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529&run=13

莱芜城汉代在今淄川区城子庄。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迁至今文字现村北。
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迁至今址,在莱芜监基础上修建。1341年(元至正元年),始
筑土围城墙。明代洪武年间,县衙署建成,计有琴堂(后称如保厅,俗称县大堂)、改
弦堂、正堂。琴堂以西为驿站总铺,再西为城隍庙,即元代冶铁提举司故址。县衙署
以西有医学、旌善亭, 以东有申明亭。城西南隅有演武厅,东南隅有府馆。1514年
(明正德八年) ,城墙甃以砖石,建三门,无北门。1919年(民国8年)重修,城墙周3
里,城里加东西两关总长20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是东
关大街和西关大街。1936年,西关街用条石铺盖路面,其余全系沙土路,雨雪之中泥
泞不堪,每逢集日,车辆行人拥挤堵塞,辗转绕路而行。城内仅存的大堂、文庙、监
狱、考棚等计3300平方米。东西两关大街两旁,有少数酒店、油坊、杂货店、旅店和
黑白铁手工作坊。西关有一家能制造弹花机、压花机、水车、灭火器的厚生铁工厂。
居民住房80%系草顶土坯平房, 仅有20%系瓦房。7座二层中式楼房为少数商家富户
所有。城区居民10026人,居住面积15704平方米。
1953年,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口镇迁至莱城,
即对城里和东西两关大街进行整修旧道路拓宽改造,先后建成城关路、长征路、人民
路,以此为市区中心纵横主干路。东
西向以长征路为中,为东西两段;南北向以城关路和人民路为中,分为南、中、北三
段。1987年,南北向的大桥路、文化路、长征路、胜利路、北坛路、西环路,东西向
的人民路、工农路、城关路,串连着已命名的49条街道和205条小巷。这些主副干路
宽20—48米,多为水泥、沥青路面。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工商及文化教育事业相继

起。50年代初,在东关街建立百货商店、长途汽车站,在西关街建立莱芜师范、莱芜
一中学校。 而后,邮电局、人民银行、书店、剧院、人民医院、浴池等相继建立。
1978年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城区建设速度加
快,
标准提高。现代式建筑百货大楼、中医院楼、五层旅馆楼、六层饭店楼及县级一流的
汽车站等矗立道路两侧,古典式建筑老干部活动中心、第十七中学及现代式建筑人民
影剧院、莱芜铁厂、纺织机械厂、塑料机械厂、煤炭机械厂等拔地而起。大跨度的人
民路大桥、供人们休憩游乐的公园、位居于十字路中心的路岛花园、镶嵌于道路两旁
的绿化带和游园皆系前所未有。铁路绕过东部北部,公路四通八达。历经600余年的
古城,经过38年建设,已伊然成为一座新兴城市。1987年,城区范围东起孙故事村,
西至小曹村,广5000米;南起牟汶河大桥,北至北埠村,袤2000米;面积10.2平方公
里。居民7.26万人全部居住砖平房或楼房,人均居住面积10.5平方米。历代照明使
用的豆油灯、煤油灯已为电灯所代替。昔日饮用河水、井水,今已有83%的居民饮用
自来水,其余也饮用手压机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