是:1980年1008吨、1985年302吨、1987年372
吨。
橡胶。 1984年5月, 市第一实业公司建立橡胶厂, 主要生产再生胶。1985年产
1673吨。1987年产1460吨。
电石。 1976年, 西关大队电石厂建成投产,1980年又建成一座。历年产量是:
1979年1524吨、1980年1500吨、1982年778吨、1985年1703吨、1987年2056吨。
炭黑。 1977年5月,颜庄炭黑厂建成投产,以煤焦油、蒽油为主要原料,生产高
耐磨炭黑,设计年产1000吨。1985年生产820吨。1987年生产1005吨。
油漆。1986年,腰关乡在青岛化工研究所协助下建成油漆厂,利用当地花椒种生
产醇酸清漆、调合漆,当年生产121吨。1987年生产244吨。
建筑材料业 50年代, 社队建筑材料工业有砖瓦、石灰、土陶等。砖瓦制造业分
布广泛,多采用马蹄窑手工操作,产品为黑色。土陶业主要产于大庄村,产品有盆、
罐、瓮等,俗称“大庄窑货”,享有很高声誉。石灰业分布于青石山区,以泉河所产
最佳。 1956年前, 多由个体经营。之后,收归集体所有。1958年,社营砖瓦窑产砖
760.3万块、瓦301.9万片,石灰窑产石灰14000吨。1960年,产砖612万块、瓦46万片、
石灰21632吨。1970年后,砖瓦制造工艺多改为大轮窑、动力机械加工,产品为红色。
1970年, 牛泉公社建筑队投资30万元,首建社办水泥厂,年产1.1万吨。1971年,全
县有社办建材企业3处, 产值35.78万元。1976年5月,方下公社从淄博引进制陶技术
和设备,建立陶瓷厂,生产生活日用及电业、建筑用陶瓷。1977年,杨庄公社建立沙
场1处, 从汶河采集河沙,自司家岭火车站装运外销。1978年,乡镇建材企业达到32
处,从业人员1500人,产值632.8万元。1984年,矿山水泥厂投资164万元建立水磨石
厂,全套设备从意大利引进,年产水磨石88400平方米。同年,北埠煤矿投资260万元,
从日本引进框锯1套, 建立大理石厂,年加工大理石板材8000平方米。1987年,全市
乡镇建材企业有399处, 从业人员21590人,产值8494万元。其中砖瓦制造业214处,
产砖瓦81788万块(片);石灰制造业56处,产石灰191886吨;水泥制造业8处,产水泥
126965吨。
机械制造及修理业 机械制造及修理业是境内乡镇工业的重点行业之一。50年代,
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公社农具厂主要从事锨、镢、锄、镰、犁铧、水车、水桶、壶、
锅、鏊子等农用金属、木制品。进入70年代后,农用动力机械逐年增加,机械制造与
修理业随之发展。1971年,全县有社办农机修造厂15处,从业人员936人,产值208.9
万元,主要产品产量:水泵200台、脱粒机11台、电动机426台、变压器38台 (1900千
伏安)、圆钉15.53吨、各种闸阀1165台、铁制小农具4.05万件。农用柴油、汽油、电
动机基本上达到修理不出公社。 1974年, 社办企业生产电动机0.62万千瓦、变压器
0.85万千伏安、 铁制小农具13.77万件、木制小农具0.77万件;队办企业生产铁制小
农具19.5万件、木制小农具3.23万件。
进入80年代后,口镇、羊里拖拉机配件厂及杨庄兴华机械厂等骨干企业积极发展
横向联合,成为长春、天津等国家重点拖拉机生产厂的协作厂,其主要产品拖拉机离
合器总成、方向机总成、空气压缩机等获得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
全市有乡镇机械工业企业52处,从业人员4941人,产值6170万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万
元的有市拖拉机配件总厂(口镇)、市第一拖拉机配件厂(羊里镇);产品主要有电动机、
播种机、收割机、锄麦机、扬场机、粉碎机、拖斗、变压器、砖瓦机、拖拉机配件、
中小农具、建筑机械等。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乡镇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始于70年代初, 主要产品有玉米皮座
垫、提兜、门帘、枕套、地毯,条柳编制品及燕子石雕刻品。1972年,寨里公社首建
草制品厂。1980年,太平村首建地毯厂。1980年10月,张家洼村首建燕子石制品厂。
1976年, 西留村大队聂玉莲创制的25—104型玉米皮汽车座垫,以造型美观、质地优
良、纺织精巧等特点,在山东省草编选择会上对日成交20万套(全省承担生产)。此后,
该座垫行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至1984年, 莱芜共出口20万套, 收入600多万元。
1987年, 全市有工艺美术品制造企业44处, 其中乡镇11处,从业人员1755人,产值
764万元。
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50~60年代,境内只有个体手工业者和农村社队集体经营的
土纸制造业。 1959年, 全县产土纸13.3吨。 1963年和1965年分别为96吨、110吨。
1970年起,高庄、方下、城区等乡镇(办事处)和芦城、南宫等村先后办起造纸厂,生
产有光纸、 书写纸、 瓦楞纸、草纸、卫生纸等。1987年,全市有造纸厂10处,产纸
8943吨, 产值1205万元。 生产规模以方下镇造纸厂最大,年产有光纸5000吨,产值
430万元,其全红麻杆造纸技术被列为轻工部推广项目。
粉笔、墨水、墨汁等文化用品,主要由口镇文化用品厂、贾洼文教用品厂生产。
刷业首建者为西关印刷厂(1973年),1987年有企业19处,主要分布于城区、高庄镇、
羊里镇,从业人员1171人,产值1510万元。
烟花鞭炮制造业 60年代, 境内即有侯家台、团圆坡、西泉、小官庄、腰关、大
厂、栾宫、房干、岔道、口镇北街、郗鱼池、何官庄等大队鞭炮厂。进入80年代后,
烟花鞭炮制造业日益兴盛,产品也行销外地。1987年,全市生产各种鞭炮、烟花制品
3万箱,产值334万元。
乡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3—6,乡镇工业优质产品见表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