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炉炼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429&run=13

1965年4月, 山东省新成铁工厂在颜庄村东南、黄羊山北坡筹建,设计年产电炉
钢1.6万吨, 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设计。为适应战备需要,
主要生产车间采用镶嵌式、进硐式、半地下式、覆盖式、爬山式等建筑形式依山而建。
1968年5月和11月,1.5吨和5吨电炉相继建成投产,当年生产钢锭397吨,品种以一般
碳结钢、 合结钢、 工具钢为主。 1970年1月,新成铁工厂并入莱芜钢铁工程指挥部
(1972年9月改为莱芜钢铁厂第一钢厂) 后,即开始二期扩建工程。同时,开始进入军
工新产品和民用新产品试制阶段。当年10月和1971年8月,第二座、第三座5吨电炉分
别建成投产。1978年6月,第四座5吨电炉建成。从此,4座5吨电炉3座正常生产,1座
检修备用,1.5吨电炉停产,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产品有碳结、碳工、合结、合工、
弹簧、不锈、滚珠、高工等8大特殊钢类的110个钢种。4座5吨电炉配套设施有:4000
千伏安电炉变压器3台、5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各式起重机9台、30吨浇钢平车6台、
10—50吨电动平车4台、 20/5吨露天龙门吊2台、15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2台、15立方
米石灰竖窑2座。
电炉炼钢投产以来,服务对象以军工为主,许多产品处于试制阶段,生产不计成
本,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钢厂进行产品结构
调整,逐渐停止军用钢的研制和生产,转产民用钢。转产民用钢使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济效益提到重要议程,科技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被广泛动员起来参加技术攻关和设备
改造等活动。 1983年9月,第一钢厂在1973年建成的中心试验楼基础上建成光谱楼,
形成光谱、化学、气体综合分析中心,基本满足生产合金钢所需的理化检验和分析要
求, 成为莱芜钢铁总厂系统试验和检测设施最完善的二级厂。1984年3月,莱钢金属
学会炼钢分会成立,进行炼钢学术研究和生产指导。同时,第一钢厂实行各种形式的
内部承包责任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至1987年,
进行的重要技术改造和生产活动有:1979年,将原10吨的钢水包改造为15吨,后又扩
大到18吨,并新建一座块状原料烘烤炉。1982年,对电炉冶炼工艺进行改革,使冶炼
普碳钢和低合金螺纹钢熔氧结合,缩短氧化期和还原期,平均每炉冶炼时间缩短20—
30分钟,吨钢电耗降低70—80度。1984年,将电炉炉壳直径由3500毫米扩大到3700毫
米,每炉出钢量增加10%左右。1983-1984年,相继增加浇注钢锭的支数,将原陶塞柱
浇注改为滑动水口浇注,浇注率达到94.6%,钢包寿命延长50%。还设置直读光谱快速
分析等新设备, 采用双电机控制电极升降装置,对钢锭锭型4次改进加高,使钢锭综
合成材率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1985年4月,引进日本产800吨废钢剪切机1台,
用以剪切碳素钢类的废钢材、 容器、轻薄料、构架等,年处理废钢9万吨,对改善原
料利用,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