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矿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1&rec=407&run=13

储量与分布 境内有铁矿床14个,西北起温石埠、金牛山,经矿山,东南至银山,
跨越羊里、口镇、张家洼、方下、城区、颜庄、牛泉等12个乡镇(办事处)。其中张家
洼矿区的小官庄、张家洼和港里矿床,位于泰—莱单斜断陷盆地中部,总称矿山岩体,
北部倾没端;马庄、曹村、叶家庄、赵庄、谷家台、刘家庙、杜官庄、西上庄、山子
后矿床分布在矿山岩体周围,集中在城区西北、西南一带) 温石埠矿床分布在金牛山
岩体西南缘; 铁铜沟矿床分布在铁铜沟岩体内。 其中已探明的24处,铁矿石总储量
4.75亿吨。
矿床成因及矿石特征 境内各矿床为燕山旋回晚期岩浆沿背斜与断裂侵入而生成
的闪长岩体,与中奥陶系灰岩接触,形成接触带,产生矽卡岩和铁矿床,为接触交代
—高温热液磁铁矿床。各矿床矿石物质成份基本相似,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
赤铁矿次之,并含铜、钴有益伴生元素及硫、磷、矽等有害杂质。脉石矿物有绿泥石、
透辉石、方解石、绿帘石、高岭土、石英等。矿石为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有少量
疏松矿石(称粉矿)。其化学成份特点是铁富、硫高、磷低、有部分自熔性矿石,并含
铜、钴、氧化矿石占总储量的10%左右。
地质条件 莱芜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 鲁西台背斜、鲁中隆断区,新
蒙断块束的莱芜断块凹陷形成莱芜盆地。
地层。盆地北面为大片前震旦系泰山杂岩,南部为大片下古生界碳酸盐建造;盆
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其下为较厚的第三系;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只在盆地边
缘有所出露。
构造。盆地内断裂构造较发育,褶皱构造次之。较大断裂构造有泰安—铜冶店、
蔡庄断层、泰安—孝义断层、石门官庄—劝礼断层等。较大的褶皱构造有矿山弧形背
斜、八里沟向斜等。这些构造对岩浆活动和内生矿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矿
山弧形背斜西起西上庄, 向东经古石沟,转向北至港里一带,长约15公里,中部宽4
公里,两端宽2公里,为盆地内矽卡岩型铁矿主要控矿构造,盆地铁矿储量的98.7%产
生于该背斜的翼部和两端。
岩浆活动。 境内岩浆活动分为太古代、中生代、喜山期3个时期,矽卡岩型铁矿
床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所形成的闪长岩类侵入有生成联系,主要有矿山、1111111111峪、
金牛山、铁铜沟岩体侵入。
水文。莱芜盆地内与矿区有关的汶河支流有嘶马河、方下河、嬴汶河等,主要含
水层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及第四系砂砾石层,其余地层属弱透水层或隔水层。南
部大面积裸露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较大的地下水流,
向中部运移,由于受八里沟向斜和岩体阻挡,在汶河及其南岸以泉水形式排出地表或
补给第四系含水层,成为矿床充水的侧向补给来源。中部奥陶系石灰岩埋藏最深超过
千米,上覆巨厚的砂页岩隔水层,灰岩岩溶裂隙不发育,地下径流微弱。但矿山背斜
的闪长岩体周围灰岩埋藏较浅,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地下水丰富。北部石灰岩
零星出露,受水面积小,同时受较大面积的中新生界地层和弧形断裂阻挡,大气降水
不易形成地下水径流,因而地下径流很微弱。第四系砂砾含水层与石灰岩含水层之间
普遍分布有第三系红砂岩隔水层,上、下两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基本被割断。但
是,由于各种原因,局部第三系地层变薄或缺失而形成“天窗”,致使第四系水和河
水通过天窗与石灰岩深层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成为矿床充水的垂直补给来源。